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护贤,色不护病”这句话有什么道理,下半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酒、色、财、气,众人皆知有害,可依然随波逐流,沾染其中。这当然不能怪大多数人活的太俗气,而是我们所处的物质文化圈本就这般,无可厚非。

古人对此倒看得很开,留下警句告知后人:“酒不护贤,色不护病”,将酒与贤、色与病联系在一起,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对当下又有何借鉴意义?

酒不护贤

贤,德行,才华也。如唐代诗人包何所言:“谁道众贤能继体,须知个个出于蓝”。毫无疑问,今人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能到达今天的程度,是因为整个世界文明的推动,是那些先贤们的呕心沥血、不懈努力造就而成。

享受了丰厚资源的我们,自然而然的在这之中,便会涌现出一些有大才之人,生活中也可常见到这类“尖子生”。“一时得意须尽欢”,是有限度的,没有底线的狂欢会带来万劫不复的后果。

酒不护贤,任你满腹才情,若是喝醉了酒,酒后失态,做了错事,甚至违法的事情,一切都白搭。

老话说:“酒品如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酒精的确可以让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意志力再坚强的人,在高浓度酒精下也会败下阵来。此时所说、所做往往发乎于本能、本心。

不同的人醉酒后表现不一样,有人喝醉后越发乖巧,而有的人喝醉后则会趋向于表演型人格,开始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

前者还好,若是后者,问题就来了。因为在重要的人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是最麻烦的。

侯安是陈朝的开国元勋,在一次皇帝设的酒宴,上喝得酩酊大醉,质问如今天子和当初的先帝有啥区别?

陈文帝怒火中烧,但碍于朝堂之上没有发作,没想到侯安又提出要再摆一次宴席,陈文帝答应下来,结果在下一次宴席中派杀手格杀了侯安,念其其功劳巨大,就没有夷其三族。

侯安以臣子的身份命令皇帝做事行,谁给他的胆子:酒精。“酒壮怂人胆”确实不是戏言,侯安追随陈国开国君主戎马半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死的如此憋屈,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酒不护贤,可见古人诚不欺我。

色不护病

中医学中认为,人生来元气饱满。随着人的年龄渐长,元气越来越少,经过一些大病大灾,元气流失速度更快。我们今人也常在大病一场后说自己“元气大伤”。

元气,关乎身体免疫力,更关乎人的寿命。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不管是人情还是身体,都是一样的道理。


人生在世,免不了病痛折磨,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不注意导致的疾病,经过治疗后身体仍然虚弱。虚弱的身体,再加上不改的色心,那就真的是催命符了。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过度便会劳命。饭吃得太多,是为撑;身体锻炼过度,是为劳;对性太过渴望,是为色。

大病初愈,本就精气衰竭,此时不节制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身体更加虚弱,不利于病后调养。

酒,关乎人情;色,关乎身体。这句俗语还有下半句,依然与人情、身体相关联,且时至今日,依然在理。

财不护亲

古代,不孝是重罪。儿子若不孝顺父母、违逆长辈,父母可以上报官府对儿子处以极刑。“长幼有序”是每个人要遵守的法则。到了现代,则更多的是道德上的约束。

近些年来,虽然法律上规定了子女要赡养父母,但却没有规定若是子女违逆长辈会如何?不孝顺父母又会如何?

再加上长兄如父的条例,关于财产分配,在古代明面上是不会有争议的。谁继承的多,兄弟间心知肚明,就算有所不满,也不会大打出手。

可放在今天,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争财产而反目成仇的“亲人”比比皆是,古人有“财不护亲”的告诫,那么今人是不是也该学习一二。

气不护身

百病生于气。称心如意的过活总是很难,谁都有看不顺眼的时候。古人说“冲发一怒为红颜”,可见有些事值得生气,但大多数事情是不值得的。气大伤身,并非虚言。

肝,作为气机调节之枢,生气最为伤肝。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生气的时候,肝会比平时大一圈,“气鼓鼓”的确不是假话。

经常生气会导致面色变差、长色斑、衰老加速,五脏六腑损害极大,而且会伤及大脑神经,记忆力衰退,增加癌症风险等等。

结语

人情和身体,基本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人情在于经营,身体在于调养。

做好这两个方面,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生活经验,“酒不护贤,色不护病,财不护亲,气不护身”,少饮酒,要节制,莫贪财,别生气。您学会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