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风俗老人七十岁不办酒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六十不劝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这三句俗语的意思是说,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朋友或熟人家中串门,主人一般不要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一般就不要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岁以后,最好连坐都不要挽留了。
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赡养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老人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孙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
“劝”是中国酒桌上一个独有的现象,一个劝字,一次又一次的说服别人喝吧,再多喝一杯。吃吧,劝完还要赶快给添上一碗,生怕会怠慢了客人,不醉不饱不尽人情,连醉带饱方显盛意。这“劝文化”可苦了客人,明明喝得头晕眼黑,撑得七荤八素了,还要支撑着和主人客套一番。人年纪大了以后,身体消化代谢能力都会下降,强行劝酒劝饭会出事的,所以有这个说法,年过六十的人就不要劝酒了,六十岁以上的人代谢酒精的能力已经很低了,很容易会酒精中毒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5
那地方的风俗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当地的风俗吧?
第2个回答  2020-11-15
问:农村老人70大寿,生日酒该不该办?要不要禁止?

  答:过生日年年可以过,生朝满日请几个亲朋好友吃顿饭是很正常的。但是,以70大寿、80大寿为名,大摆生日宴敛财,这种不良风气必须禁止,有70大寿就会有60大寿,就会有80大寿,还会有90大寿,做大寿的人多了就会带动以各种名目乱办酒席不良风气滋生。

  民风民俗应保留,不良风气要禁止。

  所谓的民风民俗在农村办酒席是指婚丧嫁娶,即结新婚娶媳妇和嫁女儿、死老人办丧事这几类酒席是几千年的民族传统,政策不鼓励大操大办,但也不应该禁止,适当保留民俗传统,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

  所谓不良风气就是巧立各种名目,包括大办生日酒、搬家酒、升学酒等更多名目乱办酒席敛财,最终会导致农村社会家家想办酒,人人想办酒敛财的不良风气,造成酒席多,随礼难,农民不安心搞生产,家家都想轮流办酒席收钱财的恶性循环,影响农村生产,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据说乱办生日酒克老人寿命。

  在农村经常有人说不能随便给老人办大寿酒,给老人办大寿是克老人寿命的。这听起来好像并没什么科学依据,但阿洪注意观察了好几家,给老人办大生过后没多酒老人就去世了。阿洪老婆的爷爷,70岁以前身体好得很,经常骑摩托车还要带人,70岁时,二岳父给爷爷办了一场大寿,过两个月爷爷检查出癌症晚期,医治一个多月就去世了。二岳父给爷爷办大生的事村子里面的很多人都在说,不做大生,爷爷就不会那么早去世。虽然说没有科学依据,但周围因为做大生后老人不久就去世的真不少。即便没有科学依据,从内心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家老人长命百岁,还是不办生日酒为好。

  综上所述,农村给老人办70大寿、80大寿,从农村社会大局出发是一种不良风气,对农村社会具有一定危害性。从农村的传说来讲,给老人办大寿也是不利于老人长寿健康的,我们不应该为了敛取钱财给老人乱办生日酒,政策禁止乱为生日酒也是很有必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