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慈禧太后把台湾分给别人的吗

如题所述

是的,慈禧太后掌权期间割让台湾给小日本。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3
【1】历史细节很难还原,因为不同派别的人皆有著述和记录,只能看一个大概的过程,给一个大致的结论。
【2】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很难取决于某一位的个人意愿,往往是多方博弈后的结果。所以,你要是问是不是慈禧要把台湾割给别人,这个其实不好说。因为根据不同的记录来看,似乎并不是如此。
【3】目前对此大体有两种声音:
一是说光绪帝极力反对割让台湾,还被主和派(后党和李鸿章)们欺负,和主和派们顽强抗争而失败。这种说法目前比较主流,因为许多人都是这样的看法。但实际上,这一说法里并没有直接指向慈禧的文献,也没有严格的客观文献支持,多是单方面的记述,比如翁同龢、刘坤一和康有为等。其中,康有为那时还是平民,刘坤一是外放官员,所获信息比较表面和片面,而翁同龢虽身处朝堂,但为帝师,维护光绪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即便是他,好像也没直接指向慈禧,毕竟他是个打工的。
二是说慈禧听到要割让台湾,不想同意,觉得就算继续打也可以,而李鸿章之前已经提出过和日本打“持久战”把日本耗死的想法,这在李鸿章给光绪的奏折里写的非常明确,有的大臣甚至提议迁都,但光绪帝因为一开始一顿风驰电掣的操作被日本人打得惨败之后,很想赶快结束战事,就急于同意,但不想背锅,老是躲着,让大臣们去吵。这个说法也没明确的直接文献可以实锤,大多属于佐证。但综合文献和常理来看,感觉比第一种更接近实际情况。
总体而言,应该是上面两种情况的一种融合。要说慈禧就是一混账、恶人、坏人,非要把台湾割给日本,这挺扯的,就像过去的老电影,坏人就是坏,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任何其它可能,反正就坏透了那种,把人变成一种“坏”的符号,这肯定是不会符合史实的。但要说她这人有民族气节,主张死守台湾,这也不可能,因为如果她真的想要一心把台湾保住,就算光绪想割台湾也割不了。
所以,我猜测大体的情况可能是:这个老家伙不想割台湾,因为没有统治者乐意割地的,但她也没啥辙,听李鸿章的“持久战”吧,她得和光绪离京,她肯定不太乐意;但割台吧,她又不知道怎么去见列祖列宗(尤其是康熙老佛爷),所以,估计就是和光绪一个套路,割就割吧,但别让我吱声儿,你们自个儿拿主意去,反正我没同意。光绪的心思呢,就是自己想割地,但不想背这锅,就想把这锅丢给李鸿章,李鸿章寻思“我之前叫你不打,你偏打,打输了我已经背了一口锅了,这你还让我背?!老子不背。”然后,就整了赖在京城这出。各方一看,这不成啊,就开始跑去光绪那里,要他把这个主做了。光绪就在老师翁老头儿的支持下死扛,来个“我偏不!”慈禧这会儿可能就坐不住了“这锅你不背,他不背,我不背,谁背啊?别闹,把这锅给我背上!”然后,光绪就半推半就的把锅给拿起来了,李鸿章离京,签了条约,回来找光绪签字,光绪只把锅拿在手里,就不往上背。慈禧琢磨,这都生米成熟饭了,还赖赖唧唧的……然后,光绪就只能乖乖把锅搁背上了。
第2个回答  2015-10-30
甲午战争战败后, 掌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后党)人物西太后和李鸿章,旅顺已失守,慈禧皇太后害怕日军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向日本乞和,其中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其中一条是: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当然没有人愿意割地赔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