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人孔乙己”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上大人》(又名“花牌”),一种地方纸牌名。是流行于湘鄂渝边区的一种地方纸牌,手机和电脑上面也有《上大人》的纸牌游戏

“上大人”纸牌牌面从头到尾有二十四种图形,这些图形都是艺术化了的文字,它们分别是:“上大人 、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美)、可知理(福禄寿)”。

(在有些地区将“士”写成了“土”)每种图形有4张牌,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故在有些地区又将其称为“九十六”。又因其图形似花的图案,有些地区也将其称为“花牌”。而在湘西龙山一带的土家族山区则将其称为“上大人”。

这种“上大人”纸牌集启智、娱乐为一体,熔书法、绘画、识字于一炉,九十六张纸牌虽小,但张张蕴藏玄机:古朴苍劲的书法令人赏心悦目,精美绝伦的绘画使人叹为观止,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玩法

“上大人”是一种供人娱乐的牌,俗称“纸牌”,又称“九十六”,因为一副牌共九十六张。这九十六张牌是由二十四个字构成的,每字四张,整副纸牌共96张牌数。按八组排列,这二十四字是“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上大人”纸牌每张牌长约10厘米,宽约1点8厘米。每张牌正面写上一个牌文字,牌文在每张牌两端书写,其字的颜色为红、黑两色,其中:“上大人、化三千、尔小生、佳作仁”四房牌文为红字,“丘乙己、七十士、八九子、可知礼”四房牌文为黑字。

在打“上大人”时,以先“和(读hú)”和“符”的多少而定。所以,对于清符很重要,各种打法所要求的符数稍有区别,少于所要求的符数,就是“诈和(读hú)”。对于清符,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根据“将牌”和“闲牌”各自的组合情况来区分。

“将牌”就是红色的“上大人”、红色的“化三千”、黑色的“丘乙已”这些字牌。其余的都是“闲牌”。

扩展资料

打牌形式

打“上大人”纸牌的形式有“对对符”、“追口符”、“四家飞(又称克十符)”等三种:

(1)对对符:是一种启蒙式的打法。有二人打的、三人打的、四人打的。每人抓十二张字牌,用抓上来的或别人打出来的与自己手牌组合成对,此种打法不计算“符”。谁先将手中的牌全部组合成对,谁就获胜。

(2)追口符:打追口符时,按“将牌”、“闲牌”的计符方法需要满十二符以上才能“和(读hú)牌”。在打此种追口符时,由一人数张,在数张时需要在牌底放十二张,三人对打,每人先抓二十一张牌,庄家抓二十二张牌后,将自己不要的一张打出放在自己面前,不准下手要。

随后大家根据自己手上的牌抓牌。抓上来的牌不要的放在自己的右前方。下手手上的牌若能与上手打出的牌组合成整房或组合成口时,可将此牌拿来,随后打出自己不要的牌。如果下手不要上手打出的牌,则自抓铺里的牌。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自己手上的牌剩下三个口“落叫”,如果此后自己从铺里抓来的一张或上手打出的一张能够与自己手里的三个口中任何一个口配成整房或成碰时,就可“和牌”而获胜。

(3)四家飞:四家飞又称克十符,此种打法变化多端,比较复杂,难度也较大。此种打法的基本特点是:四人对打;基本符要达十符以上;开始抓牌时除庄家抓19张外,其余各家抓十八张;“和牌”时有“清符”(无碰)、“白符”(无将牌)、“分符”(房房有符)、“大符”(总符数得二十四符以上)之分。

相互制约,具有上手卡下手、追下手,下手冲上手、抵上手,一人对三人,三人卡一人等制敌制胜的手法。打此种牌时要求严格,抓牌时不能多抓或少抓,和(读hú)牌时不准喊错名称,否则会受到惩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大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0
意思:旧时通行的一种描红纸,印有“上大人孔乙己”这样一些包含各种笔画而又比较简单的字,三字一句。
一.相关资料:《上大人孔乙己》是木质大萝卜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小说阅读网。
二.小说里孔乙己为什么叫孔乙己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描红纸大家都在知道吧?练书法用的,上面印着红颜色的范字,让小孩根据其提供的笔画一笔一笔描成墨字,一是熟悉字的笔画,一是练习用笔。在过去,这些个范字一般都是死的,就那么几个,“上大人
孔乙己
化三千
七十士
尔小生
八九子
佳作仁
可知礼”。孔乙己这名便是从这里来的。
三.明朝著名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枝山)却是这样认为的:
“此孔子上其父书也。上大人为一句。孔为一句,乃孔子自称名也。‘一己化三千七十士尔’为一句;言一身所化士有如此也。‘小生八九子佳’为一句,盖八九乃七十二,言三千人中,七十二更佳也。‘作人可知礼也’为一句,作犹为仁与礼相为用;七十子善为为仁,其于礼可知也”。
四.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上大人孔乙己”最初用于旧时学童习字,仿影或描红。旧时学童入私塾,初学习字先写仿,仿影由塾师写定范帖,仿影衬于透明仿纸下模写;描红则是以红色印刷范字,学童墨写覆红。
清初褚人获在《坚瓠集》中说:“小儿习字,必令书‘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天下同然,不知何起。”大概取其笔画稀少,易认易写。
第2个回答  2011-11-05
明朝有一位倒是自认为懂,他叫祝允明,号枝山,是唐伯虎的铁哥们儿。祝允明写过《前闻记》,写过《志怪录》,有很多杂学,他认为“上”就是写给,“大人”就是父亲,“孔乙己”是个人名,合起来,“上大人孔乙己”就是“写给我父亲孔乙己”的意思。祝允明说,“上大人孔乙己”是孔子写给老爸的一封家书。

也是孔乙己的由来

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09/1205/10/5POTMIHS000120GR.html

第3个回答  2019-08-11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第4个回答  2012-10-30
上大人指孔子,而孔子又称为孔乙己或孔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