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体制转型
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社会结构变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社会形态变迁
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性风险:
文化心理性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的短视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缺失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突等多重原因所造成文化的混乱和心理的扭曲,从而形成各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1、平均主义心态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而发展落后的地区和获益较小的社会群体不满改革现状,甚至否认改革的成就。
特别由于资源的差异性拥有,社会基础阶层具有较强不平等感,这就会加剧他们的平均主义心态,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和受害者,其平均主义倾向更浓。
2、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信任结构包括组织信任和个人信任两个层面。每一个社会得以良心运行都需要这两种不可或缺的信任,它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
相比较而言,组织信任对社会影响更大,其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信任,而“以强凌弱、社会暴力和寡头垄断,都是信任结构缺失之后形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3、社会焦虑加剧
社会焦虑,有学者称之为“社会紧张”或“社会挫折感”,是指由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
4、社会隔阂加深
社会各阶层的隔阂也不断加深,这种隔阂最突出表现就是社会认同感低和阶层之间的对立。这种社会隔阂映射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居住区域的隔离,使得群体之间缺乏可供交流的社会空间,交往活动被限制在各自居住社区之内的空间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转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特征分析
1、社会转型
体制转型
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社会结构变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社会形态变迁
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专家学者关于“社会转型”含义的论述,对于正确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无疑有着有益的启示。
2、我国的社会转型
我国的社会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转型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贫困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中期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1)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正处于市场规范和调整阶段;
(2)城市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发展战略急需调整充实;
(3)我国正在从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与升级阶段;
(4)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由此可以看出,磨合与调整是社会转型中期的关键词。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社会转型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各个层面发生的急剧变化。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而言,我国分别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三个阶段。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整个中国社会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经历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对于城市地域而言,这种变革集中表现为社会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阶层分化重构、社会发展阶段转变以及城乡文化变迁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