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中学第一步》读后感

《迈好中学第一步》读后感

在中国,学校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途,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关注的头等大事。小学推行素质教育,中学则是应试教育,当您的孩子结束小学六年的学习,即将开始新的初中学习时,如何适应这一转换?到底中学和小学在学习重点上有怎样的不同?怎样培养并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怎样把唯一的孩子培养成材,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种种问题困扰着家长们,为此,我们与马文利老师(数学),贾凤霞老师(英语),孙蕾老师(语文)进行了探讨。
为什么小升初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
马:小学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小学生的减负工作基本到位,没有统考,没有升学考试。同为义务教育,初中因现行的中考制度,必须围绕着中考指挥棒来进行教学,它要求学生的学习效果由知识型转化为能力型。
初中的教材经过多次改革,不但知识面有所加宽,在深度上也有所扩展,教材在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以前适用于竞赛的内容开始出现,这就是现在每个小升初的孩子将要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他们从未遇到过的一个巨大挑战。这个挑战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对我们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是同样巨大的。
孙:小学知识量少,难度低;中学知识容量大,有一定难度,知识覆盖面广,对能力的考核比小学明确得多。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中考是选拔性考试。初中的语文学习与小学有一定联系,小学是基础,但小学向中学的过渡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需要“跨”过去,需要付出努力。
在对小升初孩子的教育中,哪些是关键问题?
马:对家长来说,这种衔接并不仅仅是在体现在孩子知识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在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上。
中学和小学不一样。拿数学学习为例:一是信息量成倍增加,初一一年的信息量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信息量,一天得学过去六天的。显然对学生的要求要比小学高得多。反之,小学是反复地讲,今天没听好,明天再仔细听又补上了。中学呢,今天没听好,明天在这基础上又有新内容,听起来就困难了。
二是小学学习侧重点在于模仿,而中学则对理解有更高的要求。初一的学生经常有反映,上课时听得挺明白的,下课后回家不会做,这在初中一年级相当普遍,为什么呢?在小学,老师在讲完例题后,再出几道形式跟这几道例题相似的题,老师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就叫模仿。中学老师着重讲概念,讲公式怎么来的,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你在掌握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三是中学学生要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老师说得多管得多,中学提倡自觉学习,独立意识。
四是注重学习方法。有些小学特别听话、很努力的孩子,到了中学就特别费劲,他们下了功夫了,但他们不会学习。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了解小升初的现状,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让孩子上奥校、补习班,加强学习基础,但是缺乏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改变,缺乏专业的指导,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更甚者,反而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厌学的情绪。
贾: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改变很重要。其实,在小学英语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到了初三的很多语法点,但都没有深入讲。一个单词,或一句话讲完后,做游戏做图片,让学生有兴趣,会读会念,知道什么意思就行了,着重的是模仿能力的培养,不讲为什么,到初中后再讲怎么用,讲语法和知识点,要求学生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学会举一反三。
实际的说,就是要将孩子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从玩游戏模式改变到做试卷模式,但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个过程有一定难度,如果不在初一甚至更早解决,对今后的外语学习会造成障碍。
孙:由于课时的限制,中学对于知识很少做重复性的讲解,这就要学生会听课,会抓住老师的讲课要点,这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的。另外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就阅读来说,课本的文章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读物来补充。知识难度广度深度不断提高。
举个例子来说:修辞,小学只涉及几种,比喻、拟人,知道一个句子是比喻还是拟人就行了,但中考的时候要考七八种修辞,单一个比喻就分为明喻、借喻、暗喻,又要分出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喻体的什么比喻了本体的什么,二者有什么相似处,最后还要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就写作而言,小学要求的是叙述,但中学要求叙述、描写、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并重。
二、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小学搞快乐教育,中学搞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使不少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发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一是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和困难走极端;二是少男少女性困惑;三是诱发犯罪行为。
初中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是他们身心发展突变的时期,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特殊矛盾。初中生心理上最突出的特殊矛盾是:渴望独立自主与成人管教的矛盾;个人活动的欲望与集体行为的矛盾;个人活动能量大与其认识水平低的矛盾。
1、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经不需要老师像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指导得那样具体细致了,而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通过班委会,依靠自己的干部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这不仅可以减轻教育者一定的工作负担,而且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2、初中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关系,在他们共同完成团队组织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友谊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等。
在对待初中生的态度上,不要把他们仍当作小学生看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同他们商量,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尚存在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使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这一年龄阶段心理上矛盾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所以初中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都需要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与品德。
3、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应该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们明确观察的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
4、初中生的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理解能力明显提高, 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其主要缺点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有时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甚至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他们思维发展上的这些缺点,是和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充分发展有关系。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帮助他们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初中生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特别是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但是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如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对此,我们要及时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面来,引导他们的情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初中生遇到困难或者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得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 ,有时半途而废。他们对意志的理解也很不全面,表现为蛮干。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挫折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之所以挫折教育在初中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因为前述的初中生心理与行为特点,还因为如果在初中阶段,他们不能具备一定的心理耐挫力,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能否在高中阶段承受住更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乃至影响一生。因此,把挫折教育提前到初中阶段,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使学生认清挫折的关键在“自我”,要战胜挫折,首先要战胜“自我”。其次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其次,帮助学生摆脱挫折带来的烦恼。再次,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他们知道,挫折是一种兴奋剂,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挫折也是一种镇静剂,可以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初中生冷静下来。
6、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他们既能自觉地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都表现自己,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他们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去关心他们,对他们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教育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逐步引导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他们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这种模仿又带有表面的性质,甚至还可能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爱屋及乌,如把粗鲁当作勇敢。由于理想在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认识理想人物的主要的高贵品质,指导他们运用理想范例来进行自我修养,让他们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逐步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