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斗将”这种现象?

如题所述

“斗将”,古代文人心中英雄气概的体现。武将:“你行你上…”

大家看电视剧,特别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古装战争剧。总能看到两军对持,各出一员大将阵前“斗将”,也就是派代表单挑。艺术源于生活,小说取材于现实,那么真实的古代战争中是否存在这种单挑的情节呢?

答案是有,但是并没有艺术作品中那么夸张,动不动就是两方将军阵前对枪。其实,“斗将”更多的是文人对英雄气概的崇尚。

斗将行为的前身:“致师”

小说中经常有大战前,两军大将先冲到阵前打上三百回合的情节。但是我翻阅二十四史,却发现正史中少有记载。而有一种行为,却与其特别相似,可以称得上斗将的前身,那便是“致师”。

《周礼.夏官司马》中曾有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敌。”“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意思是指在牧野之战开始前,周武王派人去纣王的军队前挑衅。这种挑衅对方的任务,一般是由军中探马或者斥候来完成。目的多在于侦探敌情,扰乱敌方,并不是单纯的阵前打架。

在当时的战场上,战斗主体还不是职业化、集团化的军事部队。大多数是没有经验的农民,他们没有多高的军事素养。而此时,探马或者斥候去侵扰敌军,虽然并没有实质性伤害,但是对于自己军团士气却是很好的鼓舞。军团士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斗将的主体,不一定是将军。

《孙子兵法》有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说白了就是将领特别重要,确实,古代真实的战争时期将军一般都在视野辽阔的大后方。一方面观察战事的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旗语或者锣鼓发布指令,指挥战斗。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便是对敌军将领执行斩首任务。理由很明显,一旦将军战死,哪怕有百万大军也只能是一盘散沙。士兵们见主将已经不在了,势必会认为战争已败,争相撤退。

公元1004年,也就是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宋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澶州之战爆发,北宋在宋真宗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弩射死。因此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入后援不足,大辽不得已签下了澶渊之盟,两朝握手言和,大辽退兵。由此可见,阵前斗将是不可能的,双方保护将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将全军核心暴露在敌方年前。

斗将何必非要舞刀弄枪:说客

大家眼中的两军决斗,应该都发生在战场之上,但是有时候事关胜负的“斗将”却发生在朝堂之上。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出烛之武说服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分析局势告诉秦穆公:当时秦国的势力已经很强,如果晋国吞并中型国家郑国,那么秦国的下场会怎么样呢?远交近攻的道理,让秦穆公放弃了对郑国的进攻。这不得不说也是一场精彩的“斗将”。

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墨子论战公输盘,两位工程节的资深专家,在楚国比拼攻守器具九个回合。最终,墨子获胜阻止了战争的发生,其中的精彩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真实战场。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结语:

文学作品中常有两军“斗将”,剑拔弩张的局面加上紧张刺激的背景音乐,确实能让人看的荷尔蒙上升,血脉喷张。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单挑就可以决定胜负,何苦再兴师动众呢?

传言楚汉相争,刘邦久居城内不出。项羽说:“我自披甲持戟与你决一死战!”可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能力。” 不得不说,刘邦开局一只碗,逆袭为大汉天子还是名不虚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8
应该是存在这种现象的,因为电视剧改编的时候,肯定还是要有一些历史依据的,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双方伤亡,也是很不错的。
第2个回答  2020-10-08
是的,是存在的。这种斗将。主要是看双方将领的实力,获胜的一方可以极大的鼓舞军队的士气。
第3个回答  2020-10-05
是的,因为斗将可以提高士兵们的士气,对战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