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风靡的吃苦教育,真的适合现在的孩子吗?

如题所述

风靡的吃苦教育,真的适合孩子吗?

老人常说:“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看看我们小时候,吃糠咽菜,舍不得浪费一粒粮食。小小年纪就明白生活的不易,懂得体谅父母,花钱节省。”

吃苦,简单来说就是承受痛苦,经历艰难。

但在物质生活极度丰盈的今天,家长们都是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即使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也没有啥吃苦的机会。


所以,当有人提出要给现在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时,妈妈们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急于给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强化教育。这有意义吗?

一方面,心血来潮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我闺蜜一样,发现孩子浪费粮食,就想要带娃去体验一下农耕生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是一种学习和历练吗?也许他们只会认为是爸爸妈妈带着去周末亲子活动,是在休闲娱乐。


另一方面,父母不具备吃苦精神,孩子也很难做到。

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镜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吃喝穿戴随心所欲,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吃苦?想要孩子吃苦,就人为的、刻意的去创造一种环境,显然做戏的成分过于浓重。况且这种为了吃苦而吃苦的做法,劳民伤财,对孩子会有什么实质性教育意义吗?

要说,孩子需不需要具备吃苦的精神,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吃苦教育”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正确认识吃苦教育

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号召大家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然而国外的“吃苦教育”,也常常拿来被我们津津乐道:

A. 在日本的育儿教育中,有句话这么说的: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B.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满14周岁就需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一来培养劳动能力,二来建立社会责任感。


C. 瑞士则要求初中毕业后把女孩子送去有教养的人家当女佣,劳动的同时可以学习语言。

D. 美国南部的州立学校规定,学生在不带钱的前提下,能够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

因此,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吃苦的含义,那么这种吃苦行为就需要具备三种意义才有效。


第1、 导向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2、 激励意义:吃苦过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精神激励。

第3、 评价意义:在吃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获得满足感,能够经得起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我觉得不太适合了。社会在发展,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条件都比较好,没有吃过什么苦。刻意的吃苦教育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第2个回答  2020-10-02
我觉得适合现在的孩子,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的父母对女孩子他们需要的就会满足,这样会让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
第3个回答  2020-10-02
我觉得吃苦教育的话,要适当,不能让孩子接受过度的苦教育。如果是适当的吃苦教育,确实是适合现在的孩子的,能锻炼一下他们的吃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