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经典例子

形而上学的经典例子

1、以前一个寺庙门口的一只石狮子被洪水冲进了河里,过了很久很久,人们想把他打捞上来,于是有的人在掉石狮子的地方搜寻,有的人在河流的下游搜寻,结果都没有任何发现.这时候,寺庙的长老说:石狮子应该在河流的上游.人们开始不相信,结果搜寻以后果然在河流的上游发现了那只石狮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按照直觉、常规经验来办事情,不能用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问题。

2、《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人。

3、印度神话认为世界是由一只大象托扶的,而大象底下是一只乌龟,而乌龟底下是什么?印度人从来不会考虑乌龟底下是什么,而古希腊人却执着于此,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形而上学的起源。

4、自然诗人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尺度生成,一定尺度燃烧,永不熄灭。形而上学研究的就是这团活火,这团火是什么,它如何使万物生成,燃烧。形而上学体现的是一种刨根问底的思维,其思维方式是“一定要有什么,凭借于此,万物才能存在。”

拓展资料:

形而上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存在的研究。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它是脱离实践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主要问题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参考资料:形而上学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7
形而上学简单的说,就是不经过严格思考,主观片面的看问题,凭自己想象,凭主观意识。比如说,猪是4条腿的,他就认为4条腿的都是猪,这就是形而上学观点。是一种错误的物质观。再比方说“白马非马”“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的逻辑,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16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3个回答  2021-01-02
第4个回答  2020-02-24
形而上学是一切错误理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非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
1、地球膨胀说的错误:
地球膨胀说以地球不断膨胀来解释大陆崩裂机制的一种大地构造假说。20 世纪20~30年代,由 B.林德曼和 O.C.希尔根贝格分别提出。该学说认为原始地球有一个封闭的硅铝圈,因地球内部膨胀而导致硅铝圈的破裂、离散,形成分离的大陆;而从地幔膨胀出来的物质充填在离散的大陆之间,使洋盆不断扩大。
地球膨胀说看到因地球内部膨胀而导致硅铝圈的破裂、离散,形成分离的大陆便认为大陆是膨胀形成的。地球膨裂说认为,地球膨胀说只看到海面上大陆海岸分离的表面片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海面下大陆海岸相连(当然大陆不可能厚到地心,只不过下面是岩浆而已)的实质现象,因此说地球膨胀的实质是膨裂。膨胀是指地球的大陆上部分离,下部也分离;而膨裂是指地球的大陆上部分离,下部还连在一起。这就象馒头蒸裂了,不能说馒头蒸胀了一样。因为地球越膨胀大陆越伸展,所以地球膨胀说无法解释褶皱山脉形成的原因,被大陆飘移说取代了。而地球膨裂说认为山脉是地球膨裂形成的,就象蒸裂的馒头一样,馒头裂口的边缘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上弯曲翘起形成了山脉。因此“膨裂”和“膨胀”一字之差使地球科学走了80多年弯路。
2、大陆飘移说的错误: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当大陆漂移说看到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便认为大陆是漂移的。地球膨裂说认为,大陆漂移说只看到海面上大陆海岸彼此之间大规模水平运动的表面片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海面下大陆海岸彼此之间相连的实质,因此说大陆漂移的实质是膨裂。因此,大陆漂移说无法解释大陆板块内的山脉和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大陆边缘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可以解释得通,但大陆内部的山脉用板块碰撞形成的理论就无法解释。为了解释大陆内部的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板块学说的专家们又把大陆划分成近百个小板块。仅中国就划分成华南板块、华北板块,羌塘板块、西藏板块等板块,而且还划分出许多微陆快和地体。尽管板块划分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小,可是随着发现的蛇绿岩带越来越多,山脉的形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解释。板块学说作为板块碰撞的重要标志蛇绿岩带不是出露在造山带的隆起带,而是沿河谷分布,这是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连有些板块学说的专家都感到勉为其难了。
3、地心说的错误: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到了中世纪后期,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偏差就逐渐显露出来了。地球膨裂说认为,地心说看到太阳从地球东方升起,在地球西方落下就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结果。因为地球自转太阳也是从地球东方升起,在地球西方落下。但是,信奉地心说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由于地心说本身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错误造成的,却用增加本轮的办法来补救地心说,后来小本轮增加到80多个,但仍不能满意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到了16世纪,哥白尼在持日心地动观的古希腊先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从此,地心说便逐渐被淘汰了。
4、光速不变原理的错误
爱因斯坦1905年9月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那篇著名的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到光速问题的话:“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V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爱因斯坦提出光速不变原理,主要是犯了把光速都看成是绝对的结果。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光速不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例如从地球上的西面向东射出一束光线,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这个光速是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可这束光相对于太阳的速度应为30万千米/秒+ 29.79千米/秒(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大于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因此说光速是相对的、可变的,真空中的光速对不同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不同的,光速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这就象地球上一架从西向东飞的飞机速度为30万千米/秒(比喻),这个速度是飞机相对于地球的速度。可这架飞机相对于太阳的速度应为30万千米/秒+ 29.79千米/秒(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速度)。
5、万有引力的错误: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的证据:
亨利•卡文迪许的扭秤实验为什么用的是两个350磅(1磅等于0.4536千克)的铅球呢?亨利•卡文迪许认为,铅球没有磁力,所以测的是万有引力而不是磁力。
地球膨裂说认为,用铅球测得的力真的是万有引力吗?答案是否定的。现代科学证明: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1}。科学家们现已测出,星际空间磁感应强度为10^-10(T)、原子核表面约10^12(T)、中子星表面 约10^8(T)、人体表面 3*10^(-10) (T){1} 。连磁感应强度人体表面都 3*10^(-10) (T)。这说明铅球也必然具有磁力。因此,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用铅球作的扭秤实验测得的不是万有引力其实是磁力。
牛顿和亨利•卡文迪许发生把磁力说成是万有引力这样的错误,主要是犯了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绝对的结果。他们认为磁性有就是有,没有就是一点没有,铁有磁性,铅球就没有一点磁性。其实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只不过大小而已。我们也不要对牛顿和亨利•卡文迪许求全责备。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科学仪器还不能观测出铅球的磁感应强度6.67×10^-11(T),所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科学就是不断发现,不断纠错,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磁性,磁性概述,因为任何物质都具有磁性,所以任何物质在不均匀磁场中都会受到磁力的作用。
{2}、百度搜索:磁感应强度,4量纲,(单位:T),原子核表面 约10^12;中子星表面 约10^8;星际空间 10^(-10);人体表面 3*10^(-10)。
作者:赖柏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