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以居士自称?

如题所述

在古代文献中,“居士”一词内涵丰富,有时甚至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汉语中,“居士”一词的本义是指在(处)家不仕或未仕之士。《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士是通数理之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民族,士在古代颇受人们尊重,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人们往往尊称男子为“×士”,如国士、元士、乡士等。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仕进者称进士、秀士、吉士、俊士等,未仕者则有隐士、逸士、处士、居士多种名号。未仕者虽然有种种名号,但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隐士,逸士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都可称为居士或处士。
“居士”之称号,起源较早。古已有之,《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柔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由于居士有才学,有个性,重操守,修行乐道,因而颇受人们尊敬。如《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于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传》:“敻对习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因此,以居士的身份甚至于还能避乱远灾,如《三国志·魏志·胡昭传》:“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又如《南史·虞寄传》:“寄因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已,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可见,居士在民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汉语史籍中也往往有隐逸传,居士在文化史上是有较高地位的,因此,居士一词进一步成为敬称语。
随着佛教深入广泛传播,中印文化逐渐融合,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增加了新的意义,其文化意蕴也因此更为深厚,居士一词便是如此。梵语中和中国居士一词意义最为接近的是Kulapati,指居家之士,居财之士,在家志佛之士,汉语译为居士。梵语另一词grhapati(Drhapati),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后为积财具德者之通称,汉语旧意译为长者、家主、家长,后又通译为居士。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在叙述语中称长者(grhapati),在和维摩诘对话中称居士,可见这两个词在梵文中虽然都是敬称语,但词义和使用是不一样的。即从维摩诘有德、富有的角度,可以称他为长者;从他居家修佛的角度,便称他为居士。后来,人们亦往往将此二词都译为居士,汉语居士一词又增加了新的意义。而且,梵语中Upāsakā一词,旧译为优婆塞、清信士、近事男等,即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男子。梵语Upāsikā一词旧译为优婆夷、清信女、近事女等,即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女子。这两个词只是佛教中的一般术语,其意义和居士是不同的,后来亦尊称居士。这些翻译和称呼,便使得汉语居士一词之义增多而混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翻译中的弃繁就简,即多个相近的名相用一个词去翻译之;二是因为汉语居士一词在长期的发展中,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易于为人们接受和理解。
在中国,居士一词主要重才、德两方面;而印度则重财、德两方面,都有重德的倾向。许多内典、外典对居士一词都有解释,但都比较繁杂,相对而言,宋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说得简捷一点,此书卷三云:“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安道自悟。”当然,并不是要完全兼具这四德才称居士,实际上只需具备一德或以上即可称居士了。如果要严格兼具四德,则佛教史上之居士,便只有如印度之维摩、贤护和我国梁代傅大士、唐代庞居士等少数几人而已。佛典中专为居士列传者主要有明心泰《佛法金汤编》、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清彭际清《居士传》,而专为在家之受过“三归”、“五戒”的女性列传的却称《优婆夷志》(明圆信)。从这些著作的名称和对人物的选择,可见作者们对居士一词的理解尚有一定的分岐。佛教输入中国后,和佛教有关而称居士者最多。
而且,道教中也有称居士的,如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林灵素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因此,某居士到底是佛学居士还是道教居士、儒家居士,有时是很难辨清的。
由于居士一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如《祖庭事苑》所举“四德”可见,居士一词把人们认为的许多优秀的品质都包含进去了,不求官或不以官为官者,高尚;有德者,受人尊重;有财者,易施而为仁义;自悟者,聪明。所以文人雅士为表示不求仕进、退隐、安贫乐道或仕途失意也自称居士,如李白(青莲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甚至一些帝王将相为表示自己有才德、修道行善,也自称居士。这些,有的和佛教有关,有的则无关,其情况十分复杂。出家人也常尊称在家的普通人为居士,在家人也乐意这样称呼,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说道:‘居士,你但放心,说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二十回:“老尼便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来?’”有的人甚至以称居士为荣,如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嘲笑的那种人:“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总之,居士一词内涵丰富,又较混乱。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这个词融合了两种语言,即在汉语之中融入了梵语之义,词义扩大了。同时,在日常称呼时又有习惯性和很大的随意性,儒、释、道三家都有称居士者。因此,往往只能视具体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其所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