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露锋”“藏锋”“中锋”“偏锋”分别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1、露锋:下笔时,笔锋外露在点画外面的起笔方法,一般是指起笔而言。露锋起笔往往以侧锋为主,这种起笔灵活而飘逸。

2、藏锋:藏锋一般用在笔划起笔时,有一定的讲究和说法。

欲右先左(横划),欲下先上(竖划),不露笔尖,笔划较浑圆,而撇的起笔要藏锋,出笔不必藏锋,但要注意不要一划而过,也要空收笔锋(回锋);钩,出锋后也要空收笔锋,方力道含蓄沉稳,长竖的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回锋.藏锋的字看起来浑厚有力,力在内,不外泄,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审美意蕴。

3、中锋:指行笔时将毛笔的主锋保持在点画的中线,以区别于偏锋。用中锋写出的线条圆浑而有质感。

4、书法上指用毛笔写字时笔锋斜出的笔势。

扩展资料:

书法中常见的8种“锋”:

一、中锋

即指中锋用笔。中锋运笔时,笔尖时刻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落纸后,笔尖的方向和笔运行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中锋行笔时,笔尖在笔画中间,两边的笔毫一齐用力,墨迹向两边渗透均匀,写出来的笔画厚实、凝练。中锋在篆书、楷书、隶书中运用的特别广泛。

二、侧锋

侧锋又叫做偏锋,与中锋相对。侧锋用笔,笔入纸后,笔尖的方向与笔运行的方向往往呈一个角度。如写“横”时,顺锋竖入,向右下顿笔,此时笔尖朝左上方,当我们像右稍拖带时,笔的运行方向是朝右的,笔尖方向和运笔方向就有一个夹角。侧锋写出来的点画,往往一侧较厚实,一侧较单薄,这与侧锋是单侧笔毫用力有关。

“中锋取骨,侧锋取妍”,侧锋在行、草书中运用的很广。

三、藏锋

藏锋指的是将笔锋收纳在笔画中间,使它不显露在笔画边缘。在一些点画中,落笔和收笔会运用到藏锋。也可理解为把笔尖藏在笔画中间,使它不显露在外面。藏锋写出的笔画浑圆饱满,颜体楷书的点画中,藏锋运用的比较多。

四、露锋

露锋与藏锋相对,指的是在书写时,笔锋显露在外。露锋常常出现在起笔处,写出的点画棱角分明,在行、草书中运用广泛。率真入笔,方棱有骨,别有风味。

五、逆锋

逆锋指的是起笔时,入笔方向与行笔方向刚好相反。“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说的就是逆锋用笔。

六、顺锋

顺锋与逆锋相对,即顺着笔锋直接入笔,笔锋方向与入纸方向是相同的。顺锋入笔后,是侧锋行笔还是中锋行笔,与下一步的行笔方向有关。

七、回锋

回锋指的是锋往笔运行的反方向收回,往往用在收笔时。

八、出锋

这里的出锋指的是与回锋相对,往往出现在点画的提笔收笔处,即直接顺着行笔方向收笔,最典型的是悬针竖中的提笔出锋。还有撇、捺的收笔等,也常用到提笔出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7-15

要说藏锋、露锋,先归归类,定定位,排排队,清清心。


在起笔上,可分为藏锋、露锋;(启明按:也就是说藏锋和露锋这两种笔法通常会出现在一个笔画的起笔部位,待会儿大家看图就可以感受到)在行笔上,可分为中锋、侧锋;在收笔上,可分为敛锋、放锋。


大家都知道,在手握毛笔书写时,人手是动力,毛笔是工具,如同杠杆一样,有一个力臂的问题、支点的问题。找准支点,就可以定下力臂的长度,知道力臂的长度,就知道持笔书写的空间范围。

当书写支点确定之后,书写动作挥洒的空间范围,就取决于力臂的长度。

(一)当以手腕为支点时,书写动作挥洒的空间范围,就取决于手指长度(枕腕书写)。

(二)当以肘为支点时,书写动作挥洒的空间范围,就取决于前臂长度。(枕肘书写)

(三)当以肩为支点时,书写动作挥洒的空间范围,就取决于整个手臂长度(悬肘书写)。

不论怎么说,手握毛笔书写动作是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而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空间——支点“拴”住了毛笔啊!

支点拴住了毛笔,在这个有限制的运动空间范围内,起笔书写点画,必须有一个伸出去、收回来的动作,没这个来回的动作,是不能书写点画的。这样,就产生了“意欲右而笔先左(横)、意欲下而笔先上(竖)、意欲左下而笔先右上(撇)、意欲右下而笔先左上(捺)”。


笔锋自空中落纸,看入纸点是落在笔画之内还是之外。入纸点在笔画之内,就是藏锋,入纸点在点画之外,就是露锋。


我不知道怎么同时放 很多图片进来,具体的图片详解藏锋和露锋可以参考这个文章《什么是藏锋?什么是露锋?(附图详解藏锋与露锋)》

第2个回答  2023-09-08

毛笔的笔毫部分只有笔尖是有弹性的,上方的笔腰则支撑着它的弹性,不论把笔锋如何打开、铺展、拧转,不论处于什么方向,或写了多么粗的笔画,它还是可以弹起来,回到最初的状态。就像一把雨伞,可以打开,也可以收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芭蕾舞者 的脚尖,能立起来,也能放下去,持续在变换,也一直保持在平衡中,就像我们的笔尖在持续的书写中不会变形、分叉,失去它最基本的形态。

想想看,如果在书写的时候,要不停地回去蘸墨,或者去墨碟里调整笔锋,那么书写就谈不上连贯性了。过去那么多的公文、经书和著作都要依靠书写留存和传播,如果不能连续快速书写,显然是不适用的。

书写好的人的毛笔显得很好用,很灵活,很顺畅,蘸一次墨可以写一行字,而不用不停地蘸墨。

笔的好用与否总是相对的,重要的是,每每一笔写(按)下去,手还能将它提起来。因为有这个提起来的动作,就不会有过多的墨留在纸上,也可以让毛笔“弹”回原本的圆锥状,连续书写。

笔毫是圆锥状的,意味着它可以有无数个 面,每一个面都可以用于书写,也都可以回到最初的形态,因此古人有 “八面出锋”的说法,八是个概数,意思就是每一面都是这样。会写字的人会根据笔画的方向,以及上一笔的落点,用笔毫的各个角度来书写,书写的效率因此而提高,每一笔的起落之间也有映带牵连的气象。

正确的书写方式叫作“正锋”,它也可以表示一种线条的质量状态,其中包含了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叫中锋,一种叫侧锋。

“中锋”是正锋的基础,就如蔡邕的描述,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意思便是书写的时候,要让笔尖尽量垂直向下,笔毫的中心始终行进在线条的正中间,压力会聚焦在笔画中心,由此向四周延展。所以,中锋线条的主要特征就是均匀和对称,有厚实的体积 感。秦代的篆书,比如《峄山刻石》中, 看到典型的中锋用笔,其中线条圆实、有厚度,是一种粗细一致的圆笔线条,所以人们也称之为 “圆笔中锋”。

峄山刻石

看唐代的楷书,会看到颜真卿的书写方法较魏晋时代有所变化,宇迹显得厚重敦实,那便是因为他继承家学,更强调字里的中锋用笔,由此而来的点面厚度便呈现出了这种感觉。

颜勤礼碑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锋:毛笔无论如何动作,都能平衡笔锋,控制住它的中心,就好像射中靶心一般,即所谓 “中”锋。清末之后,很多书家把中锋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法则,会比较强调 “笔笔中锋”。过于绝对的执着可能是有问题的,但在用笔上,中锋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正锋的第二种可能的形武是“侧锋”。中锋的运笔方式是 “锋行画中”,侧锋便是 “锋行画侧”笔尖可以偏移方向,不是一直处于笔画中心,但在质量的挪移中,在动态之中,那个重心始终还是平衡稳定的,这是一种有点微妙的感觉。所以,侧锋不是一种笔锋彻底偏向一侧的状态,那样便是病笔了。

相比起来,它的实现比中锋难度更大一些,后者是一个相对不变的过程,而侧锋则需要保持动势里的平衡。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个舞蹈演员,如果说中锋是保持中正直立的状态,那么侧锋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左右前后地做各种动作,但重心始终在中心上,不至于因失去平衡而偏倒,依然保有一种稳定厚实的质感。

侧锋行笔,因为笔尖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呈现出了笔墨轮廓不对称的方笔形态,在篆书之后发展出的隶书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用笔。隶书是一种很典型的用侧锋来塑造线条的书体,《张迁碑》《礼器碑》,还有一些汉简,都大量呈现了潇洒而富于表现力的中侧锋转换的技巧。

张迁碑

虽然圆笔和方笔的产生没有绝对的先后, 但在学习方笔之前,打好圆笔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方笔是在圆笔基础上的一种衍生。

有人会把中锋理解为 “写得粗”,但其实这不是粗细的问题,而是一种质地的需求。我们会用 “圆、通、厚”来形容好的线条,这样的状态来自笔锋的垂直用力,如果没有功夫,再粗的线条也是扁平的,手里功夫在,即便线条细如发丝,也是浑圆有厚度的,有筋骨在里头。另外,如果在书写过程中笔画失去了平衡和质量,出现失控,就是一种病笔了。

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练习篆书和隶书来奠定最初的线条基础。以篆书练习圆笔,以隶书练习方笔,它们的风格朴拙高古,在审美上有高度,但在找术上又相对简单。篆隶就好像练武术时候的桩功和马步,基本功扎实了,再学后面的书体,相对来说会容易一些,而且之后的楷、行、草等不同书体中蕴含的各种各样的可能,也都产生于方圆相加的笔法变化之中。

方笔有棱角,见精神,显得硬朗,圆笔则显得厚而圆,有一种敦实的质感。

虽然中锋、侧锋各有共名,但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两面,就像手心和手背是一体的一样。书写是个变化丰富又归于平衡的过程,经过了拆分难度的练习阶段,写到后来,每一笔都是又方又圆的,线条在运动中,会始终处于中侧锋的复合变化中,从王义之、王献之的字到唐代的楷书、行草,无一不是如此。

所以古人说,好的字方圆兼备,有一种中和的美。

第3个回答  2011-12-31
露锋是起笔的时候,毛笔的笔尖落墨露在外面可以看到;
藏锋是起笔的时候,毛笔的笔尖落墨被遮住,看不到;
中锋是行笔的时候,毛笔的笔尖始终位于笔画的中间位置,笔画的两侧都是由笔腹行成的;
偏锋是行笔的时候,毛笔的笔尖位于笔画的一侧,笔腹位于另一侧。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锋,不是指写时笔怎用法,是指写出后的笔画给人感觉的一种比喻。这是"锋论"的关键。写出后的笔画,其开端(或末端)和毛笔尖一样的叫露锋;与其尖端磨秃一样叫藏锋;毛笔弯的象月亮一样的叫偏锋;筷子头(圎端)一样的叫中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