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公何母桥的来历

如题所述

何公何母简介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高,要是人往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索桥并没有桥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它们。架子比栏杆高,还有一个顶盖,在竖立架子的地方,桥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来,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个顶盖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地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像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得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了一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闪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金多用手建造了这个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两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埤。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好的东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02
  在清朝初年有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是当地出了名的为民着想的人,有一次他和他的妻子何夫人去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了官船在摆渡人们,他们夫妇也想去对岸,过去一打听,妈呀!一人乘船10两银子,夫妻过河20两银子,这些狗官的行为使夫妇二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回到家里,何先生彻夜难眠,在想如何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
  一天、两天、三天,何先生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何先生一筹莫展,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何夫人在刺绣,看见了那块布,它架在 框子的上面,而不会掉下来,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在空中架一座索桥呢,说干就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一座索桥,那些狗官记住了何先生的过,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很容易掉下去,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淹死了,狗官们抓住时机迅速将何先生逮捕并处死,何夫人的知道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地死了,她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她决心为夫君洗冤。
  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技的,的只见那人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她忽然想到在桥上装扶手,人们走在桥上就安全多了,经过两天便给桥装上了扶手,从此,人们将称这座桥为“何公何母”桥。行人免去了渡河之危,可安步狂澜,于是改名“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留传至今。
  自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何夫人了,一个渔夫说他在河里看见了何公何母的身影,仿佛河神一样。据说何母完成夫君的心愿去陪夫君了,他们夫妇在河中安享天伦之乐,与日月同在,天地共存!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第2个回答  2012-03-01
清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五月,何先德先生带领四个乡镇的人民开始动工建桥。在桥尚未完工之时,有两个不听劝阻的樵夫,强行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的“把头”买通官府,诬何先德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何妻杨氏,强压悲愤,继承夫志,完成了索桥的修建。
索桥上横铺木板,两旁设有竹翼缆为栏,用于行人挟手之用,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从此,行人免去了渡河之危,可安步狂澜,于是改名“安澜桥”,取其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留传至今。
后人为纪念何先德夫妇之功德,于桥侧立何公何母祠,并将此桥誉为“夫妻桥”。每年以所有义田的收入,进行对于索桥的培补,安澜桥享安无恙长达15年。何先德夫妇兴建的竹索吊桥,桥长94丈(约313米),共8孔,桥宽8尺(近3米),高7丈(约23米余)。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