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呢?

如题所述

挫折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或目的无法实现,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挫折,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而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不同,其感受程度也就不同。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挫折变成了一种经常性的状况,就可能产生焦虑,若不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会使人一蹶不振,影响人的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在此过程中自尊心、自信心会得到相应的增强,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的学生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这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是,如果我们从完美人格塑造的角度,从坚强意志品格锻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憾。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种一下牛痘”、“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中学生受挫心理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它既与学生追求的目的以及需要的特点和性质分不开;又与实现目的、满足需要的可能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加上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的特点,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等原因,就容易使他们在物欲膨胀时,很难超然物外;在攀比竞争中,也难得六根清静,他们也有自己的发展要求,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能力的局限,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又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负荷,让他们觉得生活有压力。如果这时学生不能实现情绪的自我调节,不能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赏识,就会使主观要求与客观可能之间产生不调和,日益升级,从而形成挫折感,加之没有充分的抗挫经验和心理准备,就会觉得生活不精彩,人生无意义。因此,主观要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心理受挫的基本原因。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挫折情绪是很难避免的,但挫折对人的一生也有弊有利,毛泽东同志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了”,挫折还可以培养人才,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另一方面,挫折给人造成的痛苦亦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创伤,关键在于如何把消极因素变成激励自己前进的积极因素,如何对待挫折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必须遵循科学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分步实施。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对待挫折的可忍耐程度,可接受程度就会不同。要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特征,根据不同的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抗挫能力差的学生,一是没有经历过挫折,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抗挫方法。因此,教师要给予耐心教育与心理指导,给钥匙,教方法,让学生掌握对待挫折的积极有效的处理方法,变挫折为激励力量。一、找准原因,对症下药。首先,班主任在接触学生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家庭环境、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这样,当考试、入团、竞赛、评比、升学等事情出现和结束时,就能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出不同学生产生的不同反应和心理状态,就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抗挫教育工作。从调查中发现,重点中学的相当部分高中生,学习压力过大,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原来初中校学习成绩一直领先,在老师的“偏爱”中成长。进入高中后群英汇聚,原来没有尝到失败的滋味的学生感到不安,常有挫折感。另外,目前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吃苦。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由于家庭提供的种种优越条件,致使孩子缺乏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形成养尊处优的不良性格。其次,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这种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另外,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要提高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二、 提高认识,增强抗挫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认识世界,是从认识人开始,而人又是以父母、老师的面貌出现的。”孩子与老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大约是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的两倍。教师要积极从理论上和生活经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理想是非常艰苦的。经受挫折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的历史进程是这样,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如此。要让学生明白,挫折和失败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对待。为此可组织“珍惜时间,把握自我”、“战胜自我,梦想成真”等主题班会,组织讨论会、演讲活动等,同时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报告会,学习名人,伟人对待挫折的态度。如果条件允许,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景,例如适度批评,增加劳累,设置困难等,以锻炼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正如柳斌同志所说:“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普遍加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热心周到的教育。父母和老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事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另外,对学生进行抗挫教育,必须要注重用教师的个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心理适应性及自制能力强等方面。教师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要善于运用他们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 实践锻炼,氛围激励。组织活动,进行实践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班集体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活动还能够形成一系列令学生感奋的刺激,能触及和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从而引起其心理活动的变化,激励他们全面开发智能,全面提高能力,其中当然包括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充分发挥宣传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重视舆论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案头、床边、墙上等比较显眼的地方贴上有针对性的警句、格言,以约束自己控制过激的情绪,并激励自己上进。产生强烈的自尊自强的心理和奋发向上的动机,力争早日迎接“胜利的曙光”。四、 调整目标,赏识进取精神。人的活动都是有目标的,脱离实际,超越实际的目标,只能给人以挫折和失败。当一种动机和行为由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经过再三尝试仍不能达到目标时,就要调整目标或降低要求并改变行为方向,以减缓心理压力,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实施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目标过高,孩子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学生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奋斗目标。“跳一跳,摘果子”这对那些自信心不强的孩子比较适宜。过多过量过难的抗挫折教育不但难以实施,还会产生负作用,甚至使学生在抗挫折过程中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走向反面。有些学生会把学习最好的同学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只要超过他们,就是胜利。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是,目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逐步提高自己的目标层次。学校经常在期中或考试前召开家长会,其中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和家长重新审查、调整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变挫折前的压力为动力,重新评价自己和他人,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积极地战胜挫折获取成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渴望被人赏识的心理尤为强烈,耐挫能力较差的学生,赏识效应更能唤起这种心理,使他们潜在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驱除自卑心理,体验愉悦。教师应首先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教育思想,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之处和潜在能动性,善于夸奖、赏识学生,肯定他们的成绩,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缓解紧张心理,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产生巨大的勤学上进的内驱力。五、 指导合理宣泄,提高心理素质。在产生受挫心理后,不少人往往情绪紧张,非常苦闷,既影响身体健康又影响学习成绩。只有把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人恢复理智状态。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环境,倾听学生诉说,使受挫者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和内向的学生,要千方百计引导他们开口,或启发他们通过书面的形式与教师沟通。校团委会、学生会要发挥这方面的优势,针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众多充满激情或有趣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调节,产生“共生效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深厚的感情、完美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充实的思想—这些都是集体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缺少这些东西,就不可能有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挫折对任何人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能否用理智从别人的角度试一试、想一想,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解脱?一个有理智的人,不但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和面对现实,而且更要了解并接受自己。树立信心,激我能行之情。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相信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果一味苛求自己,会给自己加大精神压力,以至抵销耐挫力,造成自责、自罚的内疾心理,无论你对自己过去的一些事情感到如何惭愧,内疚本身将不会改变任何情况,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逝者如斯”,你的内疚,都无济于事。所以学会忘却,合理的宽容是自我修养艺术,是心理调试的艺术。六、 鼓励积极竞争,强化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竞争是他们人生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学生自我实现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力求树长久竞争力。当今,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不断加强,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必须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敢于参与竞争,又善于竞争的精神。使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耐挫和抗挫能力,有意识地让抗挫能力较差的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之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认真把握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的关键时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其一,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现状及生活背景,构成参与竞争的基础;其二,班级内多举行一些竞争性强的比赛活动;其三,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展示舞台,公开、公平地竞争;其四,让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伙伴,见贤思齐;其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从公益活动中找差距,获取更新、更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增强竞争力。一阶段下来,学生的心态变好了,求知欲强了,竞争性也就强了。如果一直这样努力下去,学生将受益终生。由原来的自卑、胆怯变成大胆、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让他们充分展现一个青春靓丽的自我,做一个适应高速发展需要的、新世纪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培养学生抗挫能力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学校、社会、家庭通力合作,其中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学生面对挫折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教育工作者,要加以科学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抗挫能力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注意渗透教育,把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能否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胜利。”学校工作任重道远,抗挫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应自觉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挫折忍受力,它将使学生在不断的求索中“千磨万击仍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直奔成功的彼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