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介绍

如题所述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是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的民间文学形式。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的。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都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明朝中后期以后,闽南童谣随着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传播区域扩展到了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国家。

并在这些区域扎根生芽,与当地文化相互促进而创造出很多新的童谣。从内容上,闽南童谣大致可分为时政(如《拍日本》)、育儿(如《摇啊摇》)、游戏(如《拍手歌》)、动物(如《小蜜蜂》)、植物(如《果子歌》)、知识(如《一二三》)、民俗(如《围炉过年》)、趣味(如《阿不倒》)等类。

艺术魅力

从表演形式上,闽南童谣又可分为念谣(口头朗读或吟诵)、唱谣(将童谣配曲来唱)、戏谣(在做游戏时念童谣)、舞谣(边念童谣边舞蹈)等种类。闽南童谣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并利用各种修辞手段,运用闽南话语音的丰富性和韵部的多样性所造成的音乐美与节奏美来表现事物,提高表现内容的艺术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与魅力。

如《木虱要嫁翁》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支草一点露》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囝仔尻川三斗火》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收澜歌》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人插花》采取对比的修辞手法,《爱哭神》采取反复的修辞手法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