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就改变了《墨梅》全诗的意境,古诗词用字到底有多讲究?

如题所述

古人写诗讲求意境,所用的每字每句都力求与全诗的意境相符,就如同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让世人纠结了数千年,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

贾岛《题李凝幽居》的故事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的是,有一天,贾岛去郊外探访好友李凝。等他到李凝家时,天色已晚。这时,周围一片寂静,月光洒落在枝头树梢。

他敲门声惊起了落在枝头的鸟儿,正巧李凝今天没在家。此情此景,诗人颇有感触写下这首诗。

全诗诉说的就是诗人拜访友人未遇的故事,因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这句卓绝干古。“推敲”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天,诗人在京城官道上骑驴行走,吟诵这首诗,觉得诗中“推“字用的不是很恰当,应该改为“敲”。一时陷入了纠结,于是他嘴里边念叨着边做“推”“敲”状。

不经意间撞上了韩愈出行的仪仗队,韩愈生气的问他其履行路为什不看道。

贾岛对他讲了心中的纠结。韩愈听后很理解他的纠结,思考良久对贾岛说认为”敲”字较好,拜访友人敲门显示出礼貌,并且”敲“字为这静谧的深夜增添了几分声响。

贾岛听后茅塞顿开,定下“敲”字。后来韩愈与贾岛共论诗道,与之结为布衣之交。“僧敲月下门”也从此成为干古绝句。

“推敲“一词也就这样产生了,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但到底是哪个字更好,后世一直在纠结。

后世讨论的并非是贾岛本人,而是和尚敲门或者推门的原因。从和尚来看,当时在他面前的门到底是虚掩还是被问上了?

如果是第一种,和尚一”推”就进去了;若门是问上了,想进去就要“敲”了。那么和尚为什么回来晚了呢?

二是去办师傅吩咐的事情晚了,还是偷偷下山去玩回来晚了,还是其他原因?受师命的话,他自己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敲门或推门进去(这依门的状态而定)。

若是在外面玩回来晚了,那就很有意思了。

因为怕师傅知道,他可能就得弯着腰偷偷摸摸试试“推”门能否进去,再决定是否要用“敲”。这样两种动作的可能性都有很大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7
古诗词用字十分的讲究,用词也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因为一些词特别的关键,用的正确意境十足
第2个回答  2021-02-17
可以说是非常讲究的,每一个字都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后才组成了一篇诗词。
第3个回答  2021-02-17
古诗词中的字有一词多义,一个词代表的意思有多样,在每一个地方一个词所代表的意思也不同,需要根据情景来选用词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