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灯泡通电时,灯丝是从中间缓缓亮起,而不是两边?

如题所述

两边有铜导线与其相连。它们是热的良导体,可以传递部分热量。中间的内能增加得更快,相对于两边,温度增加得更快。因此,中间先亮起来。


灯泡主要由灯丝、玻璃外壳和灯头组成。灯泡中的金属材料都是导体,而玻璃外壳和灯头的塑料部分是绝缘体。灯泡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原理制造的。灯泡连接到额定电压后,电流通过灯丝加热到白炽状态,从而产生热量并发光。因此,在操作过程中,电能被转换成内能和光能。

灯泡的结构非常简单。它底部有两个金属触点,用于连接电源。金属接触点有两条导线,它们与细金属线接触。灯丝位于灯泡的中心,由玻璃支撑。电线和灯丝被封装在充满惰性气体的玻璃灯泡中。当灯泡连接到电源时,电流将从灯泡的一个触点流向另一个触点,然后流向电线和灯丝。

灯泡最常见的功能是照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灯泡的使用也在改变。起初,它可能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灯泡的使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同用途的功能灯如“汽车、美化环境、装饰”已经开始出现。

灯泡损坏是因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钨丝具有相同的性能。开灯时灯丝温度低,电阻小,容易过热和熔断。工作一段时间后,灯丝温度上升,电阻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灯的电流和功率接近额定值,因此很难损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0

中间电阻比两边大,所以它产生更多的热量(q=I 2 * r),所以中间更热,所以它首先发光。对于使用灯丝的灯泡,灯丝是一种非常耐热的导电材料,不易氧化。通电后,灯丝加热,直到红色的热量发光。然而,现在更常见的荧光灯是使用电流使灯壁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白炽灯的灯丝是钨丝,它的主要成分是钨。钨丝通电时,由于钨丝的电阻式电能转化为内能,钨丝受热,温度上升,一般金属受热到一定程度后会发光(铁受热时会变红发光),即内能转化为光能。这是对白炽灯发光原理最简单的理解。

白炽灯工作时,灯丝处于高温白炽状态。灯丝温度过高时,会导致钨丝蒸发过快,降低其使用寿命。蒸发的钨沉积在气泡外壳的内壁上,这会使气泡外壳变黑并影响亮度。

为什么选择钨丝是人们长期经验的结果。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据说他已经测试了1000多种材料,包括植物纤维、动物毛发和人类毛发,其中许多不适合灯丝。主要原因是内阻低、熔点低、亮度不合适等。最后,爱迪生没有选择今天广泛使用的钨丝。我忘了那是什么了。后来,经过许多改进,人们选择钨作为灯丝。钨丝发光与核裂变或核聚变无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钨丝已经被加热,一些钨丝被保存得很整齐之外,一切都没有改变。

第2个回答  2019-11-19
因为灯泡里面的那根线是从中间连进来的,所以是中间开始亮
第3个回答  2019-11-19
因为中间的电阻小一点,然后亮度比旁边亮一些。
第4个回答  2019-11-18
这个应该是因为中间才是发光的地方的,所以才会是中间缓缓亮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