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课堂上是应该多讲还是少将

如题所述

精讲多练,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在总结洋思成功的经验时,首先谈到的一条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我想这也许就是洋思初中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试想,课堂效率不提高,课堂这个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怎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呢?又怎么可能有洋思初中今天的辉煌呢?
洋思初中提高课堂效率的经验很多,“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他们的秘诀,但在语文教学上,我感受最深的却是精讲多练原则的成功运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原则,其中“精讲多练”原则是广大教师最熟知却最容易忽视的一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变调成了“多讲少练”、“专讲不练”或“多讲滥练”,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费了很大的劲却没起到多大的效果。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或因提不起兴趣而生厌烦,或因此养成依赖心理,不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变成思想僵化呆板,毫无灵气的人。那么如何运用精讲多练原则,正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从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一、精讲”不是“不讲”,“多练”不是“题海战术”
我们当然反对那种一味地讲授知识,搞“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讲,我们却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因为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文为单位展开的,每一篇课文都不仅包含了若干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包含了若干语文学科以外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成果,包含了作者独特的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这些内容也不是随意拼凑在一起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对青少年而言,单纯语文知识性的内容,也许是容易学会的,但是由于受认知能力、知识阅历的限制,那些单纯语文知识以外的内容,包括词句的深层含义,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文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等,青少年学生往往是难以一下子领会和理解的。譬如,初中语文教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三段中,雨村与门子叙旧后,拉着门子并赏他坐下说话时,门子却不敢坐。雨村再三劝坐后,方敢“斜签着坐下”;《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但鲁迅感觉到的却是“大概物以稀为贵吧”。作为一般的初中学生往往是很难理解其中原因的。此时此处,教者如不适时进行讲解,启发,引导,学生是不会懂得前者包含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后者中包含的一个弱国国民身在异域的辛酸的。再如《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而作了“丹书鱼腹”、“篝火狐鸣”两项准备工作。教者如不讲解占卜、巫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的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学生就会对陈吴二人产生误解,认为他俩是乱搞迷信活动,造谣惑众。进而对陈吴二人领导的这场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的认识产生影响,使学生不必要的增加对陈吴二人的负面认识,甚至误以为乱搞迷信活动在现代生活中也同样无关紧要。由此可见,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来看,语文课堂教学是不能不讲的。当然不必讲得面面俱到,而应该突出重点。
我们提倡多练,为的是使学生能够迅速消化、吸收老师所讲的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搞“题海战术”。一段时期以来,很多教师都迷信题海战术,以为那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人才的灵丹妙药,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一时也许能造出一些得高分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思想僵化,缺少灵气,再没有潜力可挖。这从许多重点学校的老师们那里可以得到证明。他们录取的高分生,许多并不是什么高材生(有些后来竟成了后进生),他们只是“题海战术”锻炼出来的考试机器。这种题海战术的教法纵然会取得一时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它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这是我们应该摈弃的。因此,必要的、足够的练习是需要的,也是应当的,而把它演变成没有目的计划,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死做练习,其实并不是让他们在知识伯海洋里遨游,而只能是把学生扔在题海里挣扎,作简单的重复和无谓的牺牲,其效率从本质上讲当然是很低的。
二、怎么“精讲”,如何“多练”
我们已经知道“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这个“讲”字是很有讲究的,这就是说要“精讲”。“精讲”并非指教师把教参上的分析、习题的答案全盘托出,一字不落,让学生一一记下,课后去背诵;而是要求讲得精当,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引发联想,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精讲”不是形式上的少讲,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使他们学得更主动、活泼。譬如,在讲授《竟选州长》时,教者首先要明确本文及其所在的教学单元的整体上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从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入手,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手段。其次,教者要明确《竞选州长》这篇小说的教学重点:一是小说夸张和讽刺的语言艺术,二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三是小说的主题思想。其中第二项又是重点中的难点。其次,教者还要注意到:故事情节的内容不是难点,可以略讲;小说所揭示的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的主题,一般学生都能认识到,教者只需适当的点拨;至于小说夸张和讽刺的语言艺术,则以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为主,也只需适当点拨。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特殊性则应该重点精讲,教者可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小说《孔乙己》,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本文大量的引文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认识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且用与作者同名的人物来“现身说法”的作用;理解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非典型性等等问题。这样讲得精练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那种不问效果,不求质量,简单的认为讲比不讲好,多讲比少讲好的观点,那种讲授内容不精心选择,不辨主次轻重,随意而讲的做法,必然影响甚至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讲”无论是讲知识,讲规律、方法,还是讲自己的心得感悟,都要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那么,怎么做到精讲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从教材的全局出发,明确和掌握具体课文在教学上的要求,抓住主干,带动枝叶,确定好教学的重点。其次,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授课内容的取舍,讲授内容的顺序的先后作适当的安排。再次还要研究哪些内容该重点精讲,哪些内容该略讲或不讲,如何讲才能更富有启发性,花时少,效果好。这样讲得精当,讲得精彩,恰到好处,学生才爱听。这也许就是有的语文教师讲得令学生百听不厌,而有的语文教师讲得却令学生厌倦不已的原因吧。
“多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除了包括练的次数多,要反复进行外,还包括练的方面多:如听说读写;练的方式多:口头的和书面的、回答的和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性的和创造性的等等。多练,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获得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练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练习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可过多、过难。此外练习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只有当学生了解了为什么要练习,练习要达到怎么的目的,才能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避免盲目的尝试过程,提高练习的效果,必要时教师要适当地作些讲解示范。三、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效果,同时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和习惯。四、练习还应循序渐进地贯彻到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从预习时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讲读时的读或背课文,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直到课后整理笔记,完成书面作业或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等。譬如学习课文《沁园春·雪》,练习时可这样安排:课前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着重弄清词的写作背景,并借助注释,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或意思;多多朗读,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讲授时,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直至能够背诵,并思考词的上阕写景的技巧和用意,下阕议论的方法和目的;上下阕之间的过渡,并进而归纳全词的主旨。课后可让学生整理笔记,阅读其他几篇词作,了解词的体裁特点:如词牌、词题、词谱、词的韵律、词的分类等等。同样多练也要讲究一个“精”字。精练的、典型的练习题目能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精练的、不典型的滥题目只能让学生徒然的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注意“精讲”和“多练”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是盲目的实践,其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学生的练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而教师课堂上讲的过程,则是对学生作理论的指导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重“精讲”,而不重“多练”是不对的;光重练而不重讲也同样错误。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强调“精讲”和“多练”的结合。这就好比学游泳,精讲只是对游泳作理论指导,怎么挥臂划水,怎么蹬腿加速等。但学生掌握了这些要领口诀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学会游泳就必须跳入水中去多练习练习。也就是说,只有把“精讲”和“多练”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譬如作文教学,如果仅从作文本身的角度而言,则是文无定法,似乎无甚可讲。但如果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则必须遵循由“有法可依”的“必然王国”进入“文无定法,无法即法”的“自由王国”的规律。教师必须从讲解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入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并针对具体的作文题目和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阅历和人生经验,去构思选材,去谋篇布局,去遣词造句。而且一定得让学生在一次次的作文实践中反复练习,借鉴人家好的手法技巧,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实现作文教学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精讲”和“多练”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只有把精讲和多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科学的精讲来指导学生的练习,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才能有切实的提高。
总之,“讲”和“练”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精讲”和“多练”反映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本质规律。洋思初中正确处理了两者间的关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