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魏忠贤这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09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如果把时光回溯到古代,那么还会出现第三种人,那就是太监,也叫宦官。

宦官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人,名为官员实为奴仆。宦官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经过了阉割,失去了性和繁衍后代的能力——其实这种印象并不怎么准确,因为宦官必须由阉人担任这项“创举”,其实是汉光武帝刘秀“发明”的: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所以在东汉之前的宦官,除了史书载明的像竖刁自阉入宫侍奉齐桓公这样的例子以外,其他宦官界的名人,如嫪毐、赵高、苏文、中行说等等,很可能都是“纯爷们”(嫪毐那是一定的)。


赵高,赢姓赵氏,乃是秦国王室远支,被阉割的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是个纯爷们

另外,宦官被“太监”这个称呼所取代,是唐朝以后的事情。唐高宗李治好折腾,曾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主官叫“大监”,由宦官充任——这大概是当时宦官能当上的最大的官,所以后来以此代指地位较高的宦官。而按照先秦古籍的书写习惯,“太”“大”二字经常通用,所以大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了太监。等到了明朝宦官的权势熏天,马屁精们便把所有的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

人们对于太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这帮货色都不是什么好鸟,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主要源于经常跟太监争权夺利(还总打不赢)的那帮士大夫持之以恒的抹黑诋毁。其实历史上大部分的太监没那么大的权势,自然也坏不到哪儿去,而且不乏著名的好太监。比如蔡伦、曹腾、高力士、杨思勖、张承业、李宪等等,就算在坏太监层出不穷的明朝,郑和、覃吉、怀恩、陈矩、王安、王承恩等大太监也或以作为、或以品格留名青史,值得人们缅怀。

当然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那些坏太监,尤其是东汉、晚唐、明朝这三个时期,几乎云集了中国历史上太监中所有的大奸大恶之徒。当然,受各种民间传说和影视剧影响,人们心中最驰名遐迩、也最耳熟能详的坏太监,恐怕非魏忠贤莫属。


十常侍就是东汉坏太监的典型代表

魏忠贤最牛叉的时候,权势熏天操人生死,海内争相望风献媚——全国各地为他立生祠、差点配祀孔夫子、受拜“九千九百岁”,以至于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魏公公要谋朝篡位了。没想到皇帝刚一换人,新君朱由检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魏忠贤从权力的巅峰一脚踹下,而后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畏罪自杀,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其实这事并不奇怪。有句老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不怎么准确,但一朝天子一朝太监却是基本无误的。太监这种生物,对于皇帝来说跟个物件无异,比如猫狗,比如抹布。狗有看门的忠犬、陪伴的宠犬,也有咬人的恶犬,魏公公对于明熹宗朱由校来说就是一头替他咬人的狗,对于新晋皇帝朱由检来说,就是一块脏透了的破抹布,自然要扔掉再换一块。

别看明朝的太监出过“站皇帝”,又有什么“九千岁”,但离开皇权的支持,就是一只落水狗,人人皆可诛之。

先来说说魏忠贤的乱政、党狱与熏天权势。

魏忠贤本来是个市井无赖,穷愁无计之下自阉入宫,改名李进忠,并结识了大宦官魏朝。这魏朝本是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对食”(指太监与宫女结成的挂名夫妻),没想到客氏见过高大威猛的李进忠之后见异思迁,很快与他私通。后来客氏晋位奉圣夫人,李进忠跟着鸡犬升天受到重用,朱由校复其姓氏并赐名忠贤。


现在的影视剧里只要涉及到坏太监,就什么脏水都往魏公公身上泼,当然也不算冤枉

魏忠贤想再进一步,便设计害死了司礼太监王安并取而代之,同时提督东厂,并以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宦官为爪牙,妄图进一步争权夺利。

跟谁争夺呢?当然是东林党人。

始于万历末年终于明亡的东林党,说起来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就够了,那就是好斗,而且是极端的好斗。

有多好斗?明末与之同期的各大政治势力,包括齐、楚、浙、宣、昆、秦等诸党,东林党都曾与之斗了个你死我活,而且最终几乎都将其逼得投靠了东林党最大的死对头——阉党,也就是魏忠贤的阵营之中,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所以经常混得很惨。

话说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斗争固然不可避免,但绝非目的,东林党为何如此不智?

东林党人,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于门户和名声的看重更甚于国家利益,时常为争意气而不论是非,凡是与其意见稍有不合者,便被斥之为小人。更要命的是虽然他们曾被阉党虐成狗,但自始至终掌握着士林的主流舆论,因此在大多数后来人看来,东林党人都是骨鲠正直之辈,与其做对的都是寡廉鲜耻之徒,其实并非如此。比如齐、楚、浙等诸党中就不乏正直之士,与阉党也有着很多矛盾,可是却被东林党硬生生的逼入了阉党门下。阉党魏忠贤之下第一人魏广微之父魏允贞,生前和东林党首脑赵南星、顾宪成关系莫逆,魏广微当了大学士后,以子侄辈的礼数三次登门拜访,赵南星硬是闭门不纳,逢人便说“见泉无子”(魏允贞号见泉)——活生生被老赵说没了的小魏能不恨、能不往死里整老赵的徒子徒孙吗?


东林党中固然有大把君子,但也小人成群,明亡与其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忠贤出身泼皮,又是个文盲,对于高段位的政治斗争本不擅长,奈何他的对手、也就是东林党人脑子不好使不说,还都是“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的无用书生的典型。面对魏公公看似花样百出其实并不怎么高明的攻击,就会没完没了的弹劾、死谏,可这对拥有朱由校无边崇信护体的魏公公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所以到了天启四年,包括三朝元老叶向高、刘一燝、赵南星、高攀龙等东林党主力干将或死或隐,统统从朝堂上消失殆尽。

魏公公还要赶尽杀绝,唆使大学士顾秉谦和魏广微撰写了一本《缙绅便览》,将叶向高、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百余人列为“邪党”,而将魏氏党羽黄克缵、王永光、徐大化等人立为“正人”;又有佥都御史王绍徽根据魏公公的文化水平,仿《水浒传》作《点将录》,书中编列东林党108人,比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浪子钱谦益、大刀杨涟等等;再有阉党大将崔呈秀编《天鉴录》,将不依附阉党的人物统统当作东林党列入其中。

而生性阴狠毒辣又不学无术的魏公公,就拿着这三本“宝书”照本宣科,作为官员黜陟的依据,让数不清的无辜人士遭了池鱼之殃。其中最为冤枉糊涂的怕是非熊廷弼莫属:老熊本是楚党,就因为跟东林党人关系不错,便被诬以与杨涟弹劾魏公公有关,结果不但惨遭杀害还被传首九边,实在是莫名其妙。

因审理“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又牵出了前司礼太监王安的幕僚汪文言,魏忠贤又以刑讯手段从汪文言口中强行牵连上一大堆东林党人,并罗织逮捕,予以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