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适应新教材的螺旋式教学?

如题所述

一、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方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离开了教师自身优秀的业务素质都是纸上谈兵,“螺旋式上升”教学也是如此,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呢?
①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再学习,再“充电”,再教育,
②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现有的知识,要主动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所教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数学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将实用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③认真学习《新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等,丰富教学方法,
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合理的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能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尽快掌握、使用现代化教育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
二、“螺旋式上升”教学不能只重形式,不重知识的整体结构   
“螺旋式上升”教学的目的是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所以,在按照“螺旋式上升”进行教学时,切不可只是形式上将同一模块的知识分在不同的学时或学期讲授,这只能降低学习效率,而是要按照“是什么”“叫什么”“为什么”“怎么用”的步骤“螺旋上升”、逐步到位,“螺旋式上升”教学不能简单地追求螺旋上升的形式,需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的层次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步步为营、层层递进、逐步加深。   
三、“螺旋式上升”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做好“螺旋式上升”教学,需要教师合理把握“螺旋式上升”的速度与深度,其速度与深度是由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所决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很多时候对所学的知识不是当场就可以完全理解的,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反复学习来逐步理解,“螺旋式上升”教学过程中,在讲某一知识的进阶内容时,学生经常忘记之前学习的基础内容,通常需要教师引导着再复习一遍,此时,如果教师不做好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忽略了学生对于前期知识复习的需求,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难于理解,学习效率降低,在进行新内容教学之前,先要引领学生复习相关的前期内容,使之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每次新内容教学之前都能温故知新,逐步加深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步牢固,逐步深刻,这是“螺旋式上升”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根本目标,如何在授课之前与学生做好有效的沟通呢?我在讲解新课程之前,一般是通过做练习或者提问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知识的掌握情况,摸清学生的“底”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学习新知识,这样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螺旋式上升”不但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学习模式。
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和把握数学知识的这种螺旋式结构,并通过探讨螺旋式结构与数学教学的关系,认清数学学习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螺旋式上升”教学的高效性,也才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数学人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11
1.注重利用螺旋式教学法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环节,指导现实素质教育教学工作。
2.注重运用现行教学方法,增强和改进课堂教学规律,提高现代课堂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逐步养成能适应和运用螺旋式教学法学习的习惯。
4.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增强引思导题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5.注重利用好螺旋式教学法中的教学规律、教学要点和教学程序,上好每一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原则,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应做到传授知识准确,内容具体鲜明。体现出螺旋式教学的特点,反映出螺旋式教学的运行规律。对实施总体贯穿和运用螺旋式教学法,起到一定的作用和良好的教育教学的意义。

螺旋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提高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及技能出发,全面运用了现代素质教学思路和现代教学手段。综合性的渗透了素质教育教学思想,因此,运用该教学法指导教学,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深思维素质能力,又能够加速完成全面素质教育和教育的工作任务。

首先,应全面体现出螺旋式教学法的思路和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理解和运用该教学法中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意义和目的。掌握教学要求、教学概念、教学环节、教学原则和教学特点,灵活运用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加强运用该教学法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要点,重点进行分层分类并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科学性的设计好教学过程,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注重改进四备和三渗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
四备是指:(1)备教材、(2)备学生、(3)备思路、(4)备教法。
(1)备教材:就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运用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和重点内容,通过实施素质性的备课,完成素质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2)备学生:就应了解学生,掌握和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素质,以及思维发展变化的特征,抓住时机、对症下药、取得效果。
(3)备思路:就应加强运用该教学法中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和具体教学原则,去运用规律、运用程序,有的放失、总体运行、完成任务。
(4)备教法:就应理解教法、熟悉教法、运用教法,把教法中所规定的总体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教学特点和指导思想,应有目的有计划性的贯穿到总体教学计划之中,达到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渗是指:1.备课时要渗透素质教育。2.探讨时要渗透素质教育。3.运行评定时更要渗透素质教育。
所以我们要着重于按照教学法中的具体要求和备课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去安排好备课思路和教学内容,有计划性的备好课,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课时计划和教学任务。

参考资料:文章《“螺旋式教学法”浅谈》
第2个回答  2015-01-30
新教材是在新课程背景和时代的强烈呼吁下应运而生的,一方面他给了孩子们主动探索的机会,发展自我的空间,体现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研究者"的教学思想,凸显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彰显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的诞生也强烈冲击着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一部分教师因一时难以适应,而茫然无措;一部分教师虽然感到原来固守的一些教学行为必须改变,却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模糊了数学的教学目的。而且,据本人对本校教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等认识不到位,在使用教材时会出现照本宣科或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②有些教师拿到新教材感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③有些教师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
  ④有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约束力不强,想怎么上就怎么上。"教学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⑤仍有部分教师习惯地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
  因此,我认为,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和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再造重组加工处理和创新替换,即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重塑"。通过提高对教材的开放性的认识,加强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们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胜任新课程的能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11-30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如何在课堂中发挥最大效益,好的教学方法无疑是重要的。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好的教学法并有效地使用之,才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笔者在几年的理论力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地采取了螺旋式的教学方法,并使之趋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基于下面的观点,一是主要问题要利用课堂时间解决;二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习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从长远的观点看,学生掌握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为将来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意义更大。
理论力学理论性强,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为学生锻炼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场所。对解力学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朱照宣[1]提出“仿照‘思维实验’(Gedanken—experiment)的说法,不妨称之为一种‘思维操练’(Gedanken—exercise)吧”。
螺旋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把课堂作为教授课程及进行思维操练的实验室,使课堂从古典的讲习演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促使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发生“共振”。

一、教学方法的原则和技巧

对于大学本科的教学,本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
教学过程广义地讲并不起始于开始上课的一瞬间,教师的备课是重要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教材的组织、研究、透彻的分析,掌握各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对课程的讲法进行设计。教师如若不能掌握的东西,当然无法教给学生。因此过程大致为:①教材的整体分析,分配课时;②各章内容的分析,分配课时;③各章中重点内容,难点的分析,这需要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的,方法如何,效果怎么样;④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设计的中心思想是:在讲授内容的同时,给学生以适合他们程度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并用一些吸引人的问题帮助他们解题,最后通过模仿、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并掌握一些方法。这里的课堂设计并非只指一堂课的设计,它应注意到内容的整体性和前后的连贯性。课程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难点、重点分散原则,即一次集中解决一个难点;
2、难点、重点反复出现原则,反复并不是重复,每次反复应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出现,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进入更高一个层次;
3、探索式教学原则,在严格证明及求解之前,对问题的各种探索式教学方法可使人大开眼界;
4、机动性原则,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基础能力不同,根据学生的反应,应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法;
5、整体性原则,把整个课程当成一个整体,注意前后内容的关系,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技巧:
1、适当的问题,提出问题应该目标集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去模仿与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采用了“小问题”方法,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方式得到较大提高,受益匪浅;
2、启发和帮助应顺其自然。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想,给以启发,但不是包办,应使学生有一份合理的工作;
3、注意节奏,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掌握讲授快慢,对重点、难点应慢,但这里所谓的“慢”。并不是慢慢地讲,而是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认识,从而引起相同的思维,以达到快的效果;
4、特殊及普遍化。无论是讲题,还是启发学生做题,注重对特殊问题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了解各种解法的形成过程,采取了哪些步骤,并力图阐明促使采取这一步骤的动机和想法,目的是为了提出一般的方法和模式,即使学生形成普遍性的认识。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可使之特殊化,以增强感性认识。
5、类比。类比就是相似,类比方法通常在教学过程中的中期及后期采用,课堂例题,启发性问题及讨论题应安排有序,选择的问题的类比性清晰;
6、问题的分解和组合,有两种含义,其一是,遇到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应把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弄清问题后进行分解,判断问题的哪些细节值得较细致的研究,然后试用某种新方式重新组合;其二是,把各类问题进行组合,得到新的问题,此法一般在教学后期使用,利于开拓思路。
还有更细一些技巧可以使用,如“回到定义去”,这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美国杰出的数学家波利亚[2]曾指出“寻求字面背后的意义和事实是一种健全的倾向,对于回到定义去……物理学家寻求的是:专业术语后面的明确实验;而有某种常识的普通人则希望找出铁的事实而不仅仅为字面所愚弄。” 这一技巧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有奇效,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曾尝试用这一方法去进行思考。还有一些方法如“倒过来想”、“反思法”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教学中的螺旋方法

教学过程应是螺旋式上升的,这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
教师在前述的原则下,对教材作了透彻的领会,并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要回顾一下,这一问题应运用在什么地方,需要多少预备知识,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先掌握哪一内容,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形式是什么?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些问题?有了这些准备,教学过程才能使内容丰富的、生动的。
对一段具体的教学内容,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是反复地,多层次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本教学法不区分讲课与习题课,而是把教学与习题课、讨论课融为一体,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随时作习题、讨论。大致过程为:
讲课→举例→启发性问题→学生做题→讨论→小结→小测验→反思。这里启发性问题应是看起来简单,但概念性很强的问题,问题要小,目标要集中。这类问题通常大部分学生可能要产生错觉,许多学生习惯用生活想象去给出解答,这时“回到定义去”的技巧会发生重要作用,要强调学习了理论,要用基本理论去思考。学生作题的类型也应与之类似。讨论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教师在学生作题过程中,寻找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或一些新的想法,加以讨论并加以小结。小测验的题目可多可少,少则一题,多则可四到五题,题目应精选,这是学生直接实践的极好机会。反思是极为重要的过程,使对问题的认识得以深化,并引导学生在做作业时也要学会反思。在这一段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比例将呈波浪式的增加,直至独立解题。对同一基本概念的理解随着各种形式的活动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增加,直至掌握并运用之解决问题。
对一部分内容及整个教材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将呈现大一些的螺旋过程,并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仍起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各种问题的综合和分析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方法。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逐渐由教师对一阶段知识的系统化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过渡到学生自己独立地总结和分析。在这一阶段里,对各类问题加以分类,并使用前述技巧:特殊及普遍化,类比法,问题的分解组合法等等,把各类问题的思路、关键点搞清。
总之,整个课程的学习是采取螺旋式的上升,打的螺旋中有中、小螺旋,每个螺旋中都是由教师讲解到学生独立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从而在学生思想中达到两个有序,即系统的知识有序,各种思维方法的有序。

三、教学法的特点及效果

从1985年以来,笔者一直力图把上述方法使用在教学当中,很多想法可能并非独创,但整个方法确实是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摸索出来的,并还正在完善的过程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能动者,缩小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信息反馈快,学生接受掌握快。
笔者在向学完课程的学生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反映,教的清楚,效果较好。由于方法得当,大部分问题在课堂解决,减轻了学生负担,同事还可以节省课时。例如对于学时理论力学(100~110学时),除了教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以外,还剩下5%——10%的课时,以增加一些内容或加深学习内容,这也为高校理论力学教学的评估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