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数学?

如题所述

A.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凡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

B.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听课要提前

进入状态。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

课的效果。

C.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复习是

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复习要有计划,既

要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又要及时进行阶段

复习。即将上周,上月,本学期所学内容

复习、思考、归纳总结。能够利用寒暑假

将上学年或本学段以往的内容全部复习巩

固。在现阶段的学习中涉及以往不十分清

楚的内容,及时查阅核实。对数学成绩不

是特别突出的学生,一般缺乏学好数学的

信心,如果这样坚持2到3年,可以逐步在

日常作业和课堂表现中,表现突出,学好

数学的自信就逐步树立起来,数学成绩自

然会好起来。

D.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权威杨乐院士在

回答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的问题时,就是

很简短的三句话:一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

实践,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积累,三是

循序渐进。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做题,

就是完成作业。这里所说的实践,一方面

是做题,完成作业并对错题进一步反思,

彻底思考清楚,找同类题做3到5题,达到

彻底掌握和巩固提高,另一方面,结合自

己的生活体验,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问题。

E.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

统化。学完一个课题或是一个章节,就要

及时进行小结。每一环节的落实程度如

何,都直接关系到下一环节的进展和效

果。一定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

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

每天放学回家,应该先复习当天功课,次

完成当天作业,后预习第二天功课。这三

件事,一件也不能少,否则就不能保证第

二天有高质量的听课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1-07
怎样学好数学的是十三种好习惯
方法
1、认真“听”的习惯。
为了教和学的同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思想,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听边思考,对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边听边做听课笔记。

2、积极“想”的习惯。
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使自己始终置身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随着年龄的升高,思考问题时应逐步渗透联想、假设、转化等数学思想,不断提高思考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3、仔细“审”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抓住字眼,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旁注、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性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议教师们经常进行“一字之差义差万”的专项训练,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独立“做”的习惯。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教师应教育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盲从优生看法,不受他人影响轻易改变自己的见解;对知识的运用不抄袭他人现成答案;课后作业要按质、按量、按时、书写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错就改。

5、善于“问”的习惯。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同学友情,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辩”的习惯。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7、力求“断”的习惯。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8、提早“学”的习惯。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其中,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9、反复“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练习后,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10、客观“评”的习惯。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11、经常“动”的习惯。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12、有心“集”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反复警示自己,值得提倡。

13、灵活“用”的习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07
小学的话,不用学也可以跟得上,
初中的话,老师讲得比较细致,知识点总结的全面,卷子什么的也都讲,老师也比较耐心,所以不会的题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也可以补课,
高中呢,时间少没法补课,老师讲课只讲方法,例题,应该多做题,在老师讲的例题中找到做这一类题的方法,总结一点,就是多做题,
第3个回答  2012-01-07
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不管哪个阶段,首先要提高兴趣,不要觉得苦,之后是找到好的学习方法,从基础入手,坚持就是胜利。
第4个回答  2012-01-07
一句话,爱上它。不然一辈子都学不好。数学学的就是个逻辑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