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二、人物简介:
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一,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
寓意: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实际上在失街亭上,王平也有责任,如果不是王平带走了一部分兵,马谡会这么容易被敌军包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12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二、人物简介:
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一,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
寓意: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纪律可以促使一个人走上成功之路。”怡安管理顾问公司的陈怡安博士曾说过:“领导者的气势有多大,就看他纪律有多深。”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懂得自律的人,而且也一定是可以坚持及带动团队遵守纪律的人。 火炉面前人人平等,谁摸谁挨烫。
实际上在失街亭上,王平也有责任,如果不是王平带走了一部分兵,马谡会这么容易被敌军包围?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4
《三国演义》第91回
马谡失街亭,街亭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关口。
马谡,生于公元一九○年,死于公元二二九年,马良之弟,蜀国将领。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省宜城)人。
马谡------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
马谡的狂妄、无知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坏了蜀汉伐魏之大业,故其一死不足以谢国人!这似乎是近两千年来的定论!本人颇不以为然,个人觉得马谡很可能只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而已!分析如下:
蜀弱魏强之势诸葛先生心知肚明,故伐魏带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得已心态,当司马懿[或按《三国志》为张颌,下同]主掌魏军以后,蜀军靠诸葛先生个人的聪明才智获胜之机显然就丧失了!与优势魏军硬碰硬吗?丢失荆州和夷陵之败后的蜀汉政权再也输不起了!任何大的损失都可能把它推到灭亡的边缘!对此,诸葛先生应该明白------全身而退才是上策!但对如此声势浩大的北伐,没有充足的撤军理由是不能向蜀汉君臣和百姓交代的!于是诸葛先生想到了街亭!而此时的司马懿也想到了街亭,渴望截断蜀军退路一举全歼蜀军主力,建不世之功!于是街亭之战展开了!
怎么看街亭之战和马谡的责任?我们可以对比古代希波战争中的温泉关之战,李奥尼达凭天险,虽然竭尽全力,但最终不免关陷身死!原因何在?-- ----没有援军!可见,以绝对劣势兵力据险而守的一方,若得不到及时增援,很难守备成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因此,我觉得街亭之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诸葛亮,而不在马谡!即使马谡部署得当亦不过多拖几日而已,他单凭自己力量是绝对守不住街亭!诸葛亮交给了他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再看诸葛先生的运做!他已经估计到司马懿要打街亭,街亭的重要性他更清楚,此时应如何应对?我觉得要么他率主力袭击司马懿背后,与马谡前后夹击,歼灭魏军于街亭;要么直接进攻魏军老营!道理一样,趁魏军分兵之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是以弱克强的唯一良策!但直到街亭失守,诸葛先生竟没有任何动作,为什么?他在这段时间里在做什么呢?我们先记下这个疑问!看街亭之战后的情况!
当司马懿占领街亭以后,我想他一定忘乎所以,以为蜀军覆亡不远矣!但诸葛亮竟然在这样的被动情况下,迅速全身而退!对此,司马懿只能自叹弗如吧!本人曾十几次穿越秦岭,望着那连绵的崇山峻岭,也不得不钦佩诸葛先生的才智!但先生毕竟不是神人,他能做到这点,我觉得他事先不仅有过周密的安排,而且在街亭之战正酣时,甚至战前他就在做从另外通道撤退的准备了,否则,难保不乍闻街亭失守,军心大乱而全线崩溃!如果是这样------有另外的通道可以保全蜀军安然撤退,街亭重要性并不象渲染的那样!那他派马谡去守街亭,并要他立军令状的用心就非常可疑了?他难道不是想借马谡的头来搪塞蜀汉君臣之口?结果就是这样,直到现在我们往往把一出歧山失败的责任归到马谡头上而不是诸葛先生!——佩服先生高明的权术,可怜马谡!
接下来的问题是诸葛先生有杀马谡的动机吗?我觉得有!马谡和杨修性格类似------有才但不免轻狂!这样的性格不会为权臣欣赏的!刘备不欣赏他,有些人觉得在白帝城托故时候有明显表露,个人觉得这不可信!刘备在这样的庄重场合不会单独向诸葛先生嘱托这样一个小人物!嘱托意味着不信任,以诸葛先生才干会看不出马谡几斤几量?还要先主提醒?先主不会这样不明事理呀!多半是诸葛先生在杀马谡时的托词!先主已死!在场的只有诸葛先生,说什么谁敢怀疑?但诸葛先生不欣赏马谡是真的!征南中的时候,马谡献策,诸葛先生什么反映?我觉得这里反映了先生虚伪的一面!他绝对反感马谡的表现!权臣往往想给部下一个神秘莫测的感觉,而揭破权臣的谋划,不管是好心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干,都会招致他的反感,虽然表面可能赞美你几句!看杨修在几个场合,曹操什么表现就明白了!诸葛亮也一样啊!从不被重用的“参军”突然委以关系全军的重任,不奇怪吗?若曹操派杨修担当类似的任务,我们难道不会想到曹想借机杀他吗?
马谡之死为蜀汉撤军提供了一个充足的理由!保全了蜀军的颜面,对蜀汉政权综合影响是好的!对诸葛先生个人而言,仅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马谡,就维护了自己的威望!而且还让马谡直到死都感激他!高明哉!凭心而论,先生是我最叹服的三国人物之一!我在成都的那几年中经常到武侯祠瞻拜千古才俊!最令我感叹的是武侯祠的最后院落竟然是昭烈帝陵!先帝才干高于先生是不争的事实,但千古以后人们不忘的竟然是先生而不是先主!叹服!先生!---我觉得原因是先生能把自己的权术和蜀汉的最高利益统一起来!千古权臣惟有先生能做得如此完美!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1-12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于汉中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本与诸葛亮同一故里。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兄马良在刘备称帝后为侍中,随刘备伐吴,败绩于夷陵身死。马谡以荆州从事先随刘备入蜀,曾为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好论军事,诸葛亮深为器重。刘备生前曾对诸葛亮评价马谡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不以为如此,以马谡为参军。诸葛亮征南时,马谡曾献策不宜强服,以攻心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纳其策,赦还孟获以服南方。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时,南方不反。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亲率主力经今白水江猛攻祁山(今甘肃省祁县东),势如破竹,陇右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归降蜀汉,诸葛亮收降了魏将天水郡羌人姜维,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自率军西镇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西向拒诸葛亮所率之军,诸葛亮选拔马谡,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部战于街亭。

街亭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与庄浪县交界一带。街亭山在今庄浪县境内。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部署节度,亦不采纳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舍水源上山扎营。张郃兵至,将孤山围困,断水攻山,大破蜀军,蜀军离散,马谡弃山而逃,街亭丢失。惟王平所率千人,鸣鼓自恃,张郃疑其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收整余部,率将士返汉中。诸葛亮以街亭已失,不能再据以出击魏军,遂拔西县百姓千余家,还于汉中。

北伐曹魏是蜀汉政权藉以守存的重大战略,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第一次北伐,本来先攻取陇右三郡取得了重要战绩,但接着在街亭与魏军交兵这一战役中,却因用人不当,马谡举措失误,战术上完全陷于被动,被魏军大败,丧师失地,诸葛亮不得不撤军退回汉中,蜀汉的第一次北伐遭到了重大的挫折。而招致这次重大失败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十分赏识的马谡,先主刘备虽曾告诫过对马谡“不可大用”,但被诸葛亮选任,在街亭之役中擅自武断违背主帅调度,招致损兵折将、丢失要地,误了蜀汉的兴复大计。为重振蜀汉北伐取胜兴复汉室的士气,为严肃军法重振军威,诸葛亮认为对马谡不得不斩。出师未捷智将受斩之举,是老臣诸葛亮极为痛心之事。

据《三国志》载,公元228年春夏之交,在汉中先已下狱受军法论处的马谡,被提交当众斩首。马谡临刑前致书诸葛亮沉痛地说:“垂相待我如子,我尊崇垂相如父,我虽死无恨于黄泉之下也。”斩首之时,诸葛亮挥泪,在汉中的十万蜀军将士亦无不垂涕。同时受斩的还有一同丢失街亭的张休、李盛。而王平劝谏马谡,临危不惊收军撤还,因而进位讨寇将军,后曾领汉中太守,封安汉侯。诸葛亮自咎“授任无方,明不知人,恤事多暗”,并且说,“《春秋》书中有责备主帅过错的记载,我犯的过错也一样,请自贬三等,以督察我的过错”,辞去了丞相位,以右将军职行丞相事。

这一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伤心事,在多少历史故事中,最为动人,也给人很多启示。特别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罗贯中,将其绘声绘色地写进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使故事更家喻户晓,朝野传诵,传统戏曲《失空斩》也成为最为引人入胜的一目。经考证,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历史轶事,不是在街亭,也不是在五丈原,而是同此事后8年发生的马岱斩魏延的地方同样都是发生在汉中。对此,《三国志》、《襄阳记》等史志早已有明确记载,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也不易其地。这是汉中三国事迹和遗迹不可或缺的一处。
第4个回答  2007-11-12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推走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