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是哪两位将军的字?

如题所述

是两个人。

1、张治中

张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时任第五军军长,在上海抵抗侵华日军;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因失误导致“11.13长沙大火”事件而被革职。

194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1949年,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主席包尔汉,促成新疆和平解放;1969年在北京病逝。

2、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扩展资料:

张治中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曾四处奔波流浪,做过学徒当过警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张治中到上海参加学生军,几年后进入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

而出生在官府家庭的张自忠,则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 加入同盟会,几年后投笔从戎,到 北洋陆军当兵。

张治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洋陆军见习;张自忠则被同乡推荐给冯玉祥,不久便由见习官升任排长,所在连的连长就是后来颇有名气的 “倒戈将军”石友三。

张治中和张自忠分别在蒋介石和冯玉祥的部队崭露头角,一路扶摇直上。数年后,张治中成了 蒋介石的得力干将,张自忠则成了冯玉祥的一员猛将。

1930年初,冯、阎、桂联合反蒋,拉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因为 张治中属中央军, 张自忠是西北军,结果两位将军竟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军阀开战时,张治中任中央军 教导2师师长,拥有当时中国军队最先进的装备。张自忠任 西北军第6师师长,战斗力居西北军之首。两支精锐之旅随即展开激烈的对攻战,经反复拼杀, 张自忠多次击退张治中师的进攻, 大败张治中。

反蒋失败后,西北军将领纷纷投靠蒋介石。但直到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3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出任38师师长。同年6月,南京政府开始整编全国陆军,第3军改番号为第29军,张自忠才被蒋介石收编。

张治中和张自忠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也都办过教育。但相比较下, 张治中更擅长治学,张自忠则更喜欢带兵,在抗战中多次重创日军,成为著名的抗日名将。

1923年,张治中到 桂军军官学校任大队长,负责训练和教育。几个月下来,学员就训得军容整齐,精神抖擞,令桂军军官刮目相看。

蒋介石当时正任黄埔军校校长,得知张治中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于是决定挖他到黄埔来。1924年12月,张治中被蒋介石调到黄埔军校任 第三期入伍生总队附,代理总队长。

1927年张治中兼任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育长,而后从1928年秋到1937年春整整十年间,张治中一直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期间虽五次带兵上战场,却一次也没有同共产党交手,每次任务完成就回校。

这十年中,张治中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使中央军官学校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一个具有现代设备和人才济济的教育机构,不仅为国民党输送了大批指挥军官,也为共产党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指挥人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治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自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