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还是朗朗上口?

如题所述

琅琅上口和朗朗上口都是正确的。

朗朗上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译文:从小喜欢认字,把唐诗传授给他,便能读起来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琅琅上口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示例】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朗朗上口

【同义词】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琅琅上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郎朗上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琅琅上口”和“朗朗上口”都是正确的,只是在用法上不同。具体如下:

1、琅琅上口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基本释义】: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2、朗朗上口[lǎng lǎng shàng kǒu]

【基本释义】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扩展资料:

朗朗上口的同义词: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例句:

1、老舍 《赵子曰》第八:“学生入学先读二年《易经》,《易经》念的朗朗上口,然后准其分科入系。”

2、贺宜 《序言》:“特别是有许多儿歌和歌谣,它们具有活泼自然的语言节奏、音乐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两个成语都是正确的,均用来形容朗读时声音响亮,顺口,是意思相近的成语。

1、朗朗上口 [ lǎng lǎng shàng kǒu ] 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自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2、琅琅上口 [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自清·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扩展资料

反义词

抑扬顿挫 [ yì yáng dùn cuò ] 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

出自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曹植)诗;委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反义词

聱牙诘曲 [ áo yá jié qū ]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出自清·郑相如《汉林四传·开明君传》:“有荐伏生工《尚书》,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从七岁好口授书文,聱牙诘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都可以 朗上口 【拼音】lǎng lǎng shàng kǒu 【解释】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出处】老舍《诗与快板》:“散文就不受这么多的限制,虽然散文也讲究声调铿锵,能朗朗上口。” 【示例】 老舍 《赵子曰》第八:“学生入学先读二年《易经》,《易经》念的朗朗上口,然后准其分科入系。” 贺宜 《<儿童文学选>序言》:“特别是有许多儿歌和歌谣,它们具有活泼自然的语言节奏、音乐色彩,读起来朗朗上口。”

琅琅上口 【词目】 琅琅上口 【发音】 láng láng shàng kǒu 【释义】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 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近义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反义词】诘屈聱牙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用法】 作宾语、定语、补语;指读书声 【示例】 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三岁时,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 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调,就会有节奏感、旋律美,如果再安排好韵脚,就会更加和谐悦耳、琅琅上口,而且使前后语句浑然一体,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赞总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4-07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
《语文月刊》2004年第10期《“琅琅”与“朗朗”》,漆德平先生在该文中对“琅琅”和“朗朗”作了全面地辨析后写道:“‘朗朗’不能与‘上口’搭配。”(言外之意是只能写作“琅琅上口”,)而文中对“琅琅上口”释义为“诵读熟练、顺口”。笔者认为这均失之绝对化。其实,《汉语大词典》(第6分册第1261页)已收入“朗朗上口”词目,其释义为“谓诵读诗文的声音响亮而顺口”。
笔者查阅了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十几家出版单位出版的成语词(辞)典,均只收“琅琅上口”词目,其释义可归纳为:(1)诵读熟练、顺口。(2)文辞通俗,便于口诵(3)形容诵读诗文声音响亮、顺口。有的还在释义(1)(2)后标出“琅琅上口”的反义词──佶屈聱牙。由此看来,释义(1)(2)是“朗朗上口”所没有的,只在释义(3)上“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相通,也就是说,前者包孕后者。
“琅琅上口”与“朗朗上口”不仅在词义上有所不同,在语用上也是有区别的。“朗朗上口”只能用来形容诵读得语流通畅、语气连贯、铿锵有力,有时还伴有抑扬顿挫。而“琅琅上口”除此义之外还可以用于诵读的十分熟练,但不一定声音响亮,如“我自己有记忆的二二岁时,她已以把唐人绝句教我暗诵,能诵得琅琅上口。”(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另外,“朗朗上口”必须用于有诵读的动作时,形容诵读的状态,而“琅琅上口”还可用于虽没有诵读的动作,但一经诵读便非常顺口。如“儿童文学工作者,以及老师和家长,是应当抓住儿童们的这个特点,因势利导,编出内容优美生动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谣……”(刘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