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氅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1. 鹤氅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鹤氅,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鹤氅"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鹤氅"二字,晋已有之。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仙鹤是道教常用的图案,世称成仙为"羽化登天"。古代指一种像鹤的水鸟的羽毛,用以做衣服和仪仗中的旗幡:鹤氅。穿用人物有《三请诸葛》中的孔明。孔明原本隐居隆中卧龙岗,刘备、关羽、张飞曾三次进山邀请,才将孔明请出做了军师。

武侠和神怪小说中,大凡写到 *** 道人出场,多是"白发童颜,身披鹤氅,手执拂尘",一看就有仙风道骨的范儿。 *** 道人叫张伯端,好炼丹重养生,98岁时才在临海趺坐而化,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临海璎络巷是他的故居, *** 街亦为纪念他而名。他在《西游记》里可是大大出了回风头--麒麟山妖怪大王赛太岁贪恋朱紫国金圣皇后的美色,用妖法将其摄入洞府,当作夫人。 *** 道人将一件旧棕衣变作一领新霞裳,教皇后穿了护体。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三年(自将其摄入洞府算)来妖王未得沾身。

大凡喜欢扮酷的人,都喜欢弄件鹤氅披披。魏晋六朝的士人好谈玄好美服还吃五石散,吃了五石散后头上冒气、五内俱焚,需不停走动才能散出内热,披件宽大的"鹤氅",不但风姿潇洒,还有助于散热。不过这时鹤氅就不全是鸟羽做的了。

2. 鹤氅的详细释义

1.鸟羽制成的裘。用作外套。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 ,尝见王恭 乘高舆,被鹤氅裘。”(孟昶:字彦达,平昌人,为人庄重严肃,志向高远,曾任丹阳尹、尚书左仆射。)

2.泛指一般外套。

宋陆游《八月九日晚赋》:“薄晚悠然下草堂,纶巾鹤氅弄秋光。”

《红楼梦》第四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红羽绉面白狐狸皮的鹤氅。”

明·宋濂《看松庵记》:“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 3.道袍。

《新五代史·唐臣传·卢程》:“ 程戴华阳巾,衣鹤氅,据几决事。”

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家僮开了竹箱,把我买下的箬笠、芒鞋、萝绦、鹤氅,替俺换了。”王季思等注:“藤萝做的绦,鹤羽做的袍,都是道士的服装。”

3. 深衣鹤氅是什么意思

深衣和鹤氅是汉服中的两种款式.

氅泛指一般外套,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

【氅衣】又称鹤氅,汉服款式之一,原不缝袖,故名之曰氅。晋已有记载,多道家用,宋文人好鹤氅,明代士人多作便服外套用。形制与披风相似,对襟,直领,大袖,衣襟用长带一对系结,衣身多为浅色,领袖衣襟均施有深色缘边,两侧一般不开衩(也有开衩的)。氅衣披风外形接近,有时两者也混称。仅供参考。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4. 文言文《高从诲礼贤薄赋》的翻译

荆南节度使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震常谓从诲为郎君(1)。

楚王希范好奢靡,游谈者共夸其盛。从诲谓僚佐曰:“如马王可谓大丈夫矣。”孙光宪对曰:“天子诸侯,礼有等差。彼乳臭子骄侈僭忲(2),取快一时,不为远虑,危亡无日,又足慕乎!”从诲久而悟,曰:“公言是也。”他日,谓梁震曰:“吾自念平生奉养,固已过矣。”乃捐去玩好,以经史自娱,省刑薄赋,境内以安。

梁震曰:“先王(3)待我如布衣交(4),以嗣王(5)属(6)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7)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士洲(8)。震披鹤氅(9),自称荆台隐士,每诣(10)府,跨黄牛至听事。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11)以政事属孙光宪(12)。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十九•后唐纪八》)

【注释】

(1)郎君:门生故吏称其长官或师门子弟为郎君。梁震曾侍奉高崇诲之父高季兴,所以称高崇诲为郎君。

(2)僭忲(音建太):僭越糜费。忲,奢侈。

(3)先王:指高季兴。

(4)布衣交:贫贱时故交。

(5)嗣王:指高崇诲。

(6)属(音主):同嘱,托付。

(7)固:再三坚决。

(8)士洲:江陵有九十九洲,土洲为其中一洲。

(9)鹤氅(音场):徐灏曰:“鹤氅,以鹙毛为衣也”

(10)诣(音译):往、到。

(11)悉:全部。

(12)孙光宪:(900年~968年),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属四川仁寿县东北)人。为荆南高从诲书记,历检校秘书,兼御史大夫。也是五代词人。其词以情景交融、婉约缠绵见长。代表作有《浣溪沙》、《菩萨蛮 》、《虞美人》、《酒泉子》、《清平乐》、《更漏子 》、《上行杯》、《南歌子》、《应天长》等。

【翻译】

荆南节度使高从诲,性情开明通达,亲近礼遇贤能之士,把政事都委任梁震,待他像兄长一样。梁震也常称呼高从诲为郎君。

楚王马希范喜爱奢侈华靡,和他游乐闲聊的人都夸赞他的排场。高从诲对幕僚们说:“像马王那样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了。”孙光宪回答说:“天子和诸侯,礼节上是有等级差别的。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就如此骄纵奢侈僭越糜费,图快意于一时,不作长远的思虑,不久就要危险灭亡了,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啊 !”高从诲过了一段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就说:“您的话是对的。”过几天,高从诲对梁震说:“我自己反省平日的享受,本来就已经是很过分了。”于是舍弃了平时好玩喜爱的东西,用阅读经史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减省刑罚,减轻赋税,从此国境之内得以安定。

梁震说:“先王高季兴待我如同布衣之交,把嗣王托付给我。现在嗣王能够自立,可以使先王的事业不致坠落了。我老了,不能再侍奉别人了。”于是坚决请求退休。高从诲留不住他,就替他在士洲建筑了房子。梁震身披鹤氅,自称是荆台隐士,每次到王府,都是骑着黄牛一直进到大厅。高从诲时常到他家中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此,把政务全部托付给孙光宪去办理。

5. 公退之暇,披鹤氅 披 怎么解释

公退之暇,披鹤氅披的意思是: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

一、原文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 *** ,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二、翻译 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竹子像椽子那样粗。

竹工破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子,因为它便宜而且省工。

黄冈子城西北角的城垛子都塌毁了,野草丛生,荒芜污秽。我清理了那里,盖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互相连通。

登上竹楼,远山的风光尽收眼底。平望出去,能看到江中的浅水流沙。

那幽静寂寥、高远空阔的景致,实在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适宜听急雨,雨声有如瀑布之飞流直下;冬天适宜听密雪,雪花坠落发出玉碎之声;适宜抚琴,琴声和畅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俗;适宜下棋,棋子落盘有丁丁清响;适宜投壶,箭入壶中铮铮动听。

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因为竹楼才得以听到。公事办完后的闲暇时间里,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持一卷《周易》,焚香默坐,驱散尘世中的种种杂念。

除了水色山光之外,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意退去,煮茶的烟火熄灭,便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正是谪居生活的快乐之处啊。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是很高了;井干楼、丽谯楼,华丽是很华丽了,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 *** 和能歌善舞的人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傲的事,是我所不屑去做的。我听竹工说,竹子做屋瓦,只能用十年,如果覆盖两层竹瓦,可以支持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乙未那一年,由翰林学士而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调到扬州,丁酉年又到中书省任职,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才到了齐安郡城。四年之中,奔走不停,还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难道还会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趣相同,能继我之后接着修整它。

或许这座竹就永远不会腐朽吧。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记。

三、出处 (北宋)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王禹偁因为修《太宗实录》得罪了宰相,被贬为黄州刺史;次年三月二十七日到达任所,不久修建竹楼两间,同年八月十五日作文以记之。二、赏析 文章首先妙在其对竹楼这一描写对象进行了深入开掘。

竹常常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为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之人格,展露隐逸之意趣。

王禹偁被贬黄州,而黄州之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并没去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去描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

这篇散文还具有涵泳深沉、烟波不尽之妙。在临文之顷,作者的内心异常复杂,遭遇坎坷的嗟叹、昂奋刚毅的 *** 以及乐此不疲的自遣搅杂在一起,深思浅叹,淡然道出。

通篇写黄州之竹楼,但无处不在写自我之心潮,似断若续,似有若无,感情的一个个奇峰都淹没在平淡的语言外表之中。三、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敢于直谏遭贬谪。北宋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

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

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30卷、《五代史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