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家世是怎样的

ABCDEFG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
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4
李白诗文中所述其家世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白诗文所述之历史真实。李白诗文中有三篇非常明显地涉及他的家世:

《上安州裴长史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

《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本家(一作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在李白的二文一诗中,“本家金陵”与“本家陇西”似乎是矛盾的,其实,此处“金陵”所指应是西凉“建康郡”,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考之史料,《晋书·武昭王李玄盛传》有如是记载:“武昭王讳日高,字玄盛。隆安四年(400年),为群雄所奉,遂起霸图,号凉公,于敦煌、酒泉坐定千里。其子李歆继立,攻沮渠蒙逊,败死。弟恂继立,沮渠破敦煌,恂死,国亡。”这就是发生在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的“沮渠蒙逊之难”事件。国亡之后,“士业子重耳,脱身奔江左,仕于宋。后归魏,为恒(弘)农太守。”李重耳“仕于宋”,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等史料,知李重耳所任之职皆为郡州守之类的地方官,未曾在刘宋的京师建康(金陵)任职。《世系表》序文记载道:“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弘)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李重耳“仕于宋”,但未曾在建康(金陵)任职,所以李白“出生地在今江苏南京之说”自然不能成立。詹钅英等在注解《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金陵”时,引王琦注和郭沫若的说法,十分明确地注释此处“金陵”指西凉“建康郡”,这便同《与韩荆州书》和《赠张相镐》中的“陇西”相吻合,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

“白本家金陵”即等于说“白陇西布衣”或“本家陇西人”。

《赠张相镐》中的“先为汉边将”诸句,更进一步证明了李白与李日高、李重耳的世系谱牒关系确切无疑。核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和《晋书·武昭王李玄盛传》,知李日高为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白诗句“先为汉边将”即认为李广是其远祖。那么,李白与李重耳之关系,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一下。

李日高之子李歆及其弟李恂“遭沮渠蒙逊之难”以后,李日高的后人,有两人南下投奔刘宋,其一为李重耳,其二为李抗,但再由南而北“奔流咸秦”者,只有李重耳一房。这在《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里都有记载。前者记载曰:“(李)日高生歆,歆生重耳,仕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后者记载大体相同,这里的金门应当是指金马门,则文中“奔流咸秦”所指,为李熙在其父李重耳任太守的弘农至今陕西西安为“金门镇将”之事。可见,李白的诗文能与史料互相印证,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李重耳是李日高次子李歆之子,李白即为李重耳之后。

难怪,李白在天宝七年(749年)《寄上吴王三首》其一中再次写道:“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枝”与“叶”在同根所生的义项上比喻引申指宗室,《左传·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李白诗句“小子忝枝叶”中“枝叶”谓与吴王同宗。詹钅英在该诗〔题解〕下注明:“白西游霍山,至庐江郡谒太守吴王祗,后又返金陵。”“吴王,太宗子恪之孙,张掖郡王琨之子,袭封嗣吴王。”〔1〕李白谒见庐江太守吴王祗时,敢在李唐宗族的当朝者面前说自己与李唐同宗,这便充分肯定他诗文中所提及的家世,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向后人表明:他就是西凉武昭王李日高第二子李歆之子李重耳的后裔,其远祖便是李广。

二、其他材料所涉李白之家世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王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魏颢《李翰林集序》:“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以上三篇文章,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皆言李白系出“陇西成纪”之李氏,与李白诗文所言一致;其二都说到李白一家“逃归于蜀”的事实。李白的父亲为何要“逃归于蜀”并“家于绵”呢?对此,王辉斌《李白家世之迷破译》一文,特地证明:“其实,这与李重耳的子孙在今四川绵阳一带生活达数十年之久不无关系。”据《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及其序文的记载,知“奔流咸秦”的李重耳之子李熙,生子李天赐,天赐生李虎,李虎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对李虎的生平事迹,两《唐书》附于《高祖本纪》中,但均极其简约。王辉斌考察《资治通鉴·唐纪》,特别考证了嘉庆本《四川通志》著录宋人常百祥写于乾道七年(1171年)的《李龙迁祠记》后说:“李虎又名李龙迁,死后葬龙州江油县西一里的牛心山。”嘉庆本《四川通志》著录宋人常百祥《李龙迁祠记》云:“永济侯讳龙迁,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自神君之上,则有玄元皇帝(指李日高),以大道万世师。自神君以下,则有大唐太宗,以神武而定天下。因知李氏世生哲人矣。当梁之末,神君龙阳大姓,举郡以臣梁。……及武陵王萧纪镇蜀,谓龙阳乃邓艾侵西取蜀途径,遂委神君筑城于此,以捍蔽川蜀,有大功于民。既殁,葬山下,邦人祠之,号李古人庙。”李虎为何要改名叫李龙迁呢?王辉斌进一步考证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于‘龙州江油县’内云:‘晋于此置平武县,属阴平郡。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考,杨为杨杰,李即李龙迁,亦即李虎。由是而观,可知李虎在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后,即入蜀占据龙州……后卒葬是地。作为西魏的太尉,李虎‘佐周伐魏’,实际上是对西魏政权的一种背叛,其之入蜀与改名李龙迁,当均因此而致。”〔2〕

顺着这一线索,我们考察史料,印证李、魏二《序》及范《碑》得知,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李虎的五世孙越王李贞与其子及诸李宗室十二人起兵倒武,未果,“迫胁皆自杀”,其子孙更其姓曰虺。其“党羽”六七百家“皆流放丰州”(今内蒙古五元县西南),“籍没者五千口”〔3〕。李白祖父为李贞幼子(因“没籍”,其姓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推测为陇西丹阳李伦之后,见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5页。,即在被流放与没籍之中。此事便是李阳冰《草堂集序》中所叙述“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的史实。因为从大唐开国武德元年(618年)至李阳冰写序的宝应元年,“倒武”事件刚好发生在“中叶”。至于范《碑》中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乃是曲笔,“隋末”即指唐初。“一房”的遭遇则委婉地叙述李白的祖父由丰州外逃至西域碎叶。此“碎叶”似宜指焉耆碎叶(今新疆博斯腾湖畔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出,武后退位,改周为唐,并大赦天下。李白的父亲李客闻之,欣喜若狂,立即带领全家返回中原,而随即得知“反逆”者不在赦免之例时,就只好“逃归于蜀”,投奔李虎的后人并“家于绵”了。《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7月23日下诏清理皇族户口,未及者可申请办理,此时,李白全家“逃归于蜀”已四十年,而且就在这一年的秋季,李白应玄宗诏书而得翰林供奉,诗人当然有优先条件办理他的皇族户籍,可是明文规定必须“谱牒犹着”,而“倒武”事件过后,李白祖父全家的皇族户籍,已被有司“没籍”,这样,李白虽为右姓,但却始终申请不到他的皇族户口!连他祖父的名字历史亦无记载。我们知道李白父亲的名字,是因为范《碑》云李白父亲在“神龙初,潜还广汉(今四川绵阳地区),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至于,李《序》、范《碑》中的“凉武昭王九世孙”之记载,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考察,指李白本人显然与史事不符,其所指应为李白的祖父吧。

另外,李阳冰《草堂集序》中“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长期困扰着学者们对李白家世的考察。宋蜀本作“七世”,咸淳本亦作“七世”,而萧本、郭本、王本作“五”。此应以宋蜀本为准作“七世”。且“穷蝉”一词出自《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至帝舜皆微,为庶人。”《史记·五帝本纪》上“自穷蝉至舜”,乃为元古帝王世系,可知李阳冰本《史记》而历数唐代帝王世系。“自穷蝉至舜”既为帝王世系,当然就不指李白从出和他所出之支脉,更不应指李白的祖父辈们,而应指唐代皇帝沿袭之七朝。我们将这个时间联系“倒武”事件至李白生卒年代来看,刚好历经武后、中宗、少帝、睿宗、玄宗、肃宗、代宗七朝皇帝。故而,此处标点亦可标作:“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累世不大曜”则指李白父亲、李白本人、李白儿子伯禽三代终身未仕的庶人身份,当然可叹。这样一来,李《序》这几句与前文的衔接便自然顺畅起来: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日高的后代,“蝉联王圭组,世为显著”。但“倒武”(中叶)之后,历经七个皇帝,李白一家三辈以上皆飘泊流浪,沦为庶人。

据李、魏二《序》及范《碑》,我们考察史料,知道李白虽为右姓但却始终未申请到他的皇族户籍的原因了。

最后,我们将上述两方面进行的考察归纳起来,理出李白与祖辈的顺序大致如下:

李日高(凉武昭王)——李歆(凉后主)——李重耳——李熙(金门镇将)——李天赐——李虎(又名李龙迁)——李日高——李渊——李贞——李贞幼子——李客——李白

通过李白的家世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而以蜀中绵州彰明县青莲乡(今绵阳江油县青莲乡)为第二故里。系西汉李广第二十七代孙,为凉武昭王李日高第十一代孙。

黄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第2个回答  2021-03-22
唐朝长安元年,李白出生于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很早就相信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第3个回答  2022-02-08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
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第4个回答  2007-11-14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了。真可谓”呕心沥血”。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今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这两种说法,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但是,两种说法都有资料和历史考证,让人相信哪种,真是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