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公司的微机的CPU发展史

如题所述

CPU也称为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当时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它是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含有2300个晶体管。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以INTEL公司的80X86系列为例介绍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1978和1979年,INTEL公司先后推出了8086和8088芯片,它们都是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它们的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8088是8位,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最早的i8086/8088是采用双列直插(DIP)形式封装,从i80286开始采用方形BGA扁平封装(焊接),从i80386开始到Pentiumpro开始采用方形PGA(插脚),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该芯片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80286有两种工作方式: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称为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
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
1990年推出的80386SL和80386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SL与80386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芯片,这种芯片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其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
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
80486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其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DX4也是采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DX2快40%。

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INTEL公司于1993年又推出了80586,其正式名称为PENTIUM。PENTIUM含有31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最初为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66MHZ的PENTIUM微处理器的性能比33MHZ的80486DX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PENTIUM则比33MHZ的80486DX快6至8倍。
PENTIUM引起的轰动尚未结束,INTEL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微处理器--P6。P6含有55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PENTIUM的2倍。P6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在P6的一个封装中除P6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P6最引人注目的是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PENTIUM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1997年,在奔腾(P54C)和P6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块奔腾(P54C),加上57条多媒体指令,就得到了多能奔腾(P55C),相对P54C,P55C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1)支持称为MMX多媒体扩展的新指令集,有57条新指令,用于高效地处理图形、视频、音频数据;(2)内部Cache从16KB增加到32KB。(3)优化了CPU的执行核心。
为了弥补P6芯片的某些缺陷,Intel在P6基础上开发了两个变体:Klamath(即PentiumⅡ)和Deschutes来补充完善它。PentiumⅡ使用MMX和AGP技术,其系统总线速度达到66MHz,一级Cache含16KB指令Cache和16KB数据Cache,二级Cache为512KB,采用了0.35微米的工艺,CPU工作电压为2.8V;而Deschueses(PII350以上的CPU)是PentiumⅡ的一个0.25微米版本,具有更低的电源电压,外频为100MHz。PentiumII改变了以往的PGA陶瓷封装,而把处理器芯片、L2高速缓存以及TAGPAM(用来管理L2高速缓存)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然后封装在新的SEC(SingleEdgeContact,单边接触盒)内。由于采用了新的SEC封装,PentiumII必须插在242线的SLOT1插槽内,也就是说,PentiumII不兼容Socket7结构。
1998年7月,Intel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的PentiumII至强器(PentiumIIXeon),它采用新的P6微处理器结构,0.25微米制造,最低主频400MHz,内部带有512K或1M二级高速缓存。PentiumII至强使用的是330线的SLOT2插槽,使L2高速缓存与CPU主频同步运行,系统性能有很大的提高,当然,体积也比SLOT1的PentiumII稍大。
PentiumII赛扬是Intel在1998年4月针对低端市场发布的PentiumII级处理器,它采用了PII的内核,去掉了PII处理器上的二级缓存,从而降低了成本,但同时也使其整数性能税减。Inter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随后推出的300MHz和333MHz的赛扬中集成了128K二级高速缓存,虽然比PentiumII的512K少,但由于赛扬的128K二级缓存是与CPU同频运行的,所以性能几乎和同主频PentiumII持平,有时甚至比PentiumII还要好。而其价格,只不过是同频PentiumII的二分之一,非常超值。
1999年1月5日,Intel推出了Socket370赛扬,它仍然使用了Slot1架构的赛扬内核,只不个过采用了新的PPGA封装,降低了生产成本。Socket370的赛扬处理器在外形上很像PentiumMMX,但它的针脚比PentiumMMX的要多一圈,为370针,而PentiumMMX只有321针。所以老的Socket7的用户如要使用Socket370的赛扬,,必须购买一块Socket370插座的主板,而使用Slot1插座主板的用户,则可以选择一块转换卡,就可以使用新的Socket370的赛扬了。
1999年2月26日,Intel正式发布了PentiumIII处理器,打响了1999年CPU大战的第一枪。PentiumIII的内核和PentiumII大致一样,只有新增加了70条SSE(StreamingSIMDExtensions,单指令对数据流扩展)指令集,使CPU的浮点运算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CPU对浮点运算密集型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另外,就是关于PentiumIII的序列号。由于Intel在每一颗PentiumIII的硅片上都植入了一个固定的序列号,那么在因特网上,就可以通过PentiumIII的序列号识别出电脑的用户。这样做,是为了提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但同时更多的人担心自己的隐私暴露在网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Intel的序列号控制软件关闭序列号,也可以在BIOS中直接将序列号关掉。
目前的PentiumIII主频为450MH和500MHz,0.25微米工艺制造,32K一级高速缓存,512K二级高速缓存同样以CPU主频的一半运行,核心电压2.0V,仍然使用Slot1插槽。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支持SSE指令集的软件还很少,不能体现出SSE指令的优势,随着各大软件厂商对SSE指令的支持,PentiumIII的性能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PentiumIII推出不久,Intel推出了PentiumIII至强处理器,频率有500MHz和550MHz两种,核心电压2.0V,使用Slot2插槽,L2级Cache内置于片内,有1M、2M或2M以上的版本。在微处理器的市场中,虽然Intel公司以其绝对的规模,生产能力和杰出的工作设计成为业界领袖,但它的产品还是有隙可乘的,许多具有实力的公司正挤身微处理器这一市场,向Intel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AMD的K6-2、K6-III处理器,还有K7处理器,它们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完全可以和PentiumⅡ、PentiumIII相媲美,使微处理器市场形成了一种错踪复杂的状态。
微处理器的出现是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从1971年到1999年,在短短四分之一世纪内,微处理器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难以置信。目前的PENTIUM比1981年用于第一台PC机的8088要快300倍以上。可以说,人类的其它发明都没有微处理器发展得那么神速、影响那么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15
1968 年,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在硅谷共同创立了英特尔公司。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创新、技术开发、产品与平台等领域奠定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并始终引领着相关行业的技术产品创新及产业与市场的发展。

英特尔为计算机工业提供关键元件,包括性能卓越的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是标准计算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一直坚守“创新”理念,根据市场和产业趋势变化不断自我调整。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 4 位到 64 位微处理器,从奔腾® 到酷睿 TM,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英特尔不间断地为行业注入新鲜活力,并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开发创新产品,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从而为世界各地的用户带来更加精彩的体验。

今天,计算、通信、消费电子正加速融合,数字经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将致力于整合公司的一切资源,推动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的进步。

英特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坚持不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涉及教育、慈善、环保和社区贡献等多个领域,并将其视为公司战略、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融入每个工作环节。

英特尔公司设有多个运营部门:数字企业事业部、移动事业部、数字家庭事业部、数字医疗事业部和渠道平台事业部。2006 年,英特尔全球年收入达到 354 亿美元

英特尔发展简史
二十一世纪初期:制程和材料的根本性突破,使英特尔能够以体积更小、能效更高的芯片,实现快速、强劲的计算能力。随着全球业务的高涨,英特尔为社区做出的教育和技术等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 2008年 – 英特尔及其员工为中国四川地震灾区捐款逾 4800 万元人民币,援助建立 200 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在灾区学校开展英特尔® 教育计划。英特尔员工志愿者队伍为灾区学生提供辅导和协助,长期持续地支援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 2008 年 – 英特尔推出业内体积最小的低功耗处理器家族 —— 面向移动互联网终端、上网本和上网机的英特尔® 凌动™ 处理器。

• 2008 年 – 英特尔名列《企业责任官(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Officer)》杂志 “2008 年度最佳企业公民”排行榜首位iv,并入围由 Corporate Knights 公司评选的“全球百佳可持续发展企业”名单。v

• 2007 年 – 英特尔推出代表性的无铅 英特尔® 酷睿™2 至尊处理器和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突破性的英特尔 45 纳米制程和高-K 金属栅极硅制程技术重新定义了晶体管概念。

• 2006 年 – 英特尔推出四核英特尔® 至强® 5300 系列处理器和英特尔® 酷睿™2 至尊处理器,开启多核时代大幕。

• 2005 年 – 英特尔及其员工为美国飓风卡特里娜受灾地区捐款逾 260 万美元,为东南亚海啸灾区捐款逾 400 万美元。数百名英特尔员工志愿者奔赴灾区,援助当地受灾居民。

• 2005 年 – 英特尔“志愿者爱心教育工程”扩展至中国、哥斯达黎加、印度和爱尔兰。该工程在美国已完成 100 多万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捐款 1000 万美元。

• 2003 年 – 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面市,该技术具备卓越的性能、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和集成的无线局域网功能,支持更加纤巧、轻薄的便携式电脑。其中集成无线局域网功能简化了无线互联网连接,被业界广泛普及采用。

• 2001 年 –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和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上市,进一步提升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

• 2000 年 – 英特尔启动英特尔® 未来教育计划,开始为世界各地的教师提供技术培训。

20 世纪 90 年代:得益于全球品牌市场推广计划,世界每 45 秒就会售出一份英特尔产品,英特尔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处理器性能更卓越,体积更纤巧。

• 1999 年 – 英特尔® 奔腾®III和奔腾®III 至强® 处理器面市,处理器性能更上层楼。
• 1999 年 – 英特尔选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 1998 年 – 面向中级和高端工作站和服务器的英特尔® 奔腾®II 至强® 处理器推出。
• 1998 年 – 英特尔担任科学奖冠名赞助商,一项久负盛名的中学生奖学金计划。
• 1997 年 – 英特尔成为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冠名赞助商,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学生科学竞赛。
• 1996 年 – “英特尔参与社区计划”启动,鼓励全球各地员工参加志愿服务。
• 1995 年 –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推出,支持 32 位工作站和服务器。
• 1994 年 – 英特尔发布第一份自发的环境、健康与安全(EHS)报告。
• 1993 年 –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推出,助力多媒体革命。
• 1991 年 – Intel Inside® 计划启动,英特尔借此跃升为家喻户晓的全球知名品牌。
• 1990 年 – 戈登•摩尔荣获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技术勋章。

20 世纪 80 年代:电脑逐渐成为个人化设备,英特尔担当先锋引领业界发展。十年来,更广地域的更多人群开始接触电脑。英特尔发起电脑普及活动,最初从本国开始,随后逐渐扩展至全球。

• 1989年 – 第一款商业化微处理器英特尔® i860 处理器诞生,内嵌超过 100 万枚晶体管。
• 1988 年 – 英特尔基金会成立。
• 1985 年 – 英特尔英特尔进入中国,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
• 1985 年 – 英特尔推出 32 位英特尔 386™ 微处理器,可同时运行多个软件程序。
• 1983 年 – 鲍勃•诺伊斯先生被列入“美国全国发明家名人堂”。
• 1982 年 – 英特尔启动“英特尔志愿者爱心教育工程”,鼓励员工志愿者为所在社区周围的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 1981 年 – IBM 选用英特尔® 8088 处理器作为其第一款电脑的组件。
• 1980 年 – 英特尔、数字设备公司和施乐联合开发以太网,简化计算机彼此间的通信。

二十世纪 70 年代: 被誉为“电脑大脑”的微处理器诞生。通过设立新总部、发展为跨国机构以及持续推出新产品,英特尔开始登上全球舞台。

• 1979 年 – 英特尔首次入围世界财富 500 强。
• 1979 年 –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授予鲍勃•诺伊斯先生“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
• 1978 年 – 英特尔推出英特尔® 8086 处理器,这款处理器随后成为行业标准配置。
• 1977 年 – 业界首款单芯片编解码器英特尔® 2910 处理器诞生,设定了全新的电信标准。
• 1976 年 – 业界第一款微控制器问世,8748 和 8048。
• 1974 年 – 英特尔® 8080,被许多人视为第一款真正的通用微处理器,用于停车灯和收银机等多种市场领域。
• 1972 年 – 第一座国际化英特尔制造工厂落户马来西亚槟城。
• 1972 年 – 第一款 8 位微处理器英特尔 8008 面世。
• 1971 年 – 英特尔上市,筹资 680 万美元。
• 1971 年 – 英特尔推出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
• 1970 年 – 英特尔在加州圣克拉拉市设立全球总部。

二十世纪 60 年代:新的领域日趋成熟,呼唤新领袖的出现。一位知名学者知难而上,成立了一家日后领先全球的新公司,从此拉开了英特尔辉煌历史和传奇经历的序幕。

• 1969 年 – 英特尔的第一款产品 “3101 Schottky ”双极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世界闻名的“e 下沉”标识双双问世。
• 1968 年 – 戈登•摩尔和物理学奖罗伯特•诺伊斯创立英特尔(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简称)。
• 1965 年 – 快捷半导体公司物理学家兼化学家戈登•摩尔观察得出一项重要结论(后来被称为“摩尔定律”),促使计算机硬件重大改革。

40 年创新发展
自 1968 年创立以来,英特尔始终积极进取,不断推陈出新。每一代全新的英特尔® 处理器都具备令人惊叹的性能、能效表现以及更多功能,为全球用户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英特尔还不断投资新的领域,相信高度集成的英特尔® 架构能够为世界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英特尔的投资领域涉及:

• 高能效、低成本移动互联网终端和超移动电脑,支持人们无线通信、畅享数字媒体和访问互联网。
• 新型消费电子设备将娱乐功能与互联网连接能力相结合。
• 可扩展的高性能视觉计算解决方案集生动画面和超级计算性能于一身,用于科学计算、金融服务及其它计算密集型应用程序。
• 低成本电脑设计用于满足初次购买电脑的用户的需求,尤其面向新兴市场中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