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调动别人的大脑为你服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比尔·盖茨说过: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说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在办事的过程中,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人也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在面临问题,需要创意,自己苦思冥想却仍没有满意的答案时,我们不应该孤独求索,要转而去求助群体。在求助群体方面,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一种方法是“我们来开个会,脑暴一下吧,看看能不能碰出什么好的点子。

于是,脑暴寄托了我们的期待,成为了集体创新的代名词。

为什么脑暴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呢?

最早提出“脑暴"方法的是美国著名创意思维大师AlexOsborn(亚历克斯*奥斯本) 。研究者认为, 在一群人集体讨论问题时, 每个人提出的新观念, 都有可能引发他人的联想,激发出更多的新想法,同时,大家对问题的全情投入会互相感染,一定的竞争也会促使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更大胆地提出新奇的想法。

于是,理想中的脑暴情景自然就是,在会议中每个人都活跃地发言,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最终得到写满一黑板的想法。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让我们对头脑风暴灰心丧气。

你会发现,脑暴中发言的人往往只有那么两三个,大多数人一直沉默不语;不论是发言的人太过强势,主导了开会节奏,还是沉默不语的人因为害羞,或是畏惧大老板,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总之最终脑暴下来,得到的想法都少得可怜。

另一种情况是,大家不再沉默,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是思路跑得太远,脑暴渐渐变成了一场没有目标的闲聊大会。

为什么头脑风暴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果,甚至很多时候是在浪费时间呢?

这主要是因为,会前个人准备不足。思维碰撞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有一些想法的基础之上的,带着空空的脑袋去脑暴,当然碰撞不出火花。另外,脑暴很容易将个人的责任稀释成群体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想不出点子、写不出文案,是他的责任;但如果脑暴了,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那责任就被分散到每个人身上了,正如三个和尚没水吃,责任被分散到群体头上,就等于没有了责任。所以,脑暴很容易成为一场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大量创新的沉默大会。

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脑暴状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尽可能多的想法,彻底地激发出群体1+1>2的力量呢?

在接下来这个课程里,我们将以进行一场脑暴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教给你把脑暴会开得更高效的方法。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脑暴课程主要应用在团队中,激发集体智慧、提出创新设想。

脑暴的知识更多的是程序性的,所以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将理论落地,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调整,才能让你的脑暴真正做到更高效。

在脑暴会上,你有没有曾经急着为想法的质量把关,在别人刚说完后,就迫不及待地说,“这个想法太不实际";有没有曾经在别人发言时,只顾想着完善自己的想法,而错过了开拓思路,激发灵感的好机会?其实,这些行为,都是源于心态上对脑暴的认识有偏差。这一节,我们就首先从心态上,理清脑暴需要遵守的原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从而真正地掌握脑暴的方向,从源头上避免发生这些影响脑暴效率的行为。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其实,头脑风暴,就是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互相激发,产生更多新想法的方式。只不过我们不仅希望达到1+1=2的效果,更希望能够1+1>2,也就是不仅仅希望了解别人的想法是什么,更希望别人的想法能给我们带来灵感,带来碰撞,进而萌发出新的想法。在变化如此迅速和复杂的时代,凭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这时候,借助他人的思想,使团队成员的不同经验发挥作用,能大大增加思想的丰富性,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但是就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头脑风暴其实都做得不对。要达到1+1>2的效果,我们需要对脑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脑暴应该遵循的原则:

头脑风暴的目标就是打破个人的思维局限,提出更多更有创意的想法,所以我们希望脑暴是在轻松的氛围里,参会者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尽量放开想象。并且鼓励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人刚说完一个想法,就有人立马跳出来说不可能实现,那么你是不是也会不由自主地掂量自己的那些想法,担心说出来也被否定? 如果一旦有谁特别表扬某个想法,本来对它没什么感觉的你,也可能越想越觉得这个点子好。 这种即时的评价,其实会约束后面人的积极思维。 所以脑暴想法的当场,最好不对任何设想作出否定或肯定,不能说类似于"这叫啥想法"、"你有没有点常识”、"这点子根本不靠谱",或者"这个想法非常妙“等话,将一切评判延迟到筛选时进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不仅不要批评别人的想法,也不要自我批判 ,使用"我提一个不成熟的看法”、“我有一个不一定行得通的想法"等自谦的话。这些自我批评的话,同样会破坏脑暴的气氛,影响其他人的自由畅想。所以,在脑暴的当场,注意不要给即时性的评价。

即使不是自己发言,在别人发言时,也要仔细听,看在此基础上有没有补充,或是提出新的想法。 有时候别人提出的很不切实际的点子,恰恰会让另一些人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在这个疯狂点子基础上,提出更实际的方案。比如,在讨论如何清扫电线上厚厚的积雪时,有人提出坐着直升机去打扫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看上去有点疯狂,但是提到的直升机却让大家打开了思路,最后想出了既简单又实用的,用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将电线上的积雪扇落的点子。所以,想到什么就说出来,说不定别人能够有所启发。

找到好点子之前首先要有足够多数量的点子才能从中挑出好点子。所以,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想法,想法的质量问题,留到筛选阶段再去解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想法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好的想法就可能越多。

你觉得一个脑暴失败,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这些问题,破解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脑暴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个高效的脑暴,不是从会议室开始的,而取决于进入会议室之前,做了哪些行动。脑暴前准备得越充分,脑暴上大家就越有话可说。

定义问题时要清楚明确,不能很概括地说“我想让大家脑暴一下雨伞怎么优化",而要说“我想让大家脑暴一下,怎么解决下雨天雨伞收纳不方便的问题。“如果对优化雨伞的想法不止一个,比如还想优化防风性等问题,可以下次脑暴再讨论。

定义好要解决的问题后,你可能对方案有很多期望,比如成本不能太贵、用户要容易接受、要有设计感、要能适用于各种规格的雨伞、已有的雨伞也可以改造等等,从这些期望中,挑选出你最期望满足的期望。比如我最希望想出的方案能满足的期望是,现有雨伞也可以改造成功,而不需要重新造。然后,用“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期望'"来表述问题。

比如,在上面雨伞的例子中,就可以这样表述问题,“我们怎样解决下雨天雨伞收纳不方便的问题,解决方案最好能让现有雨伞也可以改造成功。“ 表述好问题后,还需要收集一些有关雨伞收纳设计的相关背景资料,供参会人员参考。

首先确定脑暴会需要谁参加,是只有部门内部的员工?还是也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带来不同的视角?

另外,一次脑暴会需要主持人、记录员和参会者三种角色的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因为不同角色的人,承担的任务不同,在会前要做的准备也有所差异。所以,最好在会前就确定好一名主持人,一名记录员,通知他们的角色,和相应要做的准备。

主持人的角色为什么很重要呢?这和角色承担的三个重要任务有关。

这三个任务直接影响了脑暴的高效进行,所以,主持人的角色非常重要。那么相应地,在会前主持人要做的准备就是,深入了解问题背景,熟悉会议流程,牢记脑暴的四大原则。

第二个角色记录员呢,要做的就是把参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编号,简要记录,最好写在醒目处,让大家能够看清。所以,他在会前需要做的准备就是,明确会议进行的条件,是在大场地还是小场地,再选择合适记录的手段,是用大的白纸记录,还是用白板记录,或者必须要投影出来大家才能看得见。

最后,其他的参会人员主要负责在会议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会前要理解问题和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要花时间先自己深入思考,撬开脑洞,有一些想法。因为脑暴想要追求的1+1>2的效果,是不同的人思维碰撞,相互激发,产生了新的想法才能达到的。所以在参会前,我们要先准备好自己的这份"1",才能保证脑暴上有思维可以相互碰撞。

比如,布置好座位,准备充足的白板、便利贴、大白纸等。

总的来说,在脑暴之前,对讨论的问题、涉及的人员、需要的物料做充分准备,就能够就打下脑暴高效进行的坚实基础了。

在定义期望关键词时需要注意的是,数量最好限制在3个以内。因为定义期望关键词是为了让参会人员明白,脑暴的解决方案最好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虽然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期望的效果有很多,但是要注意,期望关键词越多,越难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想要解决雨伞收纳问题的方案又节约成本、又能用现有雨伞改造,一定比提出仅仅满足节约成本的期望要更难。总的来说,期望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在3个以内,才能不过于限制自由想法的提出。

其实,可以从特征信息、主题信息、对象信息三个方面收集:

我们有了会议前心态上和行动上的双重准备,就有了保证会议高效进行的基础。

一般的脑暴,包含热身游戏、重申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补充想法、筛选想法这五个环节。我们一起来顺一下每一步骤如何具体进行。

首先在脑暴开始后,要先简单地强调会议原则,然后进行热身游戏,也就是大家一起做一些小游戏,来营造出一种自由、密切配合的气氛,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暂停思维惯性。可以尝试的热身小游戏有,挑战 “如果" 法则。例如,让大家讨论,如果雨滴有咖啡的味道会怎么样?如果再也没有疾病了会怎么样?如果汽车用水做燃料而不是汽油会怎么样?如果天空是绿色的而草是蓝色的会怎么样?或者让大家列举物品的非传统用途,讨论除了固定少量纸张之外,回形针还有哪些用途呢?想象一把勺子有多少种用途?等等。

在大家思维活跃起来之后,第二步,主持人要再次简要介绍这次脑暴的主题,帮助大家在开始之前重新聚焦目标。在介绍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比如,还是上面雨伞的例子,在开始前主持人就可以这样介绍:今天,我们主要脑暴一下,怎么解决下雨天,雨伞使用后,再次收纳不方便的问题。因为我们要推出新的产品,并且消费者对这种雨伞的需求非常大。期望关键词,也就是方案最好满足的标准是,让现有雨伞也能够轻松改造成功。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在重申了要解决的问题后,就到了第三阶段,参会人员按顺序发表自己的观点,发表顺序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但要在发表前说清楚规则。例如,可以采取的规则是,每人发言10分钟,按座位顺时针方向轮流发言。

这样一轮发言完毕后,就到了体现集体智慧的环节了,大家可以自由地补充观点,在别人想法的基础上,提出补充或者新想法。例如,还是在雨伞的例子中,有人提出可以把雨伞折叠起来,装到一个密闭的不透水的袋子中,受到这个的启发,别人可能就会补充说,那可不可以把雨伞反向折叠,直接让雨伞的干燥面朝外呢?这就是一个新的点子。

在大家发表了各自的想法,也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点子后,我们得到了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想法,那接下来一个环节,就是进行筛选。

怎么筛选呢?

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工具,可行性与效果矩阵。使用步骤是,先将所有想法罗列出来,然后依次把想法对照可行-效果矩阵,根据可行性、效果的高低,填在表中的相应位置。在全部标好后,找到相对来说,即可行又有效果的,就是我们的筛选出的最终选项。当然,也可以对有效果但不可行的想法再次加工,看是否可以改变其他条件,使不可行成为可行。

比如,还是上面雨伞的例子,如果我们脑暴出的想法有:

然后可以画出可行性与效果矩阵,把这四个想法填在不同的位置。

最后,通过可行-效果矩阵,筛选出的最好想法就是既可行又有效果的:改变雨伞的折叠原理,让收纳时干的一面朝外。

有效果但不可行的空气雨伞,可以时刻关注相关的技术等技术成熟后,不可行变成了可行,这个想法就能够去实践了。

好了,脑暴的主要环节你记住了吗?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先是强调原则,然后用热身小游戏让思维让活跃起来,接着再次重申问题,让思维聚焦,第三步是每个人依次发表自己的观点,第四步是自由补充在思想碰撞后的新点子,最后用可行-效果矩阵筛选想法。

你可能会发现,如果不是强制发言,脑暴很容易被嗓门大,或者有说服力的几个人控场;而且如果有权威在场,大家会对身份有所顾虑,发言时很可能含含糊糊,不愿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些都是参与度不够造成的。

如何破解呢?

首先我们要让不愿意说话的人,也能有途径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次要解决权威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毫无顾忌地说出真正的想法。下面的脑暴技巧可以分别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一,为了让习惯于沉默的人也能充分表达想法,我们可以使用循环书面脑暴法。不同于一般头脑风暴,它不是以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而是采用书面的形式,让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成员也可以自在地写出完整的想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相比,循环书面脑暴中,有序的定向传递纸条能够起到信息传递的功能,相当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发言阶段的功能。循环书面脑暴中可以在便利贴后补充内容,也方便了受到启发的人及时补充自己的观点,相当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的补充想法阶段。总的来说,循环书面脑暴法不仅可以让不习惯当众发言的人
,也完完整整地写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达到传统头脑风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激发的效果。

第二,可以用“匿名”化解"权威下,不愿意提出真正想法"的问题,也就是用卡片式书面脑暴,这与循环书面脑暴法的不同在于,循环书面脑暴的纸条是有顺序传递给旁边的人,所以是谁提出的想法其实并不保密。而卡片式书面脑暴,在此基础上,不是循环传递的方式,而是随机抽取纸条的方式,既能保证传递出每个人的想法,又可以保证匿名,而且受到启发的人想要补充观点,仍然可以在纸条后续写,非常方便。

总的来说,这两种书面头脑风暴法,比起传统的口头头脑风暴法,最大的优点就是:提高了那些羞于当众表达碍于权威不敢表达的人的参与度,它将独立思考和群体交流相结合,将安静、专注的深度思考在书写过程中还给参与者,并在纸条的循环或抽取中,提供参考别人想法的机会,使得思想仍然可以相互碰撞,进发出新的火花。

首先我们来看空间。你觉得,头脑风暴必须面对面进行吗? 当参加脑暴的人不在一起时,距离会成为阻碍他们脑暴的因素吗?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当然不会。我们可以利用很多工具的在线同步功能,突破距离的阻碍,同样能够共享想法、互相激发。在工具选择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石墨、WPS云文档、GoogleDocs等在线文档云端同步。比如,建立一个参与者列表,让参加脑暴的每个人将想法输入电子表格的单独一列中,然后通过云同步的方式共享。这样,我们能够看到其他所有人的想法,也能及时地补充自己新的想法。如果每个人的脑暴结果,是用思维导图呈现的,则可以使用XMindCloud云端同步功能;如果每个人的想法是用流程图呈现的,则可以使用ProcessOn云端同步功能。不同类型的脑暴结果同步,可以选用不同的工具,但相同的是,这些工具都满足两个条件,一,参加脑暴的每个人都能够随时看到别人的想法,二,能够实时地修改自己的想法。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都能帮我们做好远距离脑暴。

突破空间限制之后,我们其实还可以突破话题限制,传统的脑暴,一般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当一个脑暴会,在明确问题时发现,原来定的问题太大,需要拆解成多个问题进行讨论,该怎么办呢? 比如,原有的问题是,如何优化雨伞的功能,然后拆解成了如何优化下雨天雨伞收纳功能,如何优化雨伞的防风性,如何优化雨伞的重量这三个问题。那么,能不能在一次脑暴会上,一次搞定这三个问题呢?

你可以试一试分组循环脑暴。他的基本步骤是:

分组循环脑暴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个组长持有一个要讨论的问题,然后组员在各个组之间轮流移动,这样既能保证每个人都对每个问题做过贡献,又能保证每组的人,在看过上一组讨论的结果后,有一些思维的激发,萌生出新的想法。

突破空间和话题限制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能不能突破人数的限制。传统的脑暴方式,是一群人相互的思维碰撞,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开拓思路,激发出新的想法。但是,一个人如果也想进行头脑风暴,有没有办法呢?

当然有,很简单,把自己分裂成好几个人,也就是分角色脑暴法。就像空姐穿上职业装时,会自然而然地露出标准的微笑,变成职业化的语气,分角色脑暴法的原理也是让我们尽量进入一种角色,然后就会更容易用这个角色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而得到不同的视角。比如还是上面的例子,雨伞收纳的问题。你可以一个人从设计师、雨伞生产者、推销者、顾客等角色入手,分别想象每种角色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比如刚开始选择"顾客"的角色,就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然后尽量进入到下雨天,想象自己在收湿哒哒的雨伞特别想要挑选一把容易收纳的新雨伞。如果是扮演这个角色,那么在头脑风暴中提出想法时,尽量用"顾客会这样想"等句子表明观点。接着,再为自己选择生产者的角色,想象自己是一个接到一个新型雨伞生产任务的工厂老板,脑暴时尽量用"工厂老板会这样想"等句子表明观点。通过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角色,来获得一些新的思维角度。最后,再整理筛选这些想法。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