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为何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与科考有关吗?

如题所述

秦观,北宋著名的诗人,扬州高邮(今江苏)人。他自幼聪明,过目不忘,十岁便通晓《孝经》《孟子》与《论语》。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幸运之星降临,秦观得到大诗人苏轼的赏识,并与其成神交。

后来(公元1077年),苏轼又调到徐州,秦观专程去拜访,友情一度升温。

秦观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多次落榜。来一句安慰的话就是:好事多磨。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拜访罢相闲居的王安石(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闲居又怎样)。向他推荐秦观,希望能“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不论结果,此处定要给苏轼大人送上掌声,为了朋友,难得!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秦观实现了梦想,终于金榜题名啦(考上了进士)!所幸的是没有像范进那样,否则咱们的话题也就没活路了。

但美好没有一直持续,事情开始转折。

后来,苏轼被贬,因秦观是苏轼的门客(学生),被视为苏轼的同党,而遭到攻击。

不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坐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苏轼的许多亲友都怕受牵连而与之绝交,并且把与苏轼往来的信函诗文统统烧毁。

可见危难见其心。秦观不为名利,笃于友情,在这“危险”的时刻,决绝前往吴兴关心苏轼的一切,苏轼与秦观,亦师亦友。

纵观秦观的一生命运,都随苏轼的宦海沉浮而起伏。



(苏轼)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新党执政,秦观因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又被贬为监处州酒税,随后又被政敌罗织罪名……

当时,苏轼也被贬到更加荒僻的海南岛,两个人隔海唱和。

然而性格柔弱的秦观,远没有苏轼那样超然旷达的胸怀(敬慕苏轼),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日渐消沉,自作《挽词》,心情痛到极点。

宋哲宗去世,高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谪臣纷纷北归。

苏轼受命内迁廉州,与秦观在海康相会,相互“啸咏而别”。不久,秦观也准许北归,为宣德郎。

然而,北归后的秦观已经病得很重。听说去世前他吟诵着梦中所得的《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吟罢,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苏轼听到消息,“两日为之食不下”,不胜悲叹说:“哀哉,痛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1
秦观被称为是婉约派的词宗,和古代很多诗人一样,他从小就有才名,希望能够建功立业,但结果却并不如意,郁郁不得志,经过了几次贬谪,最后客死异乡
第2个回答  2021-03-31
因为秦观从少年开始考取功名,到了三十岁还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获得功名,之所以被称为古之伤心人也与科举有关。
第3个回答  2021-03-31
因为他的经历非常坎坷,而他本身就是一个脆弱又敏感的人。并不单单与科考有关,而且也与他的经历有关。
第4个回答  2021-03-30
秦观可谓:成也苏轼,败也苏轼。只是两人性格不同。苏轼旷达乐观,秦观敏感纤弱。
晏机道因家道中落而郁郁寡欢,人生际遇与一些观点与宝玉颇似。秦观是因受不了官场失意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