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看出前80回与后40回有何不同 列出几条理由 不要网上粘的 最好简短点

如题所述

一、首先要说文笔,看到八十一回时,灵性大失,会感觉突然暗无天日。就拿以往那些小丫鬟来说,曹翁描写的多么生动,一个个都是单独的灵魂,再看后四十回,什么跟什么呀,都成了提线木偶。
二、曹雪芹有多处暗讽皇家,但是后四十回的作者高鹗,乃当朝高官,续写红楼兼有朝廷介入之意,所以后四十回就没有了那种隐藏式的讽刺,转而成了真正的颂圣。
三、人物归宿的问题。我看过诸多红学家研究红楼梦的著作,根据多方渠道,他们推算出一个曹翁原思想下的结局。一,黛玉不是被气死,而是含恨坠湖而亡,这一点在她前面所作的诗篇中有提示。曹雪琴笔下人物所作的每一首诗,都与其人以后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贾宝玉与宝钗婚后不幸福,后成了和尚,飘零于四方。在江边遇到被卖过几次的湘云,两人结为夫妇。三,巧儿,王熙凤的女儿,被卖去了妓院,后被贾蔷{好像是他,就是以前跟凤姐借过屏风的少年}救。若有兴趣,可去看看周汝昌的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7
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作者不是一个人,而且高鹗的想法和曹雪芹的想法不一样,证据就是根据脂砚斋的批语透露出来八十回后很多人物的结局和故事走向以及一些故事情节,而后四十回里都没有,比如说脂砚斋曾说八十回后有甄宝玉送玉的情节,有小红(林红玉)去狱神庙探望宝玉的情节,有贾芸仗义探庵的情节。
看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有不同之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判断:
1、文笔的转变,曹雪芹擅长用描写的手法,而高鹗在后四十回里很少有像比如说林黛玉进贾府时那样细致的对环境、对人物的描写;曹雪芹还擅长写一些常人注意不到,但生活里确实会有的细节,比如说他写荣禧堂的椅子上搭的垫子是半新不旧的,贾母叫宝玉站过来因为“灯穗子底下招了灰”会迷眼,通过这些描写,会让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更贴近现实生活,代入感更强,而这些地方高鹗不会写,导致了后四十回代入感很差。
2、叙事方式的变化,很多事情曹雪芹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交代,但是一般不会连着写完。比如说林红玉和贾芸那段朦胧的遗帕传相思的故事,从红玉这个丫头出场,写她丢手帕,到她找手帕意外遇到贾芸,到她和贾芸换了手帕,这一段朦胧的感情故事可以说刻画的比较完整,但是中间却穿插了宝玉和凤姐遭魔魇,红玉跳槽,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主线人物的故事情节,所以曹雪芹很擅长铺垫和埋伏笔。而高鹗的写法却是把一件事情紧锣密鼓的用那么一两章交代完了,也就完了,没有什么对下文的伏笔,而且比起通过以叙事角度来写一件事,高鹗更喜欢通过人物对话,把一件事三言两语就交代完。
3、高鹗对事物的态度和曹雪芹不一样,反应到了书里就是主人公的三观(或者就简单说是价值观吧)前后矛盾。比如说贾宝玉,他对读书上进什么的很反感,他讨厌八股文,讨厌老学究,可他在后四十回里却乖乖去做八股文(做的还不错),高中举人;在前八十回里可以看出宝玉对宝钗这种“端庄贤良”其实是不赞成的,可在后四十回里,他却给巧姐讲评列女传,大加夸赞那些贞烈贤惠的女子;凤姐不信菩萨,后四十回里却写她去庙里求签卜卦;还有八十一回里占旺相四美钓游鱼,按探春她们几个的性子,是绝不会去钓鱼占吉运的;鸳鸯是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女孩,她有自己的骄傲和自尊,所以她宁死不给贾赦做小,可是后四十回却把她写成一个忠实的奴仆,结局亦是殉主。

总的来说,后四十回的基调和前八十回读起来完全不一样,人物形象过于死板,不再鲜活,而且出现了形象上的扭曲,故事情节也没什么新意,节奏感比较乱忽快忽慢,读起来索然无味。追问

非常感谢 就是太多了

第2个回答  2011-08-07
由于后人流传时将后?(据脂砚斋点评版推断应该是二十回)回遗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原版,而后四十回是高鹗根据自己的理解写的。因此会有差异
第3个回答  2011-08-07
行文风格不同
结局不同
思想性艺术性不同
写作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