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到底是指皇帝的一个继承人,还是皇帝的儿子都是太子,或者在不同时期太子的意思不同?能举例吗?

许多专家都说太子只是指皇储,也就是皇帝的其中一个儿子,可是民间就有“三太子”之说。专家说这是胡说。可是,在百度的“太子”词条中说明,在金元时期,皇帝的儿子也可以称太子。明清时才指皇帝的指定继承人。这和专家的说法就有不同。谁可以从文献中举例什么时期的太子具体指什么意思?

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能称皇太子,仅帝制时代的太子,才可称皇太子。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法定继承人,称太子或世子。

两汉,皇帝与诸侯王的继承人皆称“太子”,惟皇储称“皇太子”。

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太子”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独有的称呼。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监国的权利,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官。

需要指出的是,“太子”并非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皇帝赋予的身份。只有获得“册封”(见下),才会取得太子的身份。

因被册封者与皇帝关系的不同,与太子类似的的称谓有“太孙“、”太叔“、”太弟”等。太子多为皇帝的儿子,少数为皇帝的侄子或养子。

元代不谙中原礼法,闹了弟弟是哥哥“太子”的笑话。

在金元时代,并非继承人的皇子有时也会被称为“太子”,如“四太子兀术(仅为皇子)”,这是民间俗称,并非制度如此。


扩展资料:

太子的册立:

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

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如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除了“立嫡立长”的原则外,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为太子,这种方式历史上虽有,却为数不多,也极易引发宫廷权利争斗。

历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

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汉景帝废太子刘荣、汉武帝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等,而力量强大的皇太子由于不满皇帝约束、也会有叛逆、乃至弑君。

如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杀。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顺利册立、顺利继承皇位的并不多见。 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越来越被削弱。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其他儿子们,所以后期的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清史稿列传七》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向康熙帝上奏祭祀奉先殿时的仪注,要将皇太子胤礽的拜褥置于槛内。

皇帝下令尚书沙穆哈将太子的拜褥设于槛外。沙穆哈请求康熙帝下旨在档案中记录此事,康熙帝却下令夺了沙穆哈的官职。

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

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与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载漪的15岁儿子溥儁为皇帝。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诏入宫,封为大阿哥,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慈禧太后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太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在元朝时期,太子这个称谓发生了改变。
太:是指皇帝。
子:是指皇帝的儿子。
所以,元朝时期的太子,只是指皇帝的儿子。

【在每个朝代,对皇帝儿子的称谓,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1、元朝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称谓储君。【史书上,都是说XXX储君继承XXX的皇帝位,你看哪本元朝之前的史书上写的是XXX太子继承XXX皇帝位?】
2、明朝时期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称之为皇储。【皇储跟储君不一样吗? 却是不一样,因为皇储,在以前是指有资格继承皇帝位的儿子,储君是皇帝驾崩后成为一国之君的人。】
3、清朝时期,才规定皇帝的接班人称之为太子。【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所以大部分都是一些外族人的称谓,比如阿哥、贝勒。这时候,阿哥指的是贵妃的儿子,贝勒指的是普通妃子的儿子,或者不是正统皇室血统的子嗣。清朝讲究子凭母贵,所以,孩子的称谓要看母亲的地位。很多人都误以为贝勒就是王爷的儿子,其实王爷的儿子,叫贝勒的不多,王爷的儿子当贝勒,必须这个王爷跟皇帝是一个母亲的兄弟才可以被封为贝勒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在元朝时期,太子这个称谓发生了改变。
太:是指皇帝。
子:是指皇帝的儿子。
所以,元朝时期的太子,只是指皇帝的儿子。

【在每个朝代,对皇帝儿子的称谓,都是非常不一样的。】
1、元朝之前的朝代,大部分称谓储君。【史书上,都是说XXX储君继承XXX的皇帝位,你看哪本元朝之前的史书上写的是XXX太子继承XXX皇帝位?】
2、明朝时期的称谓发生了变化,称之为皇储。【皇储跟储君不一样吗? 却是不一样,因为皇储,在以前是指有资格继承皇帝位的儿子,储君是皇帝驾崩后成为一国之君的人。】
3、清朝时期,才规定皇帝的接班人称之为太子。【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所以大部分都是一些外族人的称谓,比如阿哥、贝勒。这时候,阿哥指的是贵妃的儿子,贝勒指的是普通妃子的儿子,或者不是正统皇室血统的子嗣。清朝讲究子凭母贵,所以,孩子的称谓要看母亲的地位。很多人都误以为贝勒就是王爷的儿子,其实王爷的儿子,叫贝勒的不多,王爷的儿子当贝勒,必须这个王爷跟皇帝是一个母亲的兄弟才可以被封为贝勒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6
太子是皇储没错,这是非常肯定的,三太子哪吒就是这个意思,他父亲李靖後来成为托塔李天王,哪吒是秦朝以前的人,秦以前,王是最高统治者,也就是秦以後皇帝的意思,由於哪吒的两个哥哥皆出家,不得继承父亲的位置,所以称哪吒为三太子。而太子是古而有之,这是不容质疑的,如荆轲就是太子丹派去杀秦王的,
第4个回答  2012-02-26
太子:指皇上从众贝勒、贝子中推选出的最佳皇位继承人。
三太子,其实是胡说的,历史上可没有3个太子同立的事迹,关于“哪吒三太子”的民间传说,就仅仅是传说,没有历史性,真实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