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如题所述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
那么该如何让幼儿面对他们的感受呢?书中给了我们可操作性的建议:1、全神贯注的聆听。2、认同孩子的感受。3、把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4、借住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

二、关于如何用其他方法替代惩罚对处理孩子不当行为的启示
  我们都一直不认同惩罚行为,惩罚会有很多的副作用。如: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惩罚作为一种行为是会被孩子效仿的,“以强欺弱”会成为他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他们认为“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可以心安理得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那出现问题后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专家认为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有的后果是无法模拟的,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呢?
  书里给我我们七种方法来替代惩罚: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老师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4、提供选择:提供给孩子合理的、且我们能接受的选择,给他被尊重感,而不是被强迫感。5、告诉孩子怎么弥补自己的失误: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样去做来帮助他弥补失误。6、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对于并不是对我们有很严重的影响的事情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让幼儿直接面对行为背后的后果。
当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了解了到一些如何做的建议、方法,并不能给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关键在于实践,针对不同问题具体的做法还是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去不断的探索。这本书我经常的拿出来翻阅,我相信它在今后还会不断的给予我们启示与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接纳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做孩子的支持者,着力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相互指责或抱怨。

这本书有7个章节,前6个章节都根据具体的问题来给予可操作的方法,最后一个章节则是运用各个实例来对前者进行补充说明。

其实书中很多方法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用到,只是缺少系统的总结,也庆幸其实自己也有这个觉悟。但是很多时候,面对着这繁杂的工作,难免会失去耐心,情绪爆发,从而不自觉地说出一些伤害人的话,每当这样我都深感后悔,很害怕会对这么年幼的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与孩子相处,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做得不尽人意时,我们都很容易火冒三丈,那么请我们先做深呼吸(同时也要照顾孩子的情绪,是否冷静),再进行描述性,不带攻击性的表达,不对孩子的品行做出评论,做到对事不对人,帮助孩子梳理事情并引导他着力解决问题。

学会刻意锻炼,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时刻注意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中的语气,态度以及说话的方式,尽可能选择最佳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技巧。

在带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几个“熊孩子”,或者园长说得对,分班的时候都是随机的,是因为他在你的班上,所以才会变“熊”。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更多的从自身来找问题,我也相信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于你在他身上描绘怎样的颜色。这或许是支撑我还在坚持这份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吧,相信这不单单只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个使命,相信自己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就在前不久,我们级开展环境日的主题周,最后一天是混班教学,孩子们可以自主的选择想上的课,记得当时一班有个很活跃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他就坐在中间,全程都很积极回答问题,在活动中也很认真,我当时就开始对他有印象了,不过只停留在他穿着泛橙红色的衣服。本以为我们就仅仅只有那么一课之缘,没想到放学的时候,他主动和我打招呼,我这才想起来他。这时他早上做的作品已经展出在我们班门口,(其实我也不确定上面有没有他的作品,因为是经过筛选,随机拼贴的),我没想那么多,便邀请他在上面看有没有他的作品,而刚好他的就在正中央,虽然不算很美,但他妈妈还是很开心地称赞了他,我便提起了他上课很活跃很认真,他妈妈先是开心的笑了,然后露出尴尬的表情,说道: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样想的,有些老师就不喜欢这样。说完就尴尬和孩子走了。我突然间明白了什么,或许这正是他们班老师所提到的“熊孩子”吧,老师经常向家长告状,以至于这位家长才会这样觉得吧。至此之后,那孩子每次见到我,都会和我热情地打招呼。或许在他心目中我是一个认可他的人,看到他闪光点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给孩子“贴上标签”,你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我们需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让孩子看到另一个全新的自己,避免“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

突然想起我们班的赞赞,一个插班生,刚来到我们班时,喜欢赖床迟到,做事总是拖拉,我尝试了各种办法,也相信他有能力做到,现在他来早了,做事也比之前快了很多,有时候为博得我的关注,还是第一呢,当然,我也不会吝啬对他的赞美,这样何乐而不为!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和我能够一起进步!
第2个回答  2021-07-02
教育孩子沟通很重要,要了解孩子需求,正确引导孩子作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及时正确倾听孩子合理诉求,鼓励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