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人始终会死的,那为什么还要活着?

如题所述

生死同质唯物意识

“生”与“死”带有鲜明的唯物意识,在万物初始,天地融贯一气的自然规律上,生和死存在于宇宙无形变化之中。

由天到气、由气到形、再由形到生命的过程,人的生死也是气的聚散,更是自然物质变化的结果。

而死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终结,它作为自然中气的一份子,从始至终在物化链里。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是通过爱和理性,从心智上和情感上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简而言之,人的理性力量能够使人通过客观存在的物体进行能动性联系,从事物的表象认清本质。个体对于某一特定观念的着迷,不过是由于共生而萌发出来的谬误。

生是行动,更是个人能力的体现,而爱是生唯一的途径。在柏拉图《会饮篇》中,爱欲——欲求不死。个体奉献自己的生,融入他人,由此才能找到自己,并发现自己。

这是主观意识形态,所以生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必须自己亲自去体验。

因此,生的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

新生婴儿之生,老年垂暮之死,母爱之生,疾病之死。

这份可贵之处在于生的本能并不渴望与爱者融为一体,它既能够忍受与爱者分离,又能够在分离之后继续倾注无我性、利他性的爱。

生死存亡一体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人用自然的眼光审视死亡本性,着重探讨死亡的终极和非终极性;灵魂的毁灭性和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哲学家苏格拉底第一个从人的有死性和不死性出发,将死亡与真、善、美联系起来,从道德伦理上提出英勇的对待死亡。

他将死亡看成是人的永生,甚至将爱欲之果看作是人的延续。

“若不能死,便不能永生”,亚当因原罪而死,而基督众徒复活(以自己的死亡为众人赎罪)。

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更是提倡死亡世界的幸福生活,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此生的价值,你的艺术作品便是永生。

万事万物存在的自然系统中,生才是目的,以毁灭生命作为方法,这本身上便自相矛盾。

人本学中,死是属于人的本性,不论人们现世拥有什么,生命的各种形态都是无止境的痛苦,且这种人生本质的痛苦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的。

它既允诺,又博爱;既亲近,又保持距离;既不驯,又妩媚。它让你时时刻刻受苦,又甘愿你为它受苦,这基于永恒重现的,便是生命之死。

善死,死而不亡

大众眼里是乐生厌死,生死本是一体,哲学中生死的最高目标便是达到死而不亡。

先贤认为,人的形体最终都会消散,但倘若我们忘记肉体生命的存在,感官上停止活动,便能达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心理学家马尔库认为生作为生命本能,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创造出高度文明的信念。

从对人的爱,对生命的爱,再到对肉体的爱,对灵魂的爱,对知识的爱,对一切美的爱,凡是能够引发生的都是全面而持久的升华。

关键在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浸透着铜臭味的阶级性,多数人还未充分获得应有的权利。

大多数人的死,都是失败之死。

他们渴求死,不知道生,他们向往天国生活,而从不爱大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人只有活着,才有思想,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百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死亡只是一抔黄土,没有思想,没有感受。
第2个回答  2020-11-02
因为人活着可以体会一下生命的真正含义,毕竟人只有短短的一百年不到的时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可能。
第3个回答  2021-09-20
啥是生?啥叫死?生与死是啥关系?凡生者必死,生命本身就保含着死亡的种子,死不是一瞬间的事,死是一个过程这过程不多不少正好从生开始,因此生就意味着死。不是人始终会死,而是人一生下来就具备了死亡的种子。生所以叫生只不过是死的减少,反之亦然。生死的关系是辨证的,对立同一的关系。这就是哲学的辨证的生死观。生死的真理。
第4个回答  2020-11-07
这是因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过程,然后从这些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