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咏絮之才,徒增效颦之人 啥意思

如题所述

咏絮之才是指晋代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年纪很小的时候就会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来形容雪花,后世用“咏絮才”来形容诗思敏捷的才女,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判词中就用“堪怜咏絮才”来写她。
效颦是指东施效颦,春秋时越国的著名美人西施患有心疾,常有捧心颦蹙之态,楚楚可怜,人们更加称赞其美。同村有女子东施相貌奇丑,看西施这个样子被人称赞,她也学着皱眉捧心,结果别人一看就吓跑了。
无咏絮之才,徒增效颦之人 意思就是如果功夫不够,又没有才华和驾驭能力,就不要瞎创作,装腔作势、断章取义地胡乱模仿名家,不但学不到名家的长处,还跟东施效颦一样,适得其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9
没有象谢道韫那样的才华横溢的人,只不过增加了一些死搬硬套生硬模仿的低水平的东施之类的人罢了。这句话充满了遗憾与讽刺。

咏絮之才 起源于才女谢道韫,比喻很有才华的人
丑人为东施。将机械模仿者叫做“东施效颦”或“效颦”。

具体典故出处:
1、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
  谢道韫长于诗文,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言语》引《妇人集》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讼, 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谢道韫的书法也为后世所称道。唐张怀瓘《书断》称其书法“为其舅(指王羲之)所重”。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则称其书法“雍容和雅,芬馥可玩”。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2、唐王翰《观蛮童为伎之作》:“长裙锦带还留客,广额青娥亦效塑。”
即“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
出于《庄子·天运》:“西施(即西子)病心(心口疼)而膑(同“颦”,皱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以之为美),归亦捧心(用手按住心口),而膑其里。”
后人称故事中的丑人为东施。将机械模仿者叫做“东施效颦”或“效颦”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详细解释   亦作“効颦”。即效矉。   颦:皱眉头。 挈:本意是用手提着,在此是带领的意思。
  唐李白 《古风》诗之三五:“丑女来効颦,还家惊四邻。” 清 纳兰性德 《灵岩山赋》:“有目空悬,无心效颦。”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谁料流弊却无穷,一班效颦的便随手拉一部书,你也标点,我也标点。”矉 ”。

把金钥匙比作权力、财富、优越的生活和令人仰视的社会地位,那,幸运出身达官显贵府第,就如口含金钥出生,荣华富贵与生俱来。而降临贫民百姓寒门,欲持一枚金钥,甚至只是银铜铁钥,维持粗餐三啖、陋室一眠、薄衣遮羞、蜗居避寒,尚须勤于耕读、艰辛劳作、颠沛奔波、用心曲折。古往今来,或为生计所迫,聚沙成塔、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终成大器者,不胜枚举;或不畏卑贱,心怀天下、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者,不计其数;或蚌病成珠、重压出啸吟,妙笔生花、青史留名者,车载斗量。有一种愤世嫉俗的说法,叫“自古雄才多么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又有说法“贫贱起盗心······”,贫困阶层鸡鸣狗盗者多如牛毛,繁华温柔间才子栋梁浩如烟海,这又是强烈的两极分化。眼前是模范,好用为准,时势造英雄,胜者为王。
   思绪发散,凌乱狼藉,却又油然地怀想起“咏絮之才”的源出-----东晋才女谢道韫:生于豪门,显于温婉,精于思辨,成于诗文。
   晋代王、谢两家声势显赫。权倾朝野。谢家的灵魂主导就是公元383年,中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的胜方总指挥、措国家如磐石的谢安。谢安欣赏侄女谢道韫的聪明才智。谢安问:“毛诗何句最佳?” 道韫答:“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谢安再问:“白雪纷扬像何物?”道韫再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心花怒放击掌赞赏,又一声慨叹:恨道韫不为男儿身。
   道韫入王家,佐夫婿、尽妇道,秉持温良恭俭让,礼仪尽善,辗转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有方。王羲之全家公认为好媳妇。初嫁的道韫也有一段归宁抱怨的轶事。《 世说新语》还有段记载:“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蕴的意思是:“我们谢家,从老到少,个个都是杰出人才,俊雅不凡。可是我没想到,天底下竟然还有像王凝之这样平庸的人啊。”王凝之不是魏晋风流的翘楚,也不是纵横捭阖的强权,跟自家弟兄比,也只是个平庸者,一生迂腐。在才子如云名士如雨间湮没无稽,在群星灿烂光环映射间暗淡无光,令一代才女大失所望,从微笑到沉思,幽叹连绵,好在谢安的点化,令道韫迅速回归现实,正视现实,很快地进入她的人生角色,回归自己的人生坐标,淡然处之并怡然乐之,从容淡定、随遇而安。
   魏晋崇尚清谈,茶酒歌舞,海阔天空,灵秀才女大家闺秀也可参加讨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导思想延续至晋,男女授受不亲的交往礼节渐受重视,闺秀参与,设幕自蔽,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
   王凝之的弟弟献之与友辩论处下风,道韫得知,叫婢女转禀献之,愿为献之解围,王献之表示愿意。道韫坐在青绫幕樟后,围绕献之落败的主题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恣意挥洒、势如破竹、气贯长虹,客人理屈词穷心口折服。
   不可否认,道韫一生受叔父谢安影响极大,谢安也应该是道韫的第一偶像。受谢安的薰陶,“孙恩之难”时,表现出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大气,颇得世人盛赞。
   王凝之受谢安的福荫恩泽,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
   海盗匪首孙恩率众攻会稽,迂腐而笃信道教的王凝之不加设防,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孙恩率军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被贼兵杀害,道韫镇定自若,命婢仆执刀仗剑突击,她一扫温婉、手持利刃,乘肩舆而出,挥刀相向,血沾罗衣。因寡不敌众,成为贼兵的俘虏,道韫抱着小外孙被带到孙恩近前,穷凶极恶的孙恩看到这个三岁的小孩,以为是王氏子孙,命令将他杀死。道韫厉声高呼:“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闻道韫才名,又见她义正辞严,不为眼前的态势惊畏,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送她安返故居。
   此后,道韫一直寡居会稽、落寞孤枕。
   孙恩之辈尚能以礼待之,足见道韫之才名、应变之凛然。
   会稽诗文繁茂、文风汹涌,闻名而来向道韫请教的学子雅士络绎不绝。此时的一代才女,逾知命之年,依然不失雍容优雅,设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温婉和蔼,口吐莲花、广播慧根,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无不以师道敬尊道韫。
   平定孙恩之乱后,新太守刘柳素曾访谢道韫。回去后,刘柳素多次对人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世说新语·贤媛》)
   遥想并吞魏蜀吴的虎狼司马氏,当年何等叱咤?兴衰匆遽、转瞬即空。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微,东晋外患频仍风中残烛。两晋人物灯红酒绿、醉生梦死。道韫的清新雅致的文风和不让须眉的大气,在狼烟四起颓废混沌间,该是怎样的卓尔不群?
   谢道韫无愧“人中之凤”的美誉。
   都说“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其间,又流淌着几多哀怨悲愤仓皇落寞?
   生于布衣家、长于乡野间,无过人处,唯以煎熬度日,几乎不存主动地过活,守候机遇强加给能力的惊喜。
   午后的余辉透过薄暮笼罩独行的我,今天的天气很好,微风和煦、、温馨宜人、杨花迷漫、柳絮飞扬,心里想着这些事,一直没说话。
第2个回答  2012-03-09
没有谢道韫的才华,只是增加笑料的人
第3个回答  2012-03-09
不是有才能文艺青年 只是2B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