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性质

如题所述

光是什么?它在空间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有多大?这些问题对晶体光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光曾经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沿直线高速传播的粒子流;另一种是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直到19世纪后期随电磁学的发展,麦克斯韦和赫兹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光的电磁性,确定了光实际上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振动(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光波和无线电波一样,都是电磁波,它们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均为c=3×108 m/s,即每秒30万千米。

到了20世纪初,许多有关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如光电效应,不能用波动说来解释,这促使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子假说,光子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把光当作一种电磁波,又把光看作由光子组成,由此认识到光既有波动性,又具粒子性,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光的粒子性可以用光子能量(E)和动量(P)来表征,光的波动性则用电磁波的频率(f)和波长(λ)来描述。

光作为电磁波,可以用两个相互垂直振动的电矢量与磁矢量来表示,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为E和H的垂线方向C(图1-1),光学中一般只考虑电矢量的振动(因为人眼对电矢量敏感),称光振动。

电磁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互相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故光波亦是横波(图1-2)。光波是横波,在晶体光学中不少现象(单偏光、正交偏光、干涉)都与此相关。

图1-1 电磁波的电矢量和磁矢量与传播方向的关系(据Wahlstrom,1979)

图1-2 自然光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互垂直

电磁波谱具有一个广阔的区段,根据其波长大小可依次划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图1-3)。

图1-3 电磁波谱与可见光谱波长比较

从电磁波谱中可看出,可见光谱在电磁波谱中是一个很窄的区段,其波长范围大致为390~770 nm,波长由短至长相应的颜色次序为:紫、靛、蓝、绿、黄、橙、红七色。通常所见的“白光”没有一定的波长,它是七色光按比例组成的混合光。每一种单色光都有其特定波长,如580 nm的光是一种黄光(图1-3)。

从一个颜色到另一个颜色,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这些波段分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光谱中各个波长的强度大致相等,那么我们看见的就是白光,如太阳光。

描述光波的基本物理量有光速、波长、周期、频率和振幅。

光速(Velocity):真空中光速用c表示,是一个常数:c=3×108 m/s。

在介质中光速(V)与介质折射率N有关:。

波长(Wavelength):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就是沿光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位相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以λ表示。波长等于光速和周期的乘积,即:λ=c×T。波长单位通常用纳米(nm)或埃(Å)表示。它们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 nm=10-3μm=10-6mm=10-7cm=10 Å。

周期(Periods):波源完成一次振动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以T表示。

频率(Frequency):波源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以f表示(f=c/λ)。例如紫外线波长λ=3000 Å,其频率f=3×1018/(3×103)Hz=1×1015 Hz。

振幅(Amplitude):质点在振动方向上距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距离,称为振幅,以A表示。

位相(Phase):是描述物体振动状态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离开波源的距离及时间有关: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φo———初相位(与波源有关);x———距离;

t———时间。

位相差(Phase difference):是指两束波长、振幅、传播方向相同的相干波到达空间某点时,两光波的位相之差。

图1 4 光谱以三种数字方式标志颜色(据拿骚,1991)

另外,光谱颜色除用波长表示外,还可用频率及能量表示,例如黑色火钳放在火中,随温度升高,它的颜色便会发生变化,从黑色经历红与黄到蓝白色,这个序列必然相应于光能的增加。物质越热,物体中的原子振动能就越大,能量也就越高,有相应的光的频率与之对应。这种对应关系表示在图1-4中。图1-4说明了光谱以许多方式中的三种方式来标志颜色:频率,单位为赫兹(Hz);波长,单位为纳米(nm);能量,单位为电子伏(eV)。波长和能量成反比,即能量越大,波长越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09
光子的集合体呈波动性,光子的个体呈粒子性。(中国王氏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