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州府,宁州县是哪个朝代的

如题所述

清朝的,宁州府、华宁县会出现宋朝的电视剧里,但实际上宋朝并不这样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13
两个都是清朝时期的州府。
第2个回答  2016-02-29
1、和州
秦汉置历阳县,晋置历阳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冬,在历阳郡置和州。据《舆地纪胜》:“北齐图霸功,拥正阳侯渊明以归,王僧辩来迎,会于兹地,二国协和,故更名为和州”。
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五月辛巳,南豫州改治历阳(今历阳镇),废和州。太建十一年十一月,北周恢复和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为历阳郡(治历阳),属扬州刺史部。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改历阳郡为和州(仍治历阳,今历阳镇),设历阳、乌江(仍治今乌江镇)2个县。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区域。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治历阳)。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历阳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二载十二月,历阳郡复名和州。
五代吴国时,和州(治历阳,今为镇)设历阳、乌江(治今乌江镇)2个县。武义二年(920年),和州改属德胜军(治合肥)。南唐因之。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壬寅,后周克淮南改德胜军为保信军(治合肥),和州属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宋代后周,和州(治历阳)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为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和州改属淮南西路(治扬州)。德佑元年(1275年)二月戊辰,和州降元,改镇宋万户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和州镇宋万户府(仍治历阳,今历阳镇)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淮西江北道(后定治合肥)。十四年,和州改立安抚司。明年升为路。二十八年正月,降和州路为州,改属庐州路(治合肥)。
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部攻克庐州,升为庐州府(仍治合肥),改属江淮行省(治庐州府)。和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撤和州,明年复立和州,撤销历阳县入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和州直隶南京。
顺治二年闰六月(1645年8月),直隶和州(治今历阳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1663年2月),直隶和州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六年七月(1667年8月),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雍正十一年十二月(1734年1月),直隶和州属庐凤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七月(1735年8月),改属庐凤颍道(仍治今府城镇)。同治四年六月(1865年7月),直隶和州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改属皖北道(仍治今府城镇)。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和州为和县(仍治今历阳镇)属安徽省。3年6月2日,和县属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17年8月,废道,和县直属安徽省。
另外有辽宁的和州,元初置,寻省,故治在今辽宁省锦西县境。
2、宁州
蜀汉后主刘禅时,丞相诸葛亮于公元225年分东、中、西三路南征,平定南中,调整郡县,废益州郡,改置建宁、兴古、云南、永昌、朱提、越西、牂牁七郡。东晋成帝司马衍分兴古郡立梁水郡,设梁水县。梁水县属梁水郡七县之一,县辖地除盘溪称毋单县属建宁郡外,大致相当华宁解放前管辖区域。当时梁水郡、县两级政权机构均设在今江川县的旧州。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置南宁州,梁水县属南宁州。七年(624)析南宁州分置西宁州,西宁州仅领二县:梁水县和绛县(江川龙街)。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9)改为黎州,地号浪广,隶属戎州都督府。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五年(737),支持南诏皮罗阁统一了六诏,黎州为步雄部徒蛮所据。五代时,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首领,率众10万进兵大理,讨灭原南诏权臣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将府、郡部封给有功大臣及当地部族首领。宁州始为步雄部,后属东爨酋,为宁部。大理国后期(南宋末年),东爨首阿几以浪广割与宁部酋豆圭。
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蒙哥命同母弟忽必烈率十万大军征云南,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从临洮(在甘肃省)进兵,过大渡河、金沙江,同年12月破大理国,杀大理相高祥,国主段兴智逃往押赤城(昆明)被执投降。次年(1254)春,忽必烈班师北还,留兀良合台继续征服云南未平之地,共平五城、八府、四郡、三十七部。此时,宁部酋豆圭已逝,其长子普提附元。又次年(1255),兀良合台在原大理国政权行政区划基础上,将云南分为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以便军事统治。任普提为宁部万户,领习峨(峨山)千户和马笼(新平)千户,并在西沙(华宁下村)筑城。至元十一年(I274)元世祖忽必烈派亲信大臣回回人赛典赤来云南建立行省。十三年(1276),赛典赤把兀良合台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立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府、州、县,改宁部万户为宁海府,普提为宁海府土知府,其弟普永为土知州,准许世袭,从此,宁州建立了土司制度。为了笼络民族上层,还封普提长子阿农为临安路土同知,次子阿只为阿博路(峨山一带)军民总管。同年,改宁海府为宁州,华宁史称宁州即始于此。宁州领三县:“通海、习峨和刚在下村仁善坊内新建立的西沙县,隶属临安路。元英宗硕德八刺至治二年(1322),撤西沙县并入宁州,州仅领通海、习峨两县。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路为府,将通海、嶍峨二县划出。宁州始为与县平级的行政区,直隶临安府。清袭明制,华宁仍称宁州,隶临安府。据《雍正志》记载:“宁州城,州治在浪广,元至正年间迁今地。”宣统《宁州志·侨寓帐恭传》说得更具体:“至正二十八年自浪广迁州至于西沙。”就是说宁州由浪广搬到华宁。民国元年(1912)废州改县,宁州改称宁县。因与甘肃省宁县同名,遂于2年 10月改称黎县(以唐代曾设黎州而名)。21年(1932)4月再改称华宁县(县城紧靠西北面之华盖山,山上有宁寿寺,又曾称宁州,取华盖山、宁寿寺首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称华宁县。1958年10月,华宁县与杞麓县合并称通海县。1959年10月华宁县从通海县分出,恢复华宁县建置。建国后一直隶云南省玉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