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有什么深仇大恨,现在的儿女为什么越来越厌烦老人?

如题所述

这种现象不是很普遍,但是的确存在!

我认为,这种现象折射的是传统文化和家庭道德观念,和现代法律和价值观的扭曲和误解。

从传统上说,中华民族宣扬“孝”道,即子女应该感谢父母生养之恩,善待老人。而传统上,为人父母者,即使老了,也是全心全意为子女。

然而,这些年,随着法律普及,很多老人意识到子女赡养自己是义务。大部分老人,还是遵从传统观念的,他们为子女站好最后一岗,帮助子女抚养第三代,力所能及减轻子女的负担。这样的老人,绝大多数都能得到子女感恩和善待。但是,其中有些老人,则认为自己接受子女赡养是法律给予其的权力,漠视传统观念,甚至变成了“啃小”一族。这样的老人,自然遭到子女的嫌弃。

有个案子,说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拉上记者,说她的子女不愿意赡养她。记者了解下来,真实情况是,她的一双儿女,给了她10万作为一年的生活费用。结果,她仅仅几个月就把钱花光了。她女儿控诉她,一件衣服就四五千,而女儿自己买衣服从来不超过二百。女人花光了钱后,说自己没钱吃饭,要儿子女儿继续给钱,遭到了儿女拒绝。女人为了要钱,居然跑去女儿家,诅咒女儿一家早死。跑去儿子公司大吵大闹,还泼粪。最后,在记者调解下,儿女同意每月给她4000元生活费。女人看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也就离开了。

我根据周围接触到的案例,总结了以下几种容易遭到子女嫌弃的问题:

第一,经济上和生活上不独立

这种不独立,并非客观条件限制(例如:经济收入少或者身体疾病不能自理),而是老人主观上的不作为和依赖。这种老人,就是典型的“啃小”。我接触过几位这样的老人。他们说的话让我不能接受但是又哑口无言!他们说,子女赡养年老的父母,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他们必须赡养我,否则我就去告他们。事实上,法律尚的确有这样的条文。但是,他们却把自己的权力无限放大了,觉得自己的一切要求,不管有理还是无理,子女都应该满足。

这样的老人,就会让子女觉得过分自私,从而遭到子女的嫌弃。

第二,不辨好坏,偏心眼

有些老人省吃俭用,最终把积蓄都给了子女,结果还遭到嫌弃。其实,这里很大的问题是,老人在处理自己财产时,不是被某些子女的花言巧语蒙骗,就是偏心眼。这种老人遭到子女嫌弃也完全就是自己的问题。

第三,管的太宽

还有的老人,总以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喜欢管头管脚,甚至插手子女的私生活。

其实,老人岁数大了,要懂得放手和服老,要学会退居二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9

如果,子女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中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像捧王子公主一样,过分溺爱子女,而不给予适当的教育,子女只知享受,只懂索取。这样的子女,长大后,并不知感恩戴德,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所有欲望,他们就会不满,甚至怀恨在心。他们认为,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天经地义!

有双方的原因。父母方面有一部分从小溺爱孩子,全身心付出,教育不到位。孩子方面,习惯性索取,没有感恩之心。在父母步入老年之后,孩子依然如故,开始厌烦老人。如果老人还爱唠叨,就更让孩子厌烦,关系很僵。

这,因人而异:有的老人,较富有、观念前瞻不俗套,很有文化低蕴,干净利落,自省自律,轻易不麻烦任何人,当然包括自己的儿女,这样的老人、儿女们特受欢迎。可,也有许多老人,以老卖老,总是以训道主的架势、去看待儿女,他们的口头语总是挂在嘴边: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们喝过的水还多。无知无识,观念落后,不修边幅,凡事求稳不求创。这种老人待孙子、孙女,不但待不好,还误了前程,长大后怕事、胆小、窜目寸光,无任何培养前途。

我看这个问题说的有点问题吧?现在的儿女越来越厌烦老人的人有,但是,不是普遍现象。那些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人,有几个不是孝敬父母的。而经常听到或者看到的不孝之人,几乎都是生活在 社会 低层的人,受 社会 大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当下,他们

压力山大,越穷越觉得自己是生不逢时,得不到父母帮衬,等父母年老多病时反而成了累赘。现在人们的三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儿女们生活在这个认钱不认人的时代,个个活得自私自利。反观年迈的父母他们这一代人,受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不思进取跟不上时代日新月异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成了儿女们前进的绊脚石,久而久之厌烦情绪暴露无遗。

讨厌老人的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的原因,嫌弃父母没有钱,没有本事,给不了自己的物质上的满足,嫌老人啰嗦,不愿意和老人沟通有代沟,心里总有一个别人的父母,有本事,可以给儿女工作上的帮助,经济实力强,给儿女买房买车和物质上丰厚的馈赠。可能有些父母在对给儿女的物质分配时,儿女觉得厚此薄彼,时间长了积怨越来越深,还有就像我的邻居家,兄弟姐妹五个,老大条件好些,每次父母生病,盖房都是老大出钱出力,其余弟妹的都不管,小的弟妹们结婚都是老大出钱,按说这个老大人好吧,可是却把这么一家人给惯的碗米恩,升米恨,稍有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就怨恨老大,老大实在很心寒,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天气里离家走了有了以后,就再也没有管这群白脸狼了。所谓的恨就这些那些执念造成的了。这些那些物质上得不到满足造成的。

表面看是子女的问题,深层根源还是父母在子女小时的早期教育上,有缺憾,或有自己的言行出偏差。教育的缺失和子女在走向 社会 后环境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品行走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是也!

人类延续至今已有几百万年,父母爱子女,甘愿为子女付出一切,子女感恩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血脉相通,父母与子女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至于现在儿女为什么越来越厌烦老人,主要原因有两点:

1、厌烦父母唠叨

现在大多数儿比较缺乏耐心,逆反心理也很强,大部分儿女都会厌烦父母唠叨。在相处过程中,父母对儿女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有很多地方不认同,因此经常出现反反复复的唠叨。


唠叨多了,儿女就会觉得不耐烦,厌世父母啰嗦。儿女在父母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总是需要呵护。父母唠叨是为了使儿女变得更好,距成功更近,离灾难更远。对于厌烦唠叨做儿女的总希望得到父母理解,其实父母何尝也不是希望得到儿女的理解呢?可怜天下父母心!


2、厌烦父母麻烦

现在很多儿女习对于父母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变成了习惯,父母变老,行动不方便,便开始厌烦他们,叫做一件事或喊多回一次家都显得不耐烦,总找各种理由去搪塞。


父母为儿女成长倾注了所有心血,他们对儿女的爱是无私付出,他们老时候,作为儿女应该给他们多点耐心和多一些关心。

客观的说,在这个拚爹的时代,我们这些当爹娘的没有让孩子含着金钥匙来到人间,儿女们厌烦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加上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总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挂在嘴上,一个劲儿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儿女小时少不更事,又不敢反抗,便只能从自身找原因,越找精神压力越大。

儿女们就是这样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长大了。突然有一天,儿女们忽然发现一个现实——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他们便会不由自主的用“别人家的孩子”的逻辑,推理出“别人家的爹妈”.......

再加上儿女们在升学找工作等等方面遭逢到的各种打击,使他们不由得对自己没有什么本事的父母产生出了一种厌烦的情绪。

伴随着父母不断的衰老和身体机能的减退,我们已从孩子心目中的强者变成了弱者。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

儿女岂能不烦?

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我也在不断的问自己。

问题不成立吧,应该是一部分儿女和老人之间有些矛盾,也谈不上什么深仇大恨吧!

首先老人把自己做好,毕竟老人的时代和年轻人的时代不同了。正如梭罗所说:"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年人并没有什么十分重要的忠告可以赠送给年轻人"。最初觉得此话不妥,但后来想一想的确实是这样,比如我除了给儿子说"好好注意身体,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还能说什么呢?他的世界我完全不懂。所以他们的生活他们自己去体验吧,千万别去充当年轻人的人生导师,做一个智慧老人。

其次,老年人如果经济情况比较好,那就再好不过了。老年人要独立,别太依赖年轻人,要理解年轻人,他们正式创业立业阶段,工作压力很大,不可能天天来看老人,或打电话。老人别整天抱怨。如果身体允许,可以帮忙带带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作为年轻人孝敬父母是应该的,这需要从小教育,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完全不管德育方面的教育,难怪会出现不管父母的不孝子女,所以德育教育很关键,要懂得"先做人,再做学问",这顺序不可颠倒。






现在的子女都是娇养,没有吃过什么苦,由于 社会 朝流的影响,只想过好日子,没有同情心,包容心,非常自私,不思回报,老人经济不好,跟不上消费,彼此关系就会不好,

第2个回答  2024-07-03

其实,很多被子女嫌弃的老人,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

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原因:

第一,年轻时对家庭不负责任,或者“生而不养”。

有些老人,年轻是追求快乐、潇洒的生活,对家庭不负责任。这种人,其实是极度自私的,所以通常会在年老后要求子女赡养,但是通常会遭到子女嫌弃。

第二,对未成年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或是“养而不教”,或者“教而不正”。

一种是对子女溺爱,造成子女懒惰、自私和没有责任感。这样的子女,当然不可能去尽心赡养年老的父母。

另一种是对子女过于严格,过于苛刻,造成子女和父母之间缺乏信任。

当然还有一种是在教育问题上,对子女不管不问,缺少对子女的必要关心和帮助。这类父母通常把精力都花在自己的事业上,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关爱。

第三,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附属,缺乏对子女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的尊重。

有的父母,说白了就是把子女当成了自己养老的工具,丝毫不关心子女的独立人格需要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他们生养子女,其实目的就是让子女最终给自己“养老送终”。这样的父母,其实是极其自私的,对其子女而言也是非常残忍的。

例如,我自家大姨妈对我大表哥就是如此。用我妈的话说,我这个大表哥是我妈家里小辈中最杰出、最有可能干出大事业的,但是前途都被我大姨妈毁了。我妈说,在大姨妈眼里,这个儿子就是用来给她养老、送终的,根本没有考虑大表哥的前途、事业、幸福。从小,大姨妈对大表哥就是不管不顾的。好在大表哥很自律,不但很早就操持家务了,还一直是学霸。但是高考时,大姨妈却认为家里要背二个书包,经济比较紧张,就不大喜欢大表哥考大学。要说大表哥当时的成绩,清华北大不敢说,但是如今这些985学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最后为了学费,只考了一个很普通的学校。而大表哥大学期间,大姨妈又在经济上对大表哥非常抠搜,以至于大表哥说只能维持饿不死的状态。因此,大表哥在大学期间,基本都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大表哥工作后,本来有机会去欧洲发展的。但是,大姨妈又怕大表哥定居国外,居然未经大表哥同意,擅自找他领导放弃了出国机会。大姨妈退休后,每月养老金上万,而且四肢健全,没有什么基础病,却要求住到大表哥一起,而且十多年不买菜、不做饭、不带娃、不干家务,而且什么开销都要大表哥承担,自己不但一分钱都不肯花,而且生活上很浪费。最后,由于大表哥难以承受其不断提高的需求,被大表哥送回老家独居了。但是就算这样,大姨妈还在对大表哥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要大表哥每月给她5000元生活费,以“弥补”她自己独居后的生活费用支出,还要大表哥出资帮她装修旧屋。最后,搞得大表哥连见都不愿意见她。

第四,把子女当成利益竞争对手,而非利益共同体。

这一点,尤其一些和子女同住的父母表现比较突出。

这些老人,往往把和他们同住的子女,当成了利益竞争关系,而不是一种利益共同体。这些老人,往往表现为在经济上利用子女的孝心和对父母的信任,来增加自己的利益,增加自己的收益或者减少自己应当承担的支出。例如我的大姨妈和我的大表哥之间的关系。而真正聪明的老人,往往是和同住的子女建立利益共同体,即将子女的利益和老人的利益捆绑,从而让子女“心甘情愿”地去维护老人的利益和健康。

有些“明白”的老人说,岁数大了,走了之后,钱都是子女的。对于老人而言,老人是生前慢慢地和子女分享自己的积蓄,还是生前用子女的,死后一下子全部给子女,其实都没啥区别。但是对于子女而言,区别却很大。因为死后一笔给子女,看上去数量多,其实老人养老期间给子女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子女就是因为受不了这种持续的压力而和父母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这种情况,对于独生子女还好一点,如果是多子女的,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家庭矛盾。我有个同事,他们夫妻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双方父母健康欠佳,经济条件一般,所以负担很重。这种情况下,一方父母还不肯拿出自己的积蓄,什么都要同事夫妻二个出钱。导致夫妻二个赚2份钱却要养活6张嘴(夫妻二个,二个老人和二个孩子),不堪生活压力。我的同学则是多子女家庭,因为老人的这种做法,结果导致子女之间都认为老人拿自己的孝心,贴补其他子女,导致兄弟姐妹间明争暗斗,毫无亲情可言。

第五,不辨是非、不通人情,干近者仇,远者亲。

这是老人养老问题上很典型的问题。就是和老人一起生活,照顾老人、赡养老人的子女,往往被老人仇视和针对。反之,平时对老人疏于照料,偶尔来探视的子女,往往被老人所信任。

其实,这种现象,很多就是老人不辨是非、不同人情的结果。反之,却是这种老人,生活中越是难以相处和沟通,越是容易和同住子女产生矛盾,也越容易被花言巧语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