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掌再植手术后有什么后遗症

如题所述

【转自网络】

  目前,断掌、腕再植的成活率及手功能恢复优良率较高,但术后发生拇收肌挛缩和手内在肌挛缩的病例也较多。1985年~1997年,我院共收治断掌、腕损伤并行再植术48例49只手,15例发生程度不等的拇收肌挛缩和手内在肌挛缩,对其中13例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0~57岁,平均31岁。机器绞伤1例,冲床、碾轧伤6例,电锯伤4例,切割伤4例。不完全离断伤3例,完全离断伤12例。腕、掌部离体组织缺血时间6~18小时,平均8小时。再植时间3~10小时。全部病例于再植术后10~48周诊断为手内在肌挛缩。其中拇内收肌挛缩9例;手内在肌阳性挛缩,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4例;手内在肌部位呈条束状硬结挛缩2例。
  1.2 治疗方法
  拇内收肌轻度挛缩2例,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即施行掌指关节拉伸、虎口开大等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拇内收肌中度以上挛缩7例,均采用虎口开大,第1、2掌骨间植骨,拇收肌切断,第2掌骨背侧皮瓣转移、全厚皮游离植皮或前臂背侧骨间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手内在肌阳性挛缩4例,2例采用骨间肌剥离或前移术,2例采用侧腱束切断术。手内在肌部位呈条束状硬结挛缩2例,采用骨间肌肌腱切断治疗。
  1.3 结果
  根据手关节活动范围TAM系统评价法:拇内收肌挛缩的9例中,手功能恢复良4例,中5例;手内在肌阳性挛缩,术后功能恢复良3例,中1例。手内在肌条束状硬结挛缩2例,术后功能恢复中1例,差1例。随访1~10年,平均4.5年,无1例复发。
  2 讨论
  断离手部组织长时间缺血,肌筋膜间隔内肌肉水肿明显,当血液再灌注后,动脉血能进入,而静脉血回流受阻,致使肌筋膜间隔内压上升,形成手内在肌筋膜间隔综合征。手内在肌缺血加重,细胞渗透压改变,肿胀迅速,继而产生手内在肌中心坏死,逐渐被瘢痕组织替代,表现为挛缩状态。拇内收肌受累表现为拇内收肌挛缩;手骨间肌受累严重者手内在肌表现为挛缩。其次断掌、腕再植术中清创不彻底,易发生感染或失活组织液化坏死后瘢痕形成,也是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原因之一。
  血循环的重建不仅是断掌、腕再植成活的关键,也是其功能康复的关键。在断掌、腕再植术中,一定要吻合足够数量的手背静脉,以确保再植体的静脉回流,防止术后肿胀和早日建立侧支循环及淋巴回流。这是预防手内在肌中心坏死及挛缩的一个重要原则。断腕再植术中,我们除吻合腕背头静脉、贵要静脉外,还吻合了两者之间的2~3条较粗大的浅静脉;掌远区段吻合手背静脉(夹间静脉)5~6条;掌中区段吻合手背4~6条较粗大的浅静脉。为争取离体组织尽早恢复血循环,通常采用先吻合两条静脉,接着吻合一条动脉法等,以利于断掌、腕再植术后手功能恢复。
  预防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应注意:①适应证的选择。断掌、腕再植的目的不仅为了有一个成活的手,更重要的是恢复手的功能。对断掌、腕损伤,无组织缺损、断面整齐、污染轻者,再植术后手功能恢复满意;对远端失去完整性或手掌部毁坏的病例,切不可勉强行掌、腕再植,否则再植后患手无功能,成为患者日常生活的累赘。②断掌、腕缺血时间。断掌、腕组织缺血时间越长,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发生率越高,而且其严重程度也越重。本组冷藏断掌、腕组织在12小时内重建血循环者,其手内在肌挛缩发生率低(2/15),而且轻;超过12小时者,其手内在肌挛缩发生率高(13/15),而且严重。③熟练的再植技术。断掌、腕因手内在肌的存在,缩短再植时间十分重要。为缩短手部温缺血时间,除尽快准确地清创、重建骨支架、修复屈伸肌腱外,先吻合两条较粗大的手背静脉与一条动脉,待恢复手部血循环后,再吻合其余的动脉、静脉,以确保再植手的血循环。④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通常断掌、腕再植术后发现手内在肌固定性疼痛,被动伸直或侧移掌指关节时疼痛加重,可诊断为手内在肌筋膜间隔综合征,根据Wolft和Cochran观点,此时立即作骨间肌筋膜切开减压,使再植手的功能得到完好保留。为减少断掌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发生,预防措施为:①争分夺秒抢时间、抢进度,力争伤后8~12小时内重建再植体血循环;②对缺血时间超过12小时再植的手,作预防性骨间肌与拇收肌筋膜切开减压;③断掌、腕再植术后3周,开始进行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按摩,被动、主动活动等综合锻炼,由远而近活动关节,活动度逐渐加大,可促进消肿,改善血循环,减轻挛缩或粘连,早期恢复手的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