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月5日学雷锋

如题所述

每年到了3月5日,成为全国学雷锋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被定为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正因为毛主席的这一题词推动了几十年持续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人生理想和崇高憧憬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毛主席的这一题词并非在3月5日,而是在2月22日。毛主席为什么要题这个词?为什么3月5日成了“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这要从《中国青年》编辑出版的一期“学习雷锋专辑”说起。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结束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所在部队的战友们为他平凡而高尚的事迹所感动,最先在军营里掀起了学习他的活动。当时《中国青年》编辑部里大都是青年人,大家同样被雷锋的精神所感染,认为雷锋这样一个突出的人物,即使其他报纸已经宣传过,仍然有必要将他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读者,让他的精神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经过反复讨论,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
编委会从各编辑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一个“学习雷锋专辑”编辑组,具体讨论编辑计划和组织落实。笔者参加了这个编辑组。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的基础上做到后来居上,大家都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忽然想到了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事来,“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是毛主席这一题词,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期的英雄,如果毛主席能题词,将会有多么大的号召力啊!于是说出了请毛主席题词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赞同。并很快拟好了一封不长的信,发信的时间大约是1963年2月16日或17日。两天以后编辑部打电话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信收到没有,是否送给主席看了,准不准备题词?主席办公室的同志回答:“毛主席已经看过你们的信,没有表示态度。”又过了两天,再打电话询问,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说:“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高兴极了。
2月22日下午3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听筒里传出:“我是主席办公室,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放下电话,编辑部立即派人骑摩托车直奔中南海。20分钟后,当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整个编辑部沸腾了。
毛主席应《中国青年》编辑部之请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到新闻界和有关方面,各报纷纷要求刊登毛主席题词手迹。《解放军报》得知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以后,向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发出信件,请求题词,中央常委立刻于3月初题了词,为了使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党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研究,决定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首都各报于3月5日刊载了毛主席题词。
这样,3月5日就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0
雷锋同志因公牺牲后,他的日记陆续被一些新闻媒体报导出来。《中国青年》杂志社觉得类风湿和平时期青年的一个楷模,打算在1963年3月2日出一本合刊介绍雷锋事迹。2月17日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它能为雷锋题词,毛主席看信后为了全面概括雷锋同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著名题词。3月2日,毛主席的题词在《中国青年》上刊出了。4日,新华社发通稿。5日,全国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毛主席向“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后来,中央决定,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11
雷锋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第3个回答  2012-03-11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