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干栏式建筑,土掌房建筑,封火楼建筑?

如题所述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在中国古代史书中被称为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其名称可能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干栏式建筑也被称为栅居、巢居等,这类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仍有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也有类似的建筑形式。
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的遗迹,这说明干栏式建筑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很久。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也有类似的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了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这些模型保留了底架和木桩,但陶屋已是悬山顶,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显示出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干栏式建筑主要为了防潮湿而建,其长脊短檐式的屋顶和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了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都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至今东南亚一带仍然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环境。
土掌房建筑
彝族的土掌房(又称土库房)是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种建筑层层叠落,相互连通,从远处看去非常壮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汉混居,土掌房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被誉为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土掌房的建造以石为墙基,使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握稿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也可作为晒场。有些土掌房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都有平顶和厚实的墙体。不同之处在于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主要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