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物理的秘诀

如题所述

本人谈一下自已 的看 法:
最重要的还是兴趣,让自已反复感到成功的喜悦。我给你讲一些爱因斯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你别太在乎分数,只是学习就行!!!!

爱因斯坦在某个学年开始时,他拿到一本几何课本,书中奇妙的公理深深吸引着
他,诸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相加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的
清晰性和可靠性给他留下“非语言能形容”的印象。其实,12 岁的阿尔伯特,
根本不懂什么叫几何,但是他被这个定理的证明迷住了。他双手支着脑瓜,
皱起鼻子,一连三个星期,总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子前苦苦思索。最后,居然
被他证明出来了。2000 多年前的一位哲人的定论,被这个12 岁的孩子独立
证出来了。阿尔伯特第一次体验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孩子的创造才能萌发了。

接着,他自学了高等数学。路提波德中学里的数学老师已经不是他的对
手,常常被问得张口结舌。他还自学了布赫纳的《力和物质》、伯恩斯坦的
《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并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泛的阅读开拓了
他的眼界。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把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展现在他
的面前。宇宙、自然和人类,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和有规律。

在他的心灵里,自然科学的殿堂大门敞开了,天堂的大门关闭了。在大
自然的面前,上帝失去了往日的灵光,他发现,圣经原来垦虚构的,宗教是
骗人的。什么上帝创造世界,什么天堂地狱,统统都是骗人的鬼话。

阿尔伯特少年时代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在他的心灵里,宇宙万
物运行的奥秘,成为他追求的目标,他不再用虔诚的祈祷去铺平通向天堂的
道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成为他的最崇尚的幸福。就这样,他与上帝决裂
了。

“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父亲的工厂由于经营不善而陷入破产,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意大利的
米兰,投奔亲戚。父亲要他在慕尼黑读完高中,取得中学毕业的文凭。有了
文凭才能进大学,然后才能取得电机工程师的资格。这是父亲替儿子谋划的
人生道路。

阿尔伯特遵从父命,在中学继续读书。他的数学成绩出类拔萃。当同学
们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时,他已经在微积分的大海中邀游了。但学
校其它死背硬记的功课无论如何也引不起阿尔伯特的兴趣,他的成绩不好。
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
非非。”记得有一次,父亲曾问学校的教导主任,自己的儿子将来干什么比
较合适。这位主任直截了当地说:“做什么都没关系。你的儿子将是一事无
成的。”
在路提波德这座“兵营”里,学校教他去追求权力、金钱和荣誉。为了
达到这些目标,他必须无休止地背诵和记忆。这样强制性的、填鸭式的学习
方法和环境,与阿尔伯特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感到厌倦、愤懑、孤独。他决
定半途退学,不要文凭,离开慕尼黑,到意大利米兰去——那个父亲称之为
“充满阳光,色彩缤纷,”“她的人民自由而又自然”的国家。
正是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幢憬,爱因斯坦来到意大利。父亲主张他继续求
学,将来当个电机工程师。米兰的中学只招收13 岁以下的学生,爱因斯坦已
超过这个年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越过阿尔卑斯山,到瑞士报考一所联邦
工业大学。但他没能考上,那些需要记忆的功课——德文、法文、动物学、
植物学等都考得不好。只有数学和物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教授们慧眼识
才,希望他不要气馁,留在苏黎世补习,来年再考。在老师的劝说下,爱因
斯坦留在苏黎世,在一所中学补习功课。与此同时,他申请放弃德国国籍,
并获批准。宣布从1896 年1 月28 日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不再是德国公
民。放弃国籍的动因,是他厌恶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教育,不愿在充满火药味
的气氛中生活,他渴望和平、自由和安宁。在他看来,瑞士是一个民主、自
由、和平的国家。
第二年夏天,爱因斯坦再次报考联邦工业大学,终于被录取。他进入师
范系,但数学和物理学是他的主修课。他主要的兴趣是物理学。他贪婪的阅
读杰出物理学大师们的著作,凡是能弄到手的,都不放过,爱因斯坦一边读
书,一边思考,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自学能力极强,上课时不专心听井,
甚至经常旷课。考试前,同学的笔记成了他的救命船。
爱因斯坦习惯无拘无束的生活。他常与同学到咖啡馆聚会,边喝咖啡边
交谈,从科学到哲学,从艺术到人生,年轻人所看到、感兴趣的一切,无所
不谈。他经常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目无权威,离经叛道。
在一般守旧的教授们看来,爱因斯坦是个糟糕的、叫人头疼的学生,能
不能毕业都成问题。在学校里,他因旷课、实验课操作出现事故,被以“不
守规矩”而受到系里处分。
他把全部时间花在学习上。吃饭、穿衣、居住,这些都是琐碎的小事,
他没有钱,更没有时间去讲究。他租的那间斗室,书桌上、椅子上、床上到
处摊满了书,房东太太看了直摇头。书、书、到处是书!读书,读书,直读
到眼睛发花头发昏!直读到肚子叽哩咕噜叫,才到小巷里的某个小饭馆或咖
啡馆胡乱吃些东西。有时候干脆三顿并作两顿,因为头脑比肚子更饥饿。
1901 年,爱因斯坦顺利通过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毕业考试。他在理论
物理学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决心终身从事对它的研究。

A=X+Y+Z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的理想是当大学教师,继续从事他心爱的物理学
研究,但这个愿望当时没有实现。在大学教授们的眼里,这个想入非非、态
度偏激的青年人,不配在高校里工作。毕业后,爱因斯坦壮着胆子给许多大
学去信求职,或是遭到拒绝,或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他惑慨而幽默地说:“上
帝创造了驴子,给了它一张厚皮,这使驴子的处境比我有利..”

生活的艰辛,没能使爱因斯坦放弃对物理学的热爱。1901 年11 月,他
写了一篇博士论文。他已品尝过母校的闭门羹,所以把论文寄到苏黎世大学
去。但是,苏黎世大学的门对他也是紧闭的。爱因斯坦把痛苦深深地埋藏在
心里,他以开玩笑的口吻安慰亲人:“我最后还有一条出路呢,我可以拿起
小提琴挨家挨户去演奏,这总能挣几个钱吧!”
正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的大学朋友格罗斯曼伸出援助之手,请父亲
的朋友介绍爱因斯坦到伯尔尼联邦专利局工作。他的工作是审批专利申请
书。这项差事对于困境之中的爱因斯坦,无疑是一个肥缺。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每天工作8 小时。可是一天的工作,往往不到半天
就做完了。他工作有条不紊、兢兢业业,待人和善宽容,很快赢得同事们的
喜爱和信任,一次,一位同事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公务员?爱因斯坦答
说,有一个公式:A=X+Y+Z。在这个公式中,A 是成功,X 是干活,Y 是游戏,Z 是沉默。
工作之余,他拿出小纸片来,做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原来,这就是他那
个公式中的游戏Y。一行行数字,一个个公式,很快写满了一张;一张张纸
片,很快变成了一叠。他眼睛盯在纸上,耳朵听着门外,一有脚步声,赶紧
将纸片藏到抽屉里去。因为局长有言在先,上班时间,不准做私事。可是,
爱因斯坦不会磨洋工、泡时间,他不得不做私事。不过他的“私事”与别人
不同,他在探索科学的奥秘,在进行一场物理学领域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
是由他一个人来掀起的。
下班之后,爱因斯坦回到家里,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没有固定的钟点。
经常闭门苦读,直到深夜或第二天黎明。
1903 年,爱因斯坦结婚成家了。他的妻子米列娃是大学时的同班同学。
她比爱因斯坦大4 岁,长得并不漂亮,腿还有点瘸,斯拉夫式的脸型上,长
着一张倔强的嘴,显得异常严肃。爱因斯坦的父母反对这门亲事。但是,爱
因斯坦同情米列娃,觉得对她有一种责任感。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同她结婚
了。婚后不久,米列娃生下一个儿子,起名叫汉斯•阿尔伯特。儿子的出生,
给爱因斯坦带来快乐,也带来沉重的负担。人们常在伯尔尼马路上,见一个
人推着婴儿车散步,每走十几步就站住,从上衣口袋里拿出纸片和铅笔,写
下几行数字和公式,低头青一眼恬睡的儿子。行人都投来惊奇的目光。

这个年轻人,满脑子装着实验、假设、公式和定律,眼中闪耀着奇异的
光彩,手在飞快地书写,那一个个奇妙的数学符号,将构造出一个崭新的世
界。
他没有受过名师的教诲,没有在大学里占有一个席位,甚至连研究物理
学所必需具有的起码的图书资料都没有。可是,他却以执着的精神去揭开物
理学中的神秘面纱。1905 年,他写成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
1905 年是世界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一年。这一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拉开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这一年,在科学领域也发生了一场革命,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创立了新的宇宙观。
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这一年,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作者是同一个人—阿•爱因斯坦。一篇是讨论布朗运动的。用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分子的存在,它的作者在物理学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一篇是发展普朗克的量子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它的作者将因此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诺贝尔奖金。第三篇论文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是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它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它的作者的名字是和牛顿并列的。
一个26 岁的青年,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
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领域里齐头并进,同时取得这样重大的成果,这
在科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有一位哲人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灵感。”有人说,爱因
斯坦是天才。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
究问题罢了。”他又对一位物理学界的同行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
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
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
牛顿继承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一次革命,创立
了牛顿力学。法拉第、麦克斯韦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创立了电磁场
理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进行了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创
立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伟人的命运往往带有戏剧性。当他没被发现之前,同普通人一样默默无
闻,一旦被发现就会身价百倍。爱因斯坦也一样。1905 年,他发表的论文,
当时认识它和作者的重要性的人寥寥无几。可是在今天,提起相对论和爱因
斯坦,却无人不晓。当年,爱因斯坦为了节约纸,相对论的手稿翻过来当草
稿使用,然后往炉子里一塞,当点火纸烧掉。30 年后美国人愿出巨金收买相对论第一篇论文手稿。爱因斯坦重新抄写一遍,这份重抄的论文手稿,居然
卖了600 万美元。今天,不要说爱因斯坦的手稿,连1905 年出版的那卷《物
理学纪事》,也成为收藏家手里价值千金的珍品。
“原来那个俄国人是你哥哥吗?
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后,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当时科学界久负盛名的普朗克教授。当教授看完这篇奇特的论文后,心情如惊涛拍岸,久久难以平静。他立即给这位从来见过面的陌生年轻人写信:“你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将会发生这样的战斗,只有为哥白尼的世界观进行过的战斗才能和它相比..。”
普朗克慧眼识才,认识到这个青年的巨大贡献和潜力。爱因斯坦看到这
封热情洋溢的信,心情非常高兴,他终于有了知音。他马上给普朗克回信,
感谢教授对自己的关心,也谈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回信使普朗克教授很感
叹:爱因斯坦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可是这位物理学的革命家——20 世纪的
哥白尼,却在专利局里干些琐事,连在大学里教书的机会都没有,太可惜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给他带来了荣誉,也给他带来了烦恼。
《物理学纪事》等科学刊物上,不断出现爱因斯坦的论文。爱因斯坦这
个名字在物理学界渐渐打响了。先是普朗克在柏林大学的物理讨论会上介绍
相对论,接着其他地方的学者也开始研究起来。不过,当时,听的人不多,
听懂的人更少。当时热衷于相对论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明可夫斯基的数学家。
他在联邦工业大学任教时当过爱因斯坦的老师。当年,爱因斯坦对数学在物
理学中的作用还不大理解,他满以为自己那点数学足够了,连课都不大去上。
明可夫斯基骂他“懒胚”。可现在老师却热心研究起学生的论文来。他可没
想到,爱因斯坦这个小伙子能写出这样深刻的论文。教授顺便也提到了自己
的想法。他的想法同样非常深刻,经过他的数学处理,狭义相对论的形式更
完美了。他成了传播相对论的热心人。
科学领域在传播相对论。可是爱因斯坦依旧每天早晨9 点钟准时到专利
局去上班。下班后,他照常领着小汉斯到河滨散步。
爱因斯坦开始出名了。在大学校园里,有人拿着那卷《物理学纪事》,
打听作者的下落。以为他是大学的教授。普朗克的助手,年轻的劳厄想拜访
爱因斯坦,听说他不是教授,而是专利局里的公务员,非常惊讶!当他到专
利局找爱因斯坦时,他在走廊里看见一个年轻人来回踱着。那个年轻人只穿
一件格子衬衫,领子有点儿拱起,头发乱得象团草。他一会儿把手托庄那圆
圆的孩子般的下巴,一会儿捋捋上唇的小黑胡子,一会儿又把手伸到那一头
黑发里,使劲地耙,就象耙草一样。劳厄看了他一眼,那人也不看劳厄,只
管自己踱来踱去。劳厄上前向他打听,爱因斯坦博士在几号房间办公?那双
迷缝着的大眼睛突然醒了,放出一片柔和的光。他笑笑说,很对不起,本人
正是。几分钟过后,两人已坐在一家小餐馆里,开始了终生的友谊。
相对论激起的波阑,渐渐传到专利局。人们开始觉得,爱因斯坦的职务
和他的天才太不相称。有人为改变爱因斯坦的处境奔走呼叫了。

在众多教授专家的举荐下,爱因斯坦的命运发生了转机。1907 年,苏黎
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克莱纳教授写信给爱因斯坦,建议他向怕尔尼大学申请讲
师的职位,1908 年该大学聘请爱因斯坦担任兼职“编外讲师”。但是报酬,
得由听课的学生直接付给老师。1909 年7 月,日内瓦大学向他发出请柬,请
他参加了50 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同年9 月,他又参加了“德国自然科学家和
医生协会”第81 届年会,这是他第一次应邀做学术报告。也是首次与物理界
的同行们相会。大家把他列入巨人的行列。这一年,爱因斯坦辞去了专利局
的工作,来到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任教授,年仅30 岁。
在大学里,爱因斯坦的讲课风格很独特。他不像一般教授那样,说话咬
文嚼字拉长调,架子十足,盛气凌人。他喜欢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的讲课。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想看看哥哥怎样上课。她问看门人,爱因斯坦
在哪个教室上课。看门人把这位衣着整洁的女士上下打量了一番,问他是博
士的什么人。她说是妹妹,看门人“哟”了一声,说:“原来那个俄国人就
是你哥哥吗?他们一共有5 个人,在三楼。”
那位看门人把爱因斯坦叫做俄国人。因为犹太人穷的多,东方来的犹太
人尤其穷,俄国是最东方。所以他看到爱因斯坦身穿一套臃肿的、说不清是
什么颜色的旧格子衣服,就断定这位新来的先生是俄国佬。
玛雅来到了楼的一间小教室,从门缝里一瞧,爱因斯坦和4 个学生正骑
在课桌上,嘴里叼着烟斗,雪茄,指手划脚,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
赤。
平时上课,爱因斯但不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他允许、鼓励学生打断他
的讲课,当场提出问题。他告诉学生,只要有问题,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找
他。
爱因斯坦,这是小意思

爱因斯坦的成就引起德国科学界注意。德国著名物理家普朗克深深感
到,这位年仅32 岁的爱因斯坦教授,正站在天才的顶峰上,不愧是当代物理
学的泰斗。普朗克决心把爱因斯坦请回德国,为德国效力。在普朗克的劝说
下,爱因斯坦于1913 年回到他的出生地德国。他一身三任,威廉皇帝物理研
究所所长、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柏林大学教授。他不在乎这些头衔和职务,
而是看中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他可以静下心来从事自己心爱的科学研
究工作、这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好景不长。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爱因斯
坦的宁静的生活。德国陷入战争的狂热之中,各行各业却被纳入了战争的轨
道。普鲁士科学院和柏林大学里沸腾着“爱国”的热血,连那些素来不问政
治,超凡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有人想把爱因
斯坦拉入支持德国对外战争的行列中来,但他却公然声明,自己是一个和平
主义者,反对战争。他躲避着战争的喧嚣声,蜗居在工作室里,紧张地进行
研究,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爱因斯坦逐渐成为世界名人。他的相对论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1919 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初,他和妻子米
列娃办了离婚手续,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在一起生活中,俩人经常发生磨擦,
而且米列娃经常遭到他的拳打脚踢。另外,米列娃觉得自己的科学才能被埋
没了,来做一个喜欢空想的人的妻子,做一个庸俗的家庭妇女,太委屈了。
可见,这位大学物理系出来的家庭主妇需要丈夫的帮助、关心、温暖和体贴。
但爱因斯坦自己还是个“大孩子”,需要别人的照顾和关心,他虽然生炉子、
管孩子,他的心却完全扑在物理学上。米列娃不理解丈夫的崇高事业,俩人
在感情上越来越淡漠了。米列娃不能使爱因斯坦有一个安静、幸福的家庭生
活。他们平静地分手了。不久,爱因斯坦和表妹艾丽莎结了婚。艾丽莎当时
守寡,带着两个女儿住在柏林。
艾丽莎是个善良、温柔、善持家务的妇女。爱因斯坦过惯了马马虎虎的
独身生活,后来米列娃给他安排的家庭生活也是乱糟糟的。可是,新妻子给
他的生活变了个样。艾丽莎治家有方,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日三餐,
色、香、味俱全。家俱擦得亮,华美的地毯在脚下柔软而有弹性,房间里干
净、漂亮,充满着舒适、温馨的气氛。可是,爱因斯坦生活邋遢惯了,他常
光着脚在客厅里踱步,不穿袜子,光脚塞在那双磨歪了后跟的皮鞋里,坐到
招待来宾的大餐桌旁。艾丽莎也不责怪,她理解爱因斯坦的习惯。
1919 年,爱因斯坦成为世界名人,忽然间世界各地掀起了爱因斯坦和相
对论热。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太神秘了,越神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各式各样的人都卷入这场爱因斯坦热之中。一个美国富翁愿出5000 美元,征
求一篇3000 字的介绍相对论的文章。市场上出现了“爱因斯坦式”的雪茄和“相对论牌”的香烟。英国的一家报上登出一幅漫画;相对论和英国人特别爱好的侦探故事结合起来!一个大侦探手拿电筒,照出一束强光,光线拐过两个大弯,落在正在撬保险拒的窃贼身上。漫画的标题是:爱因斯坦,这是小意思!一位打油诗人描写相对论的尺缩效应:“杰克小伙剑术精,出刺迅
捷如流星,不料空间一收缩,长剑变成小铁钉。”更有一位打油诗人,描写
超光速粒子的荒唐行径:“年轻女郎名玛丽,神行有术赛光子。有朝一日学
“相对”,今早出门昨夜归。”
荣誉象潮水般地不断向爱因斯坦涌来。一个科学理论引起世界这么大的
轰动;一个科学家,引起人民这么大的热情,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
来自英、法、美、日等国的邀请信纷至沓来,请他去讲相对论。爱因斯
坦风尘仆仆,从一国来到另一个国家,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他的
演讲吸引了许许多多人,懂行的、不懂行的,都慕名而来,为的是一睹他的
风采。
真正的“原子弹之父”

1921 年初,爱因斯坦在布拉格讲学,遇到一个青年人。这位青年对他说:
“教授先生,你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公式E=mc2,我发明了一种巧妙的机器,
能把物质中上亿个原子所蕴藏的能量,统统释放。到那时候..。”爱因斯
坦对他的话不以为然,这类自称有“新发明”的人,他见得多了。当时的物
理学还远没有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能把E=mc2 这个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多
数物理学家认为,把原子的质量中蕴藏着的能量释放出来,那是100 年以后
的事情。有人干脆说,那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事情,E=mc2 这是理论假说。
可是,18 年以后,幻想似乎要变成现实。1939 年1 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从一
本杂志上得知,德国的科学家正在研究铀裂变,而且取得一定进展。不久,
他的老朋友,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告诉他,按照E=mc2 的公式计算,每个铀核
分裂的时候,会发出两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爱因斯坦感到惊讶,陷入了沉思,
难道18 年前,跑到布拉格大学来找我的那个激动的年轻人..。难道那不可
能发生的事情就将发生?E=mc2,无穷无尽的能量,原子能将出现在人间?
与此同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里,费米教授正进行铀核裂变的实
验。实验表明:如果每个铀核裂变的时候放出几个中子,引起一系列铀核裂
变,这样象一条链子,铀的裂变就能一直进行下去。亿万卡热量就将冲出来,
凶猛异常..。可见,铀的链式反应就是炸弹!它的威力,比普通炸弹不知
高出多少倍。刹那间,能把千万生命烧成灰烬。想到这些,费米不禁打了个
寒噤。他是意大利人,妻子是犹太人,为了逃避希特勒、墨索里尼的迫害,
携妻子来到美国。如果让希特勒、墨索里尼这两条疯狗手里拿着这种炸弹,
后果不堪设想。费米教授决定去拜访海军部,报告关于链式反应的研究情况。
可是,他们没有理他。还有一个人,也和费米一样忧心忡忡。他就是匈牙利犹太人西拉德。西拉德在柏林当过爱因斯坦的学生,还和爱因斯坦在一起搞过发明。后来,西
拉德逃难到美国,专门研究链式反应。在哥伦比亚大学西拉德教授工作的实
验室里,链式反应正在渐渐地从理论变为实际。他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就
能将链式反应用到军事上,制造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新型炸弹。如果让希特勒
德国抢在前头,那..,太可怕了!
西拉德马上行动,找到爱因斯坦,呈述了铀核研究的重要性,劝爱因斯
坦出面,敦促美国政府重视研究铀的问题。于是,爱因斯坦起草了给罗斯福
总统的信,要求总统重视铀的研究工作并迅速制造出原子弹,赶在德国的前
面。爱因斯坦的信引起罗斯福总统的重视,他立即下令成立一个委员会,负
责研究原子弹。
1945 年夏天,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消息传来,
爱因斯坦一声痛苦的呼叫,瘫倒在沙发上。爱因斯坦感到悔恨和耻辱。因为他的公式E=mc2,奠定了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因为他写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封
信,开启了原子弹的研究和创造。“原子弹之父”这个称号,给爱因斯坦带
来了光荣,也带来了巨大耻辱。他似乎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轰隆一声
巨响,天空中出现一个大火球,它比一千个太阳还热,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这一千个太阳,没有给人世间带来温暖和光明,却在世界上投下了一千个阴
影。爱因斯坦感到,自己犯了平生最大的错误。他写给罗斯福的那封信,迎
来了原子恐怖。20 多万日本和平居民丧失了生命,这是否有自己的一份过错
呢?要是早知道希特勒造不出原子弹来,自己才不去写那封信,叫罗斯福去
造原子弹呢!这位正直、善良的科学家,陷入懊恼和痛苦的自责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2
学物理最重要的是建模,锻炼好自己的逻辑思维 ,买习题,一定要难上加难,对错的题目不能忘记,要认真订正,不能马虎.
第2个回答  2008-08-12
多做题!!!!重中之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8-12
我是进来骂 说多做题 的,学物理最重要的是建模,不管任何一个规律 在自己心中要有一个例子与之对应,分析问题的时候不止于因为太抽象而有所遗漏。
第4个回答  2008-08-12
多做题,没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