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真是中医的胜利吗

如题所述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彼时,因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屠呦呦再一次转向中国古老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她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在190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成功了。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因对青蒿素的提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人,思想根子里认为执意要是落后的是封建的,如果承认青蒿素属于中药那还了得,于是有那么些人急忙发论说: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
对于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那些人为了证明青蒿素不是中药,也是一叶遮目不见青天,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强词夺理——“这只是一个验方并非中医药方”

青蒿素是不折不扣的中药。首先其成分是中药青蒿中的,其次提炼方法是从中医古书中得到启发的。不要说什么黄花蒿不是青蒿之类狐言。青蒿是一个大类,好比沙参,有南沙参有北沙参,都属于沙参。

其实青蒿素的萃取提炼过程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次煎药过程。就好比我们原来是砂锅煮药,现在改进了,变成煎药机了,不能因为简要仪器变化了就说不是中药了。
青蒿素的提取萃取技术就好比煮药的方式改进了,无论怎么改变都不能改变其母体是植物中药的事实。
因此青蒿素是不折不扣的中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3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中医的胜利。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屠呦呦继2011年荣获拉斯克奖后,再次荣获医学领域顶级奖项。

屠呦呦的贡献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第2个回答  2017-08-08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中医的胜利。
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屠呦呦继2011年荣获拉斯克奖后,再次荣获医学领域顶级奖项。屠呦呦的贡献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这一重大成果,被认为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现有关。但必须承认,青蒿素取得如此重大贡献,更大功劳应归功现代医学,归功于中药现代化进程。
第3个回答  2019-07-24
是现代化运用中医,中西结合思想的胜利!
青蒿素,首先是中医医理定义了黄花蒿的药性与对应病症,然后在此指导下,通过现代技术解析黄花蒿治疗对应病症的化学成分,并提纯以加强疗效!
相对于同时期的美国疟疾研究团队,大海捞针地在无数化合物里寻找药物,中国的中西结合思想更为高效务实!
第4个回答  2021-01-16

屠呦呦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奖!那些抹黑中医的人被啪啪打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