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死须臾待杜根 ——读《后汉书·杜根传》

如题所述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中有这样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诗中的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人。

杜根字伯坚,颍川定陵(今河南漯河舞阳县)人。《后汉书》说他“性方实,好绞直”,就是说这个人性格朴实,喜欢较真。永初元年,举孝廉,被朝廷任命为郎中。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执政,权力都掌握在外戚手中。杜根认为安帝已经长大了,应该亲政,便和一些大臣上书劝谏。邓太后大怒,命令把杜根等人抓起来,装在布袋子里,就在大殿上乱棒打死。执法的人因为杜根的名气,私下告诉行刑人打的时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车把他接出城,杜根得以苏醒过来。太后命令人来检查,杜根就假装死了,装了三天,直到眼睛里生了蛆,太后以为他死了,这才得以逃脱。他到宜城山里做了一个酒保,15年过去了,酒店的人了解了他的贤德,待他非常好。

邓太后去世后,邓氏一族被诛杀,皇帝身边的大臣都说起杜根等人的忠心。皇帝以为杜根已经死了,于是昭告天下,寻找他的子孙,录为官员。杜根刚回到老家,就被朝廷征召,拜为侍御史。有人问杜根说:“你当时遭遇灾祸,天下人也都和您一样坚持道义,而且您的知己故交也不少,怎么至于活的那么艰辛啊?”杜根说:“在民间躲藏,也不是与世隔绝。万一身份暴露的话,会祸及到自己的至亲好友,所以不能这么做啊。”

杜根不畏权贵、直言进谏的刚正,假死逃生的坚韧,都给人很深的印象,但最让我敬佩的还是他在危难时刻,宁可自己受苦,也绝不连累他人的品质。人在危难时刻,往往会去投奔亲友或是自己信任的人,那些人若不收容他,难免受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若是收容,又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就像谭嗣同第一句诗中所写的张俭,望门投止,使得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所以,一个真正有高尚品质的人,就应该像杜根一样,所有的危难和痛苦都由自己来承受,绝不累及他人。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