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内容是什么?什么时间出现的?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歌内容是:

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前四句是从每个节气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是整个节气歌的主体,后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规律。

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时间出现:二十四节气歌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现代二十四节气歌由孟繁林词,晓云做曲。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把一年总天数分成二十四段,每段约15天;每月有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平气法”用测影确定日短至的冬至日,再到下一个冬至日之间的时间段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

用以反映黄河流域的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平气法”划分出来的节气,以冬至为起始,终于大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5

二十四节气歌是西汉时出现的。

二十四节气歌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

二十四节气歌内容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歌来历: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观念了,进入战国,魏国人石申编制了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星图表,这是全世界第一张星图表,标志着中国的天文学走入一个新时代。

阳历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计算,这一周一共是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为方便以 365 天做为一年,每隔四年设一个闰月,使原本 28 天的二月增加为 29 天。

阴历则是以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作为计算单位,这个周期大致是 29 天 12 小时 44 分 4 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所以我国古时就有“十三月”的名称,后来又用“19年7闰”的方法来设定闰月。目前在科学指导下,闰月设置就更精确了。

为了充分反映季节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并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这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1-24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两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1-26
第4个回答  2019-07-22
二十四节气歌颂: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这就是尽唱农时节令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至于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就出现了。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