什么是“连锁法则”?

如题所述

  1910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布里吉斯(Bridges, C.B)研究了两对基因的遗传,发现了连锁和互换,建立了遗传学第三个基本定律,连锁法则。

  摩尔根发现果蝇的红眼和紫眼(purple)、长翅和残翅(vestigial)两对性状都是非伴性性状,各自的遗传都符合孟德尔法则。他们将红眼长翅的果蝇和紫眼残翅的果蝇进行杂交,F1代为红眼长翅,然后将F1和双隐性亲本进行测交,所得到的测交后代按孟德尔法则应有四种表型,分离比为1:1:1:1,但实际得到的结果确有相引和相斥的现象,亲组合多于理论数,重组合少于理论数。同贝特森等一样,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又改变组合重新实验,结果相似,仍是亲组合多于理论数,重组合少于理论数。

  但他们的解释却不相同,摩尔根等认为第一种组合Pr+ 、Vg+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Pr、Vg也位于另一亲本的相应染色体上,两个亲本都是纯合体,杂交后F1代的这一对染色体分别携带着红眼长翅和紫眼残翅基因。

  减数分裂时有的细胞在Pr+、Vg+两个基因之间发生染色体的交换重组,产生了重组型配子Pr+Vg和PrVg+,这种配子的比例比亲组合型的配子少,所以通过测交所得到的后代不是1:1:1:1,而是亲组合的表型红眼长翅和紫眼残翅为多;相反重组合的后代红眼残翅、紫眼长翅为少,另一组合的杂交也是同样的道理。

  他们的假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论点:

  (1) 相引是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相斥则反之。其实按现代的概念,相引就是顺式(Cis),相斥就是反式(Trans)。

  (2)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cross-over)重组(1910年);

  (3) 1911年摩尔根又补充了一点:位置相近的因子相互连锁。连锁和交换的重组称为染色体内重组(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而产生的重组称为染色体间重组(inter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参考资料:http://www.biox.cn/biology/200609/20060905023744_135040.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