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产生职业倦怠的周期越来越短,该如何应对?

如题所述

周周最近发现,对曾经喜爱的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特别是经理处处刁难、天天找事,弄得她身心疲惫,甚至很想辞职。

周周这样的困惑并非个例。据一项调查显示,62%的人都曾经遭遇过职场倦怠,现代人产生职业倦怠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有人只工作了半年,就对目前在做的事情提不起精神来。

职业倦怠多是由于动机置换

一个人午休,但院子里孩子们的打闹声让他无法安眠,想到在暑假里会天天如此,他就想了个对策。有一天中午,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每天中午一起玩的话,我就给每个人一个棒棒糖。”孩子们都乐坏了。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在玩完之后,都会得到一个棒棒糖的奖励。但是,突然有一天,大人不发棒棒糖了,失望的孩子们也不再一起玩了。这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背后的原理是,他置换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即孩子们自发想要玩耍的动机被置换成了得到一个棒棒糖而玩耍。而当棒棒糖的奖励没有了的时候,玩耍的行为也就没有了。简单地说,大人的插手,败了孩子们玩乐的兴致。

同样地,有一种职业倦怠是兴趣没了。即最初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而投入到工作中,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便产生疲惫甚至厌倦的心理,只能凭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其中的变化在于两点:一是兴趣被置换;二是被置换的动机来源,让他失望了。

我身边有个朋友,她是一家知名化妆品公司的员工,可能在大多数人眼里,她是一个幸运儿,工作待遇好,又和自己兴趣相投,但是她自己却觉得越来越难熬,每天重复的工作让她越来越没劲,她曾经很无奈地对我说:“我现在每天都不想上班,就想着只要不出错就万事大吉了。”再追问她原因,她就开始了诸多的抱怨,比如管理制度太苛刻,同事关系太复杂等。可以看到,朋友对公司的失望,逐渐让她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致。

依赖他人的肯定与支持

我不禁问:一个人的兴趣、动机怎么就能轻易地被置换了呢?

我先说几个场景,大家体会一下。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孩子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时,家长比孩子还要高兴。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更像是父母的事。一旦父母不操心孩子的学习了,孩子也就懈怠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上大学后,却频频挂科,甚至休学。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与创造,本是作为一个人本能的好奇心驱使所致。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依赖父母或是生命中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才能得以生存,渴望获得他们的肯定和支持而不被抛弃,所以,我们内心里有一个空间是为他们准备的,让他们能足够地影响着我们。而这些愿望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无法被辨识,以至于在工作中,最初由自我原动力启动的工作抱负越来越被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赏所替代。

如此一来,我们就给了对方可乘之机。也就是说,你允许了他人操控你的工作表现,比如领导对你褒奖的时候,你就非常开心地卖力工作;领导给你脸色的时候,你就冒出了辞职的冲动。

我想,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失去了掌控权,倦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文/徐倩(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