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

如题所述

11月18号,也就是昨天,冯小刚的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小格期待已久,开心地买了早场票,帮你们先鉴定了一把。

在140分钟观影结束后,小格想说,虽然并不赞同“《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这种粗暴的说法,但是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包括前期宣传中反复提到的圆形画幅和范冰冰的演技争议,看完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和老搭档刘震云的第3次合作,原著是刘震云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讲述一个戴绿帽子女人的洗冤录,为了证明“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搭上了一辈子。


冯小刚的 “任性”之作,起码画面美到我了


这一次冯导把《我不是潘金莲》搬上银幕,不仅玩起了画幅的游戏,还在摄影构图上下了大功夫。英文标题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意味深长,看似是为了纠正一句错误的话,实际上又打起了官场的擦边球


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时间很长,但每段切开来都有亮点。


上映前,画幅的使用已经是个被炒翻的话题。电影中,冯导主要使用了圆形、正方形和正常画幅。


说起画幅的变化,其实这并不是冯导的原创。《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三段故事,三个年代分别用三个画幅表示。《山河故人》中贾樟柯也用三种画幅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




(《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


《我不是潘金莲》中,圆形画幅的使用,难度可要大不少,对构图的要求更高。三种画幅之间的切换,是根据地点而变换的。北京的场景多为方形,农村的多为圆形,最后一段则为正常画幅。


很多人可能会不适应这种实验性构图。但实际上从观感上来讲,遮罩的确可以粗暴地抹去很多杂乱的信息,强行将视觉的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心。


而这次的摄影构图,冯导也是费了许多心思。圆形画幅中的中远景,体现出一种水墨意境般的美感。


这其实是三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取景地自然景色美。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小桥流水碧波荡漾,以及烟雨笼罩下的朦胧潮湿感,自然景色美是画面美的基础。而人物选用中远景也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画面的整体感。


第二,构图讲究。黄金分割点、对称构图等这些术语早已经被说烂了。但要把这些运用在实际中,拍出来的画面要美还是需要有点天生的审美观。影片中,除了出现最多的对称构图,比如圆形画幅中左右对称的门、上下对称的倒影等,还有前景的遮挡也使用很巧妙。给摄影师加个鸡腿。


第三,调色。去影院看一看,就能感受画面的色彩以及所谓的“水墨意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了。在我看来,讲述李雪莲上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却用了美到失真的色彩,这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同样给人强烈对比感的还有整部影片的配乐。鼓声是用得最多的一个乐器。在故事情节转场的时候,部分画面还配上了弦乐。


充满节奏的打击和突兀的婉约音乐,像极了各种角色齐聚一堂的戏台。《我不是潘金莲》讲了一个很真实很现实的故事,但同时它又是一场荒诞的戏。


一个女人和28个男人的故事


在定下范冰冰出演这部“纯女主戏”时,很多人担心范爷能否撑起这部影片,在吃瓜群众的眼里她身上贴着“花瓶”的标签。


“如果用一个大家都觉得好的(演员),那么这部电影的成功和她演得好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在我的指导下,你们觉得不好的演员能演好,才能表现我的实力对不对?”


冯导“小刚炮”的称呼不是白来的,他早期回应这个问题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段话中有着太多的含义。


因为圆形遮罩的原因,电影大都用中景 、远景这种画幅来呈现。这让演员的表演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除了面部表情,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也尤为重要。


为了演好这部影片,李雪莲的走路、穿衣方式,甚至肩膀的角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还尝试着讲带着口音的台词(Maybe 这个台词会让你不适)。好在,范爷凭借这部影片拿下了国际性的奖项。


虽然,电影中范爷有着绝对的戏份。但是,出现在她10年上访路中的28个男演员都很出彩,而且取的名字也有着特殊的含义。


因为法官王公道的一次开庭,才让李雪莲走上了10年的上访之路。两人也算是就纠缠了10年,他见证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如果说,之前大鹏的作品都是为了搞笑,这部电影他来真的了,在一群老戏骨中,他的戏份也是可圈可点的。


跟李雪莲有感情纠葛的赵大头(郭涛),是她上访路上的一个助力,也是一个疙瘩。重要的是石头爸和范爷还有船(chuang)戏。


十年后升了官的贾聪明审判长。看完《追凶者也》后,老觉得张译自带搞笑色彩,这次的角色他又干了傻事。虽然戏份不多,但是起了剧情推动的效果。

还有来搞笑的范伟大爷。


张嘉译、于和伟、李宗翰、刘桦、高明、还有李晨(坏笑),里面能说的男演员太多了!!!你们自己去认脸吧TT-TT(噗通一声跪下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5


你可以不喜欢冯小刚的说话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有性格。

 

就在《我不是潘金莲》上映的当天,冯小刚喊话王健林,大意是“给老娘排片就多排点,否则就别排。别因华谊与万达公司的恩怨,影响到我的票房。”

 

冯小刚写的是长微博,内容很长,说话方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感。王思聪在微博直接呛声:

冯大导演,麻烦你说话别那么阴阳怪气的,听着恶心。本来两家私企的恩怨应该是两家公司的事情,怎就因为你是大导演就能煽动网络群众和舆论来喷我们了?咱就事论事,只准华谊挖我们有敬业协议在身的高管,不准我们有任何不悦?只准你们排片挤走别人,不允许我们对你片的不看好而降低排片?

讲道理,没有人和钱过不去,如果你这电影票房好,我们也一定会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你作为一个导演,用拿得出手的作品说话,岂不是更好?


第二天,冯小刚在上海参加《我不是潘金莲》路演活动中,回应王思聪:

昨天,王思聪说“我给你排多少片,是我的商业行为,我不看好你这个电影所以我给你排的低。如果这个电影真好我就会提高它的排片。”那么,昨天的票房出来了,现在可以回答王思聪先生了,我们排片占比全国均值是40%,我们的票房占比在昨天达到了62%。我不知道观众清楚不清楚,给40%的排片,票房占比达到了62%,也就是说这40%的排片其实没有高估我,是吧?当然我觉得也很好了,那么《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13%不到的排片,票房占比达到了30%,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这个数字说明了万达因为和华谊的矛盾给它低排片,万达承受了损失。

 

其实,冷静看下来,一个导演希望自己拍的电影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也非常能理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它导演选择是忍,冯小刚选择的是“不怕事儿”,将这个矛盾公开。

 

当然,冯小刚敢站出来,一方面是个性使然。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作品比较自信。


那么,来看下《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总体感觉:这部电影有诸多的不足,但仍然不失一部具有突破性的冯氏作品。



.

主要突破和不足表现在:

 

1.题材上有突破,一部“官场现形记”,但内容表达上走得还是比较安全的路线。

 

2.范冰冰形象有突破,饰演一个为证明“我不是潘金莲”而不断打官司、倔强的农村妇女,但总感觉欠点力度,特别是蹩脚的方言让人不易入戏。

 

3.画面构图有突破,圆形画幅没有带来观赏的不适,反而加深了窥探和荒诞的效果。不过,这部电影的笑果,明显不如冯小刚以往拍的一些经典喜剧电影。

 

4.故事具有荒诞的感觉,但笑点金句少了。独白多了,增加了说教痕迹。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笑点高了,还是怎么的,全片我只笑了两处:


一处是“张译饰演的贾聪明把事情搞砸了,变成了“假聪明”。一处是: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最后上吊遇到果农范伟,范伟把我弄笑了。

 

一直以来,冯小刚的电影作品,总是很接地气,用其独特的幽默风格,直击现实生活,从甲方乙方、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无不如是。


《我不是潘金莲》,虽然经典笑点台词稍微少了点,但同样有着其反映现实的深刻内涵:

 

1.社会“假离婚”现象:因为限购、限生,为了多要套房子,或是多要个孩子,“假离婚”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式民间解决方案。

 

2.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婚烟如同儿戏,这种不安全感,让人感觉随时要掉到坑里。李雪莲明明跟丈夫秦玉河说好假离婚,再复婚。结果没等到复婚,她丈夫一句招呼不打,却跟别的女人结了婚。

 

3.真真假假,人言可畏:李雪莲想纠正一句“我不是潘金莲”,从镇到县,由市至省,再到首都,打了10年官司,坚持了10年,结果硬是被弄成了“潘成莲”。

 

4.维稳大于法治:李雪莲开始是告秦玉河,后来变成告庭长、院长、县长、市长,以及秦玉河,还惊动了中央首长。结果,李雪莲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维稳的对象,最后事情的结束,却是因为一场意外:秦玉河死了。

……


关于这部电影的思考:为什么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能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把庭长、院长、县长、市长拉下马,并成为继任者的心头病、每年全国人代会的大麻烦?

 

马市长在最后反思这个事情的时候,跟郑县长谈的一段话,以及落马的史县长和李雪莲在面馆的一番谈话,让我发现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他们怕麻烦,李雪莲成了这些人最大的麻烦。

第2个回答  2016-12-28

《我不是潘金莲》:人最怕的莫过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前一天看完了一场微博骂战,和朋友去看电影之前还调侃了一下万达和华谊的恩恩怨怨。前一天也刷了朋友圈,看了不少褒贬不一的评价,甚至有朋友说看到一半直接离场。

所以,抱着一颗没那么好看的心去看了争议颇多的《我不是潘金莲》,等到所有字幕完结之后,和朋友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冯小刚果然是冯小刚。




在返程路途中想了好多个角度,要如何去评价这部电影。我是该去抨击社会官僚阶层的自保行为,还是应该去责怪政府政策下的民怨无法诉求。我是该去打趣一句一炮解千愁,上床治百病,还是应该去聊聊女性所处的地位。

思虑万分,我依然想站在最感性的角度说说,人最怕的莫过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人们都说凡事应该有因有果,有头有尾。可是实际上,这世上有太多事情都是无疾而终。你越是非要去纠结一个答案,反而会将自己置于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中。

纵观整个故事,因为一起上诉案牵连无数人群,大到市长,小到当事人,可是,这究竟又是谁的错呢?


李雪莲因为一出假离婚的事件开启了她的上访之路,而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因为她的执拗,因为她的不懂法,也因为她的一厢情愿,让这个原本就该息事宁人的乡村小事成为了整个城市每年最揪心的大事。

中国的古语说的确实有道理,因小失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你永远不知道微弱的小火苗,扑腾挣扎之后竟然也拥有可以燎原的气焰。你也永远想不到一只不起眼的小蝴蝶振翅几下,亦能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李雪莲追根到底不过就是想证明自己当初的假离婚的确是假离婚,自己也并非丈夫口中的潘金莲。而这时所有人都咄咄逼人都告诉你,放弃吧,别去为了这个不争的事实争口气,你就吃一次亏没什么的。

如同她后来所说,一时错没什么,难道这十年全错了吗?

耗费了那么多精力,花费了那么多时间,走过了那么波折,一棒子给你打死了。从我学经济的角度上来讲,的确不合乎成本。

于是呀,她依然卯足了一口气,虽然其中经历了劝阻欺骗,也一定要将上访事业兢兢业业地进行下去。可她在听到自己的前夫身亡的那一刻,心却像掏空一般。这么多年,靠着这份心结走到了今天,如今那个结却不复存在,又要靠什么走接下来的路呢。

一直与自己较劲,一直与自己周旋,一直与自己抵死纠缠,而最后唯一的寄托都消失殆尽,生活就如同一片死寂的苦海。


感情这种事情很微妙,因为它无法用一种形态用一种实体去承载。就像流淌在血液里,就像融入在点滴中。

我曾经毫无指望地喜欢过一个人,用尽所有力气只为了博他的青眼,这种感觉甚至持续了三年,他如同宙斯存在于我的整个生命轨迹。在脑海里想象了无数和他的并肩而行的画面,也将所有的情绪倾注于他的身上。

直到他后来和别人走在一起,是真的声嘶力竭地悲痛过,也才发现自己迷恋的不过是那种奋不顾身的喜欢他的感觉。

你我本无缘分,全靠自己硬撑。而撞得头破血流,碰得遍体鳞伤,还不是自己擦拭完血迹后又自我安慰,陷入永无止境的爱恋循环中。




很多人都禁锢于最终的那个结果,于是一股脑的,钻牛角尖的为达目的不折手段,决不罢休。

在感情里,我们也常常爱问为什么。为什么要分手,为什么要不喜欢我,为什么有了别人。索性憋着一口受害者的气,刨根究底,非要一切都掘地三尺,而最后知道真相了又如何。还是一个人难过抑郁许久,还不是一个人拼命说服自己又拼命自我矛盾中。

很多人栽跟头没有栽到大事上,都是栽到了小事上。那些微乎其微的细密情感,在日益堆砌中迸发出了巨大情绪火山。

所以呀,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不管世道多么险阻,也不管前路多么穷凶恶极。不要和自己的情绪做拉力战自我拔河,也不要自己与自己死磕。

不管是置身于圆形的弧度之中,也不管是置身于方形的框架之中。愿你可以有冲出一切桎梏的本真与冲动,也愿你别囿于微妙的情绪关口将自我束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