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刻的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萧秀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内。 萧秀(475年-518年),字彦远,梁文帝萧顺之的第七子,梁武帝萧衍的异母弟。齐时官至太子舍人。萧衍起兵入建康后,齐和帝封之为南徐州刺史。梁大监元年(502年),封安成郡王、征虏将军。天监六年,为江州刺史。次年,迁荆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任期内立学校,招隐逸。天监十三年,为鄂州刺史、安西将军,加都督。天监十六年,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天监十七年春,死于赴任途中,时年44岁。
萧秀性格宽和,礼贤下土,精意学术,他曾招集学士刘孝标编《类苑》,书末完稿,便流行于世。 萧秀墓东石碑萧秀墓神道石刻较一般陵墓多一对石碑,其排列秩序依次为石辟邪1对、前石碑1对、神道石柱1对、后石碑1对。前石碑1对仅存龟趺座。西龟趺座头部残缺,全长2.70米,宽l.49米,高1米。东龟趺座长3.54米,宽1.43米,高1.02米,原来头部断落于地,195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用钢筋、水泥将其修复。在东龟跃座旁边,1953年曾发现一块南宋石碑倾倒在地,损失左侧一角,高4.35米,厚0.32米,碑文漫漶不清,这通残碑如今已不知去向。后石碑1对至今仍东西相对而立,但已是千疮百孔,斑驳陆离,给人以强烈的沧桑感。两碑皆圆首,碑首部中间有一个圆形穿孔。碑脊两边分别装饰着交结成辫状的高浮雕双龙。两碑身侧面原来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两碑正文全泐,仅碑额可识。碑额正书“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碑”14个字,共5行,每行3字,本行2字。后互对石碑中,西碑高4.10米,宽1.44米,厚0.32米;龟趺座长3.07米,宽1.46米,高1.02米。碑阴(背面)刻正书对行,每行最多不超过64个字,字多漫漶,尚可辨认的有“吏周宗之”、“吏邵道宽”等官吏姓名。史称该碑萧秀墓西残龟趺为彭城刘孝绰撰文,吴兴贝义渊书写。该碑在1953年曾进行过维修加固。东碑高4.1米,宽1.46米,厚0.31米;龟趺座长3.37米,宽1.50米,高1.01米;碑阴刻正书题名6行,多不可辨。
萧秀墓神道石刻中设置4通石碑,这一现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较为罕见的。据文献资料记载,梁天监十七年(518年)萧秀死后,通直散骑常待、太子有卫率夏侯在(?-529年)等人上表梁武帝,请为立碑,得到许可。于是由当时的著名文人王僧孺(465年-522年)、陆垂(470年-526年)、刘孝绰(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别撰写一篇碑文,“欲择而用之”。由于这4位文人所写碑文都相当精彩,难分伯仲,令人难以取舍,最后决定“四碑并建”,形成空前绝后的奇观。
在神道石刻北侧约1公里处,为萧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经过考古发掘,墓中随葬品因早年被盗,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