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杨贵妃情人吗?

如题所述

综合各方面的有关李杨的资料,供参考
一、李白与杨贵妃

唐朝天宝元年,李白漫游了祖国名山大川,诗名播于海内。玄宗皇帝召他入京城长安。哪知玄宗所
欣赏和器重的,不过是李白的诗词歌 赋,根本不想让李白参予朝政,只封他个翰林院大学士。他心灰意
冷。众大臣向他祝贺使他笑不得。
天地转光阴逝,时值天宝二年夏。有一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从华清池沐浴归来,在园中观花赏景,沉
浸在行乐消遥之中。玄宗见眼前名花佳妃,唯独缺妙人幽曲。于是命人传翰林学士李白前来朝见。
李白由于不快,常常对酒当歌。这天又是喝得大醉,接旨之时仍是醉态朦胧。他似醒非醒来到园中。
玄宗和贵妃见李白飘然而至感到饶有风趣。玄宗便说:“今召卿来此,欲创清平调三首,看你这般醉状是
写不成了。”
李白道是臣斗酒诗百篇,趁酒醉未醒正好赋诗。玄宗命高力士取来金花笺,李白却是迟迟不动笔。玄
宗问何故,李白说要高力士磨墨拂纸兴更浓。高力士虽然心里不服,但为了讨得玄宗欢心,也只有侍候。
却说李白故意摇头晃脑,手执毛笔斜看高力士被戏耍心中舒畅,于是一挥而就: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又疾书了第二首第三首。正待高力士伸过头来看诗,李白冷不防用笔头点了点高力士的脸,高力
士想到李白正受宠之际而不好发作,便摸着脸狼狈地走开了。李白却叫住他:“慢走,快将三首清平调
呈与皇上!”
高力士气得两眼发直发白发呆。玄宗阅过李白的词,赞口不绝,遂命高力士将它交给梨园谱曲供贵妃

月后舞唱。玄宗又命人取来玻璃盏,盛满琼浆玉液,由贵妃娘娘亲自为李白斟酒。李白连饮数杯之后
说:“民李白受吾皇之大恩无以为报,愿吾皇万岁万万岁!”
说罢醉卧在地。玄宗见李白醉成这等模样,命高力士扶李白回去。李白被扶起又故意倒下,借酒撒
疯,喊道:“高力士吾脚热胀难受,快替吾把靴脱了!”

高力士火冒三丈,斥李白放肆。李白仍叫:“快脱!快脱!”贵妃也在一旁要高力士脱。高力士不能 不依从,恨得咬牙切齿也只有装作欣然领命。

几天之后,李白的清平调已谱成新曲。贵妃娘娘边唱边舞,唱到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
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时,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韩国夫人称赞说:“娘娘唱得
声情并茂,就是那汉宫赵飞燕也望尘莫及呀!”
贵妃喜形于色。可是,高力士记恨着脱靴之事,便向贵妃娘娘进谗言:
“李白这狂徒!竟敢用汉宫淫乱之妃赵飞燕与娘娘您相提并论,岂不罪该万死?”
贵妃一想,不觉怒火中烧,七窍生烟。她想,我待李白恩重于山,他不思图报,反而含沙射影坏我名声,
真乃胆大妄为之人。正值此时玄宗来华清宫想听贵妃吟唱清平调新曲。贵妃心情不好。既然玄宗要听,也
只有唱唱。当唱到“可怜飞燕倚新妆”之时猛然停下,泣不成声。玄宗急问:“却是为何?”贵妃才起奏
李白“含沙射影”之事,且哭啼不休。玄宗宠贵妃众所周知,一气之下,将一纸清平调撕了,说道:
“妃子休难过,朕与你作主!”
这时高力士在一旁加油添醋,玄宗怒不可遏,派高力士率御林军到翰林院张旨宣读:
“查翰林李白,借酒颠狂,对当今不满,对圣上不恭,作词影射,喻古讽今,兹革去翰林供奉之职,逐
出”长安。钦此!
李白慨然长叹。随手摘掉乌纱,扔给高力士,拂袖而去,犹如大鹏挣脱绳索,可展翅高飞了。

二、
浪漫李白

他是酒中之仙,他是诗中之仙,他也是人中之仙。一袭长衫青风过,一剑一酒天下游。御剑乘风千秋名,万世举眉齐声吟。他的诗歌我们从小便会吟诵,诸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一想到他,脑海重总有这么一副形象,激流之畔或绝顶之巅,把酒临风,潇洒无羁,随口一吐便激荡山河,双手一挥便写就万世诗篇。他站在一种精神和文学的高度让后世景仰羡慕,他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一种激越浪漫的印象代表,他就是李白,我们都尊称他为“诗仙”,一个极高的评价。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即今天的吉而吉斯斯坦,家境殷实,所以童年的时候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对李白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轻时的李白在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已极具名气,因其天资天赋,因其诗歌文章创作,因其形象外表。关于李白的形象有这么一段话:眸子迥然,眵如饿虎,时或束带,风流酝籍。就是说眼睛炯炯有神,嘴巴很大,张嘴的时候有猛虎下山的气势。经常喜欢腰间束根带子,这是唐朝时期大多数文人都比较喜欢的打扮,是有文才的表现。和当时唐朝绝大部分的文人理想一样,李白的梦想是做宰相或做皇帝的老师,杜甫也是一样,但现实却一再让他们在政治上失意,而在文学创作方面达到了一般人不可企及的颠峰,前者鲜为人知,而后者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约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出蜀东游,一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一为寻找政治机会而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当时唐朝的官员聘用是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的,所以其他文人都衷情于此道,这是没有办法的选择,仅凭一人之力来对抗已经实施了几百年的官僚体制,那简直是螳臂当车之举。杜甫考、王维考、白居易考……杜甫比较倒霉,考了很多次都没有高中,王维、白居易是幸运的,通过这么一条途径而位列科班。但李白却是一个极具性格、大度潇洒的人,与其他人不同,他潇洒大度到是什么也不考,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般人,不可能用如其他人一样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仕途。所以他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跨越式发展方略,第一是写自我推荐信,这在当时也很普遍,给当地官员递上一份自我简历介绍,也等于今天的大学生应聘过程一样。但李白的自我推荐信和别人不同,他凡事都得求一个独辟蹊径,必须得有我李白的特色,不能流俗。他的自荐信总说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对方不凡,先把看这封信的官员拍一通马屁,把他吹得云里雾里,弄晕了再说;二是自己不凡,他自称是西凉皇帝李暠的后裔,至于真假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先把别人弄晕,接而再把他给唬住,这是策略,李白独有的策略。第三是行为不凡,他在自己的信中写到,当初自己出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自己在一个深山里面训练飞鸟,把那些鸟都练得通人性了,要它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当地的官府听说他这么有能耐,便想请他出山任职,但他没答应。这是什么,这是有大才而不慕官场之人,很清高,很有风度,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他还说曾经在扬州有一次把自己的全部财产30万钱捐给了穷困的书生,以供其学业。这就说明了自己非常有善心,是一个慷慨大方之人。第四是威胁对方,李白的自推信中是这样结尾的:今若不取,西入长安不顾。就是说今天你不录用我可以,等哪天我到长安当了官了,可别让我看见你,否则你可没好果子吃。但这吓唬人的话。可是这根本就吓唬不了人,你一介书生现在还能怎么样,手无寸铁,又无能无力,所以现实与他的想象相差极大,但李白是一个特别喜欢幻想,特别浪漫的人,在他的想象世界中,他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顺,凡是自己能想得到的,那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现实是他所寄出去的自荐信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现在计划失败了,又不肯屈就自己去参加科举,得改变方向了,怎么样才能进长安,怎么样才能被玄宗赏识,这是当时李白一直考虑的问题,但不头疼。这时候对李白之后的人生影响深远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元丹丘,一个道士,学位极高,用现代的词语来说,他是一个道士研究生。众所周知,道教在唐朝是非常兴盛的,原因很简单,唐高祖李渊拜老子李耳为祖先,因为他们都是李姓人。而李耳又是道教的创教人,所以道教被定为“国教”,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元丹丘在道教系统中位高权重,巧的是他和李白的关系特铁,是老朋友了,一度引李白为自己的知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李白和他谈起了目前自己处境的难堪,这时,元丹丘就拍胸膛了,他把李白引荐给了一个人,玉真公主,玄宗的亲妹妹,是个道姑。在当时,不止下层平民百姓崇拜道教,连上曾统治阶级对道教也是非常痴迷,能够入道教便是一件非常光荣和自豪的事,所以当时有很多皇亲国戚都是道教成员,前面的玉真公主即为一例。元丹丘马上就给玉真公主写了封信让李白带去到长安去找她,现在用后来的眼光来看,假如当初没有元丹丘这么一号人物出现,没有他这么一举动发生,李白之后入长安直至出长安等发生的事情可能得改变了,那么今天我们的历史就得重写了,对李白的认识也得作一新的审视了。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流传,影响着后世。现在的李白有了投奔对象了,于是急冲冲地跑到长安去找玉真公主,遗憾的是怎么找也找不着。反倒认识了长安的风流公子张垍,张垍,玄宗的女婿,大唐的驸马,同时是宰相张悦的大儿子,那是在长安说一句话地都要晃三晃的人物。张垍见了李白,一番客套之后,便把李白随便安排了。把他安排在郊区的一间残破的楼阁里面,让他去等消息。那地方是偏得很,结果李白在那待了一两个月,没有收到过一条消息。但奇怪的是,张垍对杜甫却非常热情,当初杜甫进长安的时候,还是靠了他的大力相助才被玄宗注意的,现在的推测可能是他太嫉妒李白,李白名气太大,盖过了自己,于是心里不爽;杜甫则不同,提拔了他说明自己有眼光,能识人。最后李白实在是等不下去了,便留诗一首怅然而去,内容是与玉真公主有关的。此后不久,李白被玉真公主派的人给找上了,可能是玉真公主去了楼阁不见人反见诗,觉得李白确实是挺有才华的一个人,再加上元丹丘这么一层关系,于是把李白带进宫去进了玄宗,这时候的时间是天宝元年。

李白和玄宗见面的场景很滑稽,当时玄宗正在用餐,听说李白来了,赤着个脚跑到李白面前,把李白拉到床上,给他盛了一碗汤,可把李白给吓了。按照玄宗的说法是他觉得李白“恍若天人”,后来贺知章在见到李白时,也是大为惊叹,称李白为“谪仙人”,就是天上贬下来的神仙,这是李白的长相问题,长的就是一副仙风道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帅。玄宗见了他,二话没说,马上任命李白为翰林待召,这个名字李白他自己是从没提过的,他在诗中一直都说自己的官职是翰林学士,到今天我们去研究发现,得出的结论是那是李白在给自己撑门面,他的真正官职是翰林待召。所谓“待召”就是等待传召的意思,它根本没什么实权,只是供皇帝消遣娱乐的。当时玄宗皇宫里有很多待召,如歌舞待召、诗文待召、棋艺待召等,李白则属于诗文待召。它和翰林学士有很大的差别,翰林学士是负责起草圣旨及国家制度的高级官员,有很大的权利。我们得出李白不是翰林学士的根据是有一次玄宗召集了所有的翰林学士一起进餐,进餐有一个名单,而李白不在其中,白居易在里面,因为他是的的确确的翰林学士。所以李白在长安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玄宗什么时候高兴了,譬如说和贵妃赏花的时候心情好了,便下一个命令,去,把李白给我找来,作两首诗瞧瞧。但往往李白却又不是那么好找的,每次只能在市集上的酒摊上或酒楼里找到他,李白的酒量那是古今皆知的。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一日三百杯”,这是夸大其词的,但他却是酒喝得越多,那诗歌是越豪气。所以现代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愁肠,七分化为剑气,余下三分化作月光,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了,把李白给写活了,让人一看知道,这写的是李白而不是杜甫。所以他每次都是醉熏熏地去见玄宗,但幸亏每次他都能够写出很优秀地完成任务,尽管如此,此时的玄宗心里对李白有了厌弃的想法了。这中间就有一个传闻了,也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高力士脱靴。说是有一次玄宗和杨贵妃在后花园赏花,突然间兴致来了,派人把李白找来了,要他作诗一首。当时李白也是喝得脸朝天跑了过来,脑袋晕晕的,说要把找人帮忙靴子脱了,说跑过来太热了。玄宗笑笑答应了,找谁呢,自己和贵妃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候,高力士这个倒霉鬼就站在旁边伺候着。玄宗朝他笑笑点点头,意思是就你吧。高力士皱皱眉,当然不敢有任何抱怨的言辞,只能蹲下去帮李白脱鞋,心里肯定是非常记恨李白的。那么后来他帮杨贵妃歪解李白当场写的那《清平调》就是在情理之中了。这是现在普遍的导致以后李白离开长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说法。李白大约在长安只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但他在诗歌中写的是三年时间,这是不确实的,也是李白为了面子而编造的。但李白离开长安是很风光的,玄宗给足了他面子,公于天下曰:赐金放还。一般的文人是得不到这个待遇的,要么是贬官离开,要么干脆就是把他的官给辞了,直接回老家去。玄宗这么做,主要还是为自己考虑的,因为李白可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他的名声是遍布天下的,在天下人眼中,李白就是一个文才飞扬的代表。如果皇帝你不用他,只能说明你没眼光,没品位。所以玄宗才会这么大张旗鼓的宣扬他的决定:赐金放还,以示自己的开明。不是我玄宗不用你,而是让你李白回家探探亲,四处走走,顺便帮我探一下民情。我高兴,天下人都高兴,但李白却高兴不起来。这么辛苦才进了长安,才见着唐玄宗,才待了一年多一点就要走了,那不是说明自己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李白朝思暮想的就是能在玄宗身边效力,在政治上大放光彩的。
所以关于李白长安离开长安的原因就有很多种解释了。一种很普遍的说法是有人向玄宗进谗言,诬陷李白,他们是杨贵妃、高力士、李林甫。这三人可是当时皇宫三大巨头,如果他们一起来说李白的坏话,李白肯定只得走人了。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们是不可能会向玄宗进李白的谗言的。我们先看一下与李白离开长安有关系的几个人的一些简单情况,唐玄宗57岁,杨贵妃24岁,高力士已侍奉玄宗11年,李林甫任宰相16年。先看高力士,在皇宫里,除了玄宗就数他了,因当年参与平定韦氏之乱有功,深得玄宗宠幸,被封为监门将军,所以后来玄宗在宫中一直称他为将军,皇太子叫他二哥,其余的皇子叫他为爷爷,这称呼真是乱得离谱。按辈分的话,都比玄宗都大上一辈了,但一直是这么叫的,玄宗也没有过什么意思,这是令人费解的。所以他在宫中的权利的可想而知的了,李白当进皇宫不久,根本没必要也没这个胆子去得罪这么一号人物,没事何必自个给自个找麻烦呢。事实上,李白在刚进皇宫的时候,是非常谨慎小心的,不管他是怎样的蔑视权贵也好,还是怎样的潇洒无羁也好,既然自己这么艰难才进了长安,没理由去这么轻易得罪他。第二个杨贵妃,她进李白的谗言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她并不是一个贵妃,而是一名道姑。杨玉环原本是玄宗的一个儿子寿王的一个宠妾,某天,被玄宗看到了,顿时被迷上了,魂都丢了,想据为己有。但明摆着去抢肯定要遭天下人笑话,这是抢儿媳妇,那是丑事。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杨玉环召进宫去,给她一个道姑身份,也算是给她一个荣誉,这就名正言顺的距离近了。他儿子寿王尽管知道玄宗打的是什么注意,但也奈何不了,只能忍着受着,谁叫你是人家儿子,并且还是皇帝的儿子,命都是他的,何况只是你的一个妾。所以当时杨玉环是以一个道姑的身份待在皇宫里的,跟李白认都不认识,又何必去进一个跟自己八辈子都打不到一块的认的谗言呢。我们想坏点,假如她的确是够坏,的确是进了李白才谗言,那也是因为李白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的话了,但当时在唐朝,凡是有一点文化知识的认都知道用“飞燕”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的。唐玄宗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他是梨园鼻祖,所以李白用“飞燕”这一词是什么意思,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三个李林甫,李林甫当宰相当了16年,这是很奇特的。在唐朝,宰相一般不会超过8年,房绾、张九龄等都只当了8年,最多不超过11年。但李林甫一当就当了16年,这就有些不同寻常了。李林甫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听话,不是一般的听话,而是绝对没有任何怨言的听话。这点是玄宗最为看重的,如果选了一个宰相老是跟自己过不去,那对于皇帝而言,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了,这也是李林甫为什么能当16年宰相的重要原因。他还有其它缺点,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奸在堵塞言路,在朝中一手遮天,妒贤忌能,排斥人才。这样看来,他进李白的谗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我们如果分析一下玄宗就可以得出,如果仅仅是因为李林甫的关系而离开长安的话,那是比较勉强的说法。玄宗是一个特精明的人,从表面上看,他把所有的权利都下放给了李林甫,自己整日轻歌燕舞,沉迷于酒色。其实李林甫也不过只是玄宗手下的一颗棋子而已,他看中的就是李林甫的绝对言听计从,而不是其它。而玄宗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的人,对于李白这种天下闻名的才子,他自然会好好重用,并不会因为李林甫的一两句谗言便会把李白打入冷宫,甚至赶出长安。那么李白为什么还是被赶出来了,现在仍然是个问题,我们的猜测是李白平日的种种举动已经触怒了玄宗,譬如每次喝个脸朝天跑去见玄宗,把玄宗的情况及皇宫的内部情况等都公之于外等等这些做法,已经引起了玄宗的极大的反感,不过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三、马嵬事变和杨贵妃生死之谜
作者:水清浅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传播最广和久远不衰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杨贵妃的故事串连成此巨制,他写杨贵妃在马嵬坡事变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发布这是文学作品上记杨贵妃的死,是记实。只小有考证上的错误: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时间为:天宝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时,天子只四军,据旧唐书玄宗皇帝纪:“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关,分部下为六军。”

发布“六军”是在杨贵妃死后五日才建制的。马嵬坡事变,只可称“四军不发”。不过,文学作品上这样的小误,实无损记实,因为有不少专家编著的史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也一样系错了时间,甚至,连旧唐书本身,也前后错记,六军建制,玄宗纪系时和肃宗纪系时亦各记一日。

发布我先引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是为了简单明白,只用十四个字注出了杨贵妃之死。

发布旧唐书本纪第九,记马嵬兵变:“……丙辰(按:辰应为申字之误)次马嵬驿。诸卫顿军不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奏曰:‘逆胡指阙,以诛国忠为名,然中外群情不无嫌怨,今国步艰阻,乘舆震荡,陛下宜徇群情为社稷大计,国忠之徒,可置之于法。’会吐番使二十一人遮国忠告诉于驿门,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乃诛杨国忠,众方退。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新唐书本纪第五,记马嵬兵变云:“……丙申,行在望贤宫,丁酉次马嵬;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杀杨国忠及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赐贵妃杨氏死……”

发布(按:杨暄为杨国忠之子;二书所记载,以新唐书确。)

发布又:旧唐书五十一,列传卷第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云:“……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军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发布新唐书杨贵妃传所载略同,文字稍有出入,有如下数语:“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

发布司马光资治通鉴引实录记马嵬事变较祥,录如下:“……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此时名李静忠)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令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搏按:马嵬驿之西门。)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外门。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履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爱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谋反?’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陛下则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人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搏按:秦国夫人已早死,资治通鉴误。)

发布根据以上的记载,杨贵妃缢杀于马嵬坡的佛堂(依唐实录),应该无疑的了。杨贵妃死于马嵬,葬于马嵬,在官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同时,我们只从上举简单的官式纪录,即可明白: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去国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自为皇帝。

发布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唐纪三十四,据唐实录述马嵬事件发生之后,李隆基等待太子不来,有如下一段记载:“……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佐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又使送东宫内人予太子。”

发布这是经过修饰了的篡位之情况,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里看得出李隆基无可奈何的心情。

发布由于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国忠死后,新的事太多,迫杨贵妃死,旨在损李隆基的尊严。因此,验尸云云,陈玄礼决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为了将来自存,以一个军人,叛迫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那是说明了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于是乎,杨贵妃生死之谜,就由此而起——其后,又有一连串故事发生。

发布李隆基自蜀中返长安,为太上皇,权力已失,他欲改葬杨贵妃而不能公开进行,乃使内侍秘密进行,旧唐书杨贵妃传云:“……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命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发布新唐书杨贵妃传略同,但无“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之句,只言:“启瘗,故香囊犹在。”

发布以上两种唐书,皆根据唐实录,文字太简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强调香囊仍在,这记载便引人玄想,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错觉,只剩香囊;其二:李隆基返长安之后,本身处境极劣,改葬杨贵妃为秘密进行,不见尸体,自将引出大事来,甚至会影响到李隆基的生命,于是乃为之讳。至“尸体已坏”说,乃是饰词吧?

发布因为,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当是据传说而将杨贵妃故事神化,不会是完全受汉武帝李夫人故事所影响,李夫人故事被白居易作《长恨歌》时引用衍化,自有其可能,但必然先有传说而才会联想及之。再者,《长恨歌》中记临邛道士入海上仙山访杨贵妃,是基于:一、“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里应已点出了杨贵妃葬处无尸体在;倘若未有民间传说,白氏应不会如此写;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是天堂,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则“两处茫茫皆不见”,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的未死;三、“忽闻海上有仙山”以下云云,在白居易时代,中、日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海上仙山”,无疑是指日本,实是人境,并非仙山;白居易这样的写法,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在文学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无味了。然而,白氏《长恨歌》用“海上仙山”,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再者,陈鸿所作《长恨歌传》,对于《长恨歌》中的传说“仙话”,作了很有力的结语:“世所不闻者,余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发布在此,陈鸿把历史及民间传闻分割了开来。可是,民间传说,有时却比较历史更吸引人和令人愿意相信。

发布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国,杨贵妃逃出中国,卒于日本之说亦甚。而且,在近年间,杨贵妃故事又泛起来。

发布先说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展视古代文件作佐证。

发布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轰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并详记其事。我在那时也曾为此而赴日搜找一些材料。

发布在日本,有关杨贵妃死于日本的材料,的确有一些,伪真自然无法鉴定(说老实话,伪的多)。但存在久远则是事实。

发布其所谓遗迹而使人

参考资料: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9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半醉半醒的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玄宗见新词不错,当然高兴,但想李白古体诗超凡脱俗,律诗不大多见,眼下已唱了三首七言律诗,不知五言诗写得怎么样,于是让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

李白醉意朦胧中,也明白皇帝在试他的本事,就对唐玄宗奏道:“臣今天不巧已醉,倘若陛下赐给我无畏的胆子,这才能尽情发挥臣的薄技。”

皇帝一笑:“好吧!”就叫两个内侍扶住摇摇晃晃的李白,再让两个内侍按住朱丝为栏的稿纸。

李白命令道:“杨国忠,快给我捧墨!高力士,快把我的靴子脱了!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高力士是当时最得宠的宦官,这两位是皇上的心腹宠臣,朝中大臣也没资格这样无礼,李白岂不是狂妄到不想要脑袋了!但唐玄宗当时心情特别畅快,又见到李白的律诗能在醉意中写得那么完美,就让杨国忠和高力士去伺候李白。

高力士给李白脱了靴子,李白在席上坐下。杨国忠捧过研好的墨来。李白拿过笔略一沉思,便刷刷刷,手不停笔地又写了十首《宫中行乐词》。

唐玄宗读了很高兴,马上让乐师谱曲,让乐工演唱。

杨国忠和高力士哪儿能忍下这口气,虽然表面上侍候李白,心里早把李白咒了无数遍,准备伺机收拾李白。�

李白写完诗就睡着了。李龟年配着李白的诗唱着清平调,杨玉环见那些诗写的全是称赞自己的美丽,也与玄宗尽情赏花才回去。

过了两天,杨玉环一个人唱那几支清平调玩的时候,高力士乘机说:“我还以为娘娘对李白恨之入骨呢,怎么您会唱他的词?”

杨玉环很奇怪地问:“他一个翰林学士,怎么能使我恨他到这个地步呢?”

高力士说:“第二首《清平调》里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那不是把您比作秽乱汉宫的赵飞燕了吗?”

杨玉环想想也有道理,从此,每当唐玄宗想重用李白时,杨玉环总在一旁阻止。

李白等了很长时间不见皇帝重用,便猜到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就干脆向唐玄宗辞去那只能逗君王开心的翰林差事。唐玄宗虽然爱惜李白的才能,但什么事也比不上杨玉环重要,既然她讨厌李白,就只好赏给李白许多黄金让他出京游历。

从此,李白骑着毛驴云游四方,到华阴时,醉醺醺地想登山,走过华阴县衙门口却没有下驴。县令不认识李白,见一个小百姓竟敢骑驴闯县衙,大怒,吩咐把李白抓到大堂之上叱问他:“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无礼?”

李白当时接笔写下一纸奇怪的供状,上面没写姓名籍贯,只写着:“曾经用皇上的手帕抹嘴;皇帝亲自为我调制羹汤;杨国忠为我捧砚;高力士替我脱靴;天子的门前我尚能骑马,华阴县门口却骑不得驴。”

县令又惊讶又羞愧,忙向李白作揖拜谢道:“不知翰林到此,失敬,失敬!”

李白高声笑着,骑上他的驴继续浪迹天涯去了。

唐肃宗乾元年间,年过花甲的李白仍在骑着毛驴浪迹天涯。一天,他正行走在至金陵途中,炎热的天气使他渴得七窍生烟,忽见前边一家门前挑着一面小旗,上书“佳醋”二字。李白到了门前,见是一醋店。他想,没有酒喝,喝点醋解解渴也不错。�

李白把毛驴拴在树上,缓步走进店来,一看,店内早已坐着一人,看穿戴象个七品芝麻官。李白懒得理他,就直奔柜台,对店家说:

一人一口加一丁,竹林有寺没有僧,
女人怀中抱一子,二十一日酉时生。

店家是个落泊文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一首诗谜,不一会儿,他就琢磨出了谜底是“何等好醋”。于是忙拱手笑答:“此乃山西陈醋,北国佳品,客官尽可品尝!”

李白很高兴,醋店遇知音,就边喝边与店家聊起来。一会儿,李白饮完了醋,把醋壶还给店家后说:

鹅山一鸟鸟不在,西下一女人人爱,
大口一张吞小口,法去三点水不来。

店家马上就解出了谜底是“我要回去”,便与李白告别“客官,祝你一路平安!”李白颔首笑道“谢谢!”

县官见李白从进店到走,都与店家说说笑笑,说的什么他不明白,可是把他冷落在一边,理也不理,他可受不了。见李白转身要出门,就站起来叫道:“且慢,你是何许人也,竟敢在我面前咬文嚼字!”

李白回过头来,说:

豆在山根下,月亮半空挂,
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

说完,解下毛驴骑上,扬长而去。

李白走得看不见踪影了,县官还在那里琢磨这首诗呢。

店家心里知道是“岂有此理”,也假装不明白,让县官琢磨去吧!
第2个回答  2007-09-29
你是大话李白看多了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0-01
8可能
第4个回答  2007-09-29
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