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有哪些演变成成语了?

如题所述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两小儿辩日》
与孔子言行相关的一个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名言的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敏而好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

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
解释:多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学了时常温习和复习,不是很愉快么?
3)邦有道,不废
解释:国家有道是,他有官做。
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解释: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成语:
1)色厉内荏: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2)言不及义: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3)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4)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5)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2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锭氦赤教俦寄稠犀椽篓》:“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两小儿辩日》
与孔子言行相关的一个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的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名言的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第3个回答  2011-10-29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不亦乐乎、择善而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4个回答  2011-10-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