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师兄给讲一下佛十种敬称每一种称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如来。

第一个德号是“如来”。如来是佛的通号。世间很多人对佛法没有研究,但是小说看多了,特别是《西游记》在中国流行得很广泛,所以人人都知道有个‘如来佛’。如来佛最大,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我常常坐计程车,司机说:‘你们佛教是不是如来佛最大?’这是很大的误会,不晓得‘如来’是通号,一切诸佛都具有。

《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解释非常圆满。‘如’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来’指宇宙万法的现相。现相是本体之现相,本体是现相之本体,体相是一不是二。体如其相,相如其体,所以叫‘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如其体,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如来二字的本义。换句话说,他确实契入了这个境界,知道一切万法体用一如,性相不二,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才称之为‘佛’,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称之为‘如来’。

佛经上也说,‘如来’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是从事上说的,也说得通,绝对不会现在出现一尊佛,讲的道理跟从前佛讲的不一样。今佛跟古佛所讲的完全一样,就如同古佛再来,故称‘如来’。经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以这两个意义比较重要。

第二个德号是:

应供。

‘应’是应当;‘供’是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具足的人,他应当接受九法界有情众生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供养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我们要种福,到那里去种?供佛就是种福,就是修福。佛是大福田。也许我们怀疑,现在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世间,我们供养佛像能有福吗?我说,‘亦有福,亦无福’。怎么亦有亦无呢?问题是你供养如不如法,如法的供养有福,跟供养真佛没有两样,不如法的供养没有福。我们要晓得,何以佛是世间的福田,你要把原因找到。佛在世间做些什么?他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老师。我们学佛的同修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他跟中国孔夫子完全一样,一生从事教学的事业,从来不疲不厌,也从来没有向学生收一分钱的学费。他收学费,我们就可以不供养他,因为他有收入,不需供养。现在人不供养老师,是由国家发给他薪水,就不必供养。

中国古代的老师,为人都非常清高,不会向学生要学费的。老师尽心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他的生活来源就靠学生家长供养。学生家里环境好一点的多供养一点,环境差的少供养一点,老师绝不见怪。甚至于家境清寒的,老师还倒过来布施给学生,补助学生。所以,从前的老师值得社会广大的尊敬,道理在此。他不问人要钱,不收学费。过去与现代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他的乐趣是看到人才被培养出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他最快乐的事情。看到学生将来有成就,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这是他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他最安慰的。他不是为财富,不是为物质生活,所以他的物质生活比较淡薄,精神生活则无比丰富。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导师,教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及供养。我们今天供养佛像,这尊佛像有没有对我生起教化众生的作用?如果起这个作用,你供养这尊佛像有福德。如果这尊佛像被人当作神明来看待,天天向他求升官发财,求家亲平安,这就没福,因为是在提倡迷信。佛陀教育是破迷开悟,而你在提倡迷信,那来的福?自己迷已经很可怜,还要大家都迷,这是颠倒,不但没有福,还有罪过。诸位要好好从这个地方去想。

佛门里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佛像建造好了,为什么要举行‘开光’?一定要跟大众解释清楚,现代人把开光都搞错,搞颠倒了。现在是请一位法师替佛开光,要不为这尊佛像开光,佛像就不灵。国内外很多同修家里请了新佛像,请我去开光,我不答应。我明白的告诉他:如果我替他开光,他就灵,你拜他干什么?拜我好了,我比他灵。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你不拜我,还去拜他,那不颠倒!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观念。

‘开光’是为供养佛像的人,说明塑造这尊佛像、供养这尊佛的真正意义。藉这尊佛像开启自己的自性光明,是佛像为我们开光,不是我们替佛像开光,现在颠倒了。应当是把供养佛像的真正意义、真正的好处说明清楚,丝毫迷信都没有。像我们供奉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报恩。像平常百姓家里供奉祖先牌位,是报恩的意思,是慎终追远。远祖我们都念念不忘,都尊敬在心,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这样祖先牌位的功德就大了,意义在‘教孝劝孝’。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创始人,供养第一位老师,是尊师重道。最早的老师,我们对他恭敬,念念不忘,眼前指导我们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这就晓得供养祖先牌位是‘教孝’,供养佛的形像是教我们‘尊师重道’,是这个意思,绝不迷信。佛菩萨形像除了教我们尊师重道之外,还有一个要紧的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为什么不成佛?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榜样,我要跟他学,要学得跟他一样。他成菩萨,我也能成菩萨;他成佛,我也能成佛。

佛菩萨形像供养在家里,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觉悟。常常提醒自己,这就是真正的保佑,真正加持。现代人以为‘加持’是什么?是在你头上滴几滴水,摸摸你的头,这叫加持?上个星期有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还有一套没学到。’我问:‘那一套?’他说:‘别的法师都为人加持,摸摸头,信徒的红包都送给师父了。’又说:‘你不会加持,所以没人供养你。’这一套我不学,这都是学佛的人对佛法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加持。我劝人念经,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如来给你加持。‘加持’不是找一个和尚摸摸头。

要明了供佛真正的意义、功德、好处。佛菩萨不在世间,我们都供养他,眼前的老师那能不供养。不过,供养老师要有智慧。古德常讲:‘初发心出家,成佛有余。’实在说,初发心出家,出家的心真是好,可是一出家没几天就变质。怎么会变?被信徒迷惑颠倒瞎供养,供养坏了,害死了。供养的钱财太多,起了贪心、嗔恚、傲慢心。信徒把出家人毁了,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狱去,这有什么功德?将来都要堕阿鼻地狱。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出家师父,应当‘四事’供养。第一是饮食。他没得吃的,我们送一点食物给他。不能送太好的,也不能送太多。太多太好,吃了会生病。最营养的食物是简单,不过量。你看乡下农夫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他吃的东西不如我们,吃得简单朴素,身心健康。富贵人家天天讲究吃,却一身的毛病。可见得供养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第二是衣服。他没有穿的,供养他几件衣服。第三是卧具。睡觉要有床、铺盖。第四是医药。生病的时候需要医药。现在大家都拿金钱代替,愈供愈多,毛病百出。佛教被毁,是谁的过失?在家信徒的过失。出家人过一点清苦的生活,还有道心,觉得人生很苦,有出离心,肯认真念佛。供养太多,觉得人生很乐,不想去西方世界。‘供养’很不容易,没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真正修福得有智慧。

第三个德号:

等正觉。

这个名号省略了不少,它的具足名称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诸佛修证到究竟圆满,成佛了,其无上正等正觉跟一切诸佛平等,故称为“等正觉”。

第四个德号:

明行足。

‘明’是智慧,是解;‘行’是六度万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圆满了。‘足’就是圆满、满足,没有丝毫欠缺。故称为“明行足”。

第五个德号:

善逝。

‘善’是善巧。“善逝”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诸佛如来证得的大涅盘称‘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这才是善巧。小乘人证得涅盘,他就入涅盘,入进去就出不来。虽入涅盘,但是不巧妙、不善,有体无用。大乘诸佛如来非常的善巧,也就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是‘善逝’。换句话说,即世间而出世间。他活在世间,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他的心清净,丝毫不染著,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净,他离开人们、城市,就清净。他到我们这儿来,心又不清净。佛与大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心永远清净,身心都不染著,这是‘善逝’。

第六个德号:

世间解。

对于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事、理、体、相、因、缘、果、报’等等,都通达明了,没有一样他不理解,故称“世间解”。这是赞叹他的辩才。

第七个德号:

无上士。

‘士’是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佛是知识分子里最上等的,没有比他更高的,故称为“无上士”,这是赞叹他的学问。

第八个德号:

调御丈夫。

这是赞叹他教学的方法巧妙。‘调’是调伏;‘御’是统御,是驾御。他对于一切众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能调理众生的情绪,指导一切众生修学,使一切众生对他心服口服。‘丈夫’是赞叹,就是大丈夫。‘大丈夫’跟中国人讲的‘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才称之为丈夫,称之为英雄。所以,我们供养佛的大殿,称作‘大雄宝殿’。世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没有能力断妄想,而佛有能力断妄想,就是我们做不到,他能做得到。六道凡夫没有能力断无明烦恼,他有能力断无明烦恼,故称为英雄,称为丈夫。

第九个德号:

天人师。

佛不但是我们人间的导师,也是天人的老师。一般宗教不承认,骂释迦牟尼佛是魔鬼,可是他们的上帝对释迦牟尼佛很尊敬,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去讲经说法,佛经上有记载,所以‘天人归仰’。九界导师,不但天人尊敬他为老师,声闻、缘觉、菩萨都以佛为老师。

第十个德号称:

佛。世尊。

‘佛’是梵语,译成中文是‘觉悟’。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称之为佛,在此就不多说,我们在经题中解释过。具足这十种德号才称之为‘世尊’。世间最值得大众尊敬的人称世尊,值得世间人对他尊敬。不是他觉得自己在世间是最尊最贵的,佛没有这个念头,佛的心目中,与一切众生平等。是我们大家对于这样一位具足圆满德行、无量智慧、无量才艺的善知识,自然生起尊敬之心,所以称他为‘世尊’。

参考资料:净空法师讲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6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所谓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所称认之名号,也即成为成立无上导师的依据。此又包括自利圆满和利他圆满。从自利圆满讲,已相应了悟诸法实相,遂称为善逝。从利他圆满讲,不仅无误了悟实相,而且亦令众生趋入证悟之径。

如来者,梵语"多陀阿伽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是真身如来。若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有情,则是应身如来。

应供者,梵语为"阿罗汉"。阿罗汉具有三义:杀贼、无生、应供。"阿罗"是"贼"之义,"汉"是"杀"之义,佛已断尽损害有情一切烦恼怨贼。"阿罗"是"生"之义,"汉"是"无"之义,阿罗汉于五趣、四生等生死法中,永不复生。汉译为应供,即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供养者。《瑜伽师地论》中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在佛尊号中,以"应永害一切烦恼怨贼"的断德圆满而立称。藏语为扎觉巴,是灭敌者之义。所谓灭敌者之"敌",一般是指侵占自之利益,并施予痛苦之人。此处则是一切过患的根本--烦恼才是"敌"之义。若断除烦恼及习气,就称其为灭敌者。

正等觉者,梵语"三藐三菩提",即是无倒真正遍觉诸法之义。无明已断,智慧广大,是"等觉"之义。所谓"正",是"真正圆满"之义。等觉之名号,不仅可以用在佛的称号上,亦可用在独觉与十地菩萨之名上。然而,魔王亦能幻化佛形,或者十地菩萨之智慧亦可称为"究竟"或"圆满",为了有别于此,也就称其为"真正"。《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卷中云:"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总体来说,佛之智慧并非不圆满、不清净,而是获得无上究竟之义,即名正等觉。

善逝、应供和正等觉本体为一,只是从佛陀功德不同方面划分,但又相互关联。善逝是从实相本性讲,诸法平等,已达究竟圆满境界;以此平等之智将所断彻底断除,称为灭敌(应供);而所证究竟圆满,则是真正圆满正等觉。

明行圆满者,梵语"鞞多遮罗那三般那。"是从佛之因与果方面分析的。就因而言,因地虽然有千因万缘,但全部总摄于戒定慧三学之中。而戒定慧三学,亦可归纳在八正道范畴。八正道中的"正见"即是"明"。其余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七正道则是"行"。在此"明"与"见"一味一义。犹如行途之人,必眼视前方目标之路,脚下同时向前行进。正见之智宛若眼目,即是"明"或"见",属于慧学范畴。正语等七正道是"行",摄于戒学和定学之中。明是智证,行是修行,佛陀二者圆满具足。佛经中说,佛于菩提树下,于最后夜证得三明。初夜分观察前际,得宿住随念智证通,能遍见一切有情过去无量生死事;中夜分遍观一切所应断法、所应证法、所应觉法,即能永断、证得、现正等觉;后夜分得漏尽证通。成一切智,圆满三明。在"明"前所应修习之"行"是:戒圆满即六支圆满,也就是"善受尸罗(戒)、安住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行境圆满、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为得清净三摩地,应修正行圆满,即于一切威仪中安住正知。防护圆满,要使眼、耳等六根,在见色闻声等外境之时,不取行相,防护诸根,修习妙三摩地。这里的妙三摩地是现法乐住四种静虑增上心学,其中以第四静虑修诸功德力量最为殊胜。由修习清净三摩地,即能修习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和漏尽通六种神通。加上三明,总称三明六通。由此明行圆满,佛获此尊称。

善逝者,梵语"修伽陀"。出世有学安乐之道即是"善",依之而获得无学无上之果位即是"逝"。所谓出世之安乐,在《般若摄颂》中说:"遍满虚空无量殿,彼有无漏福安乐,获此之因智悲运,有情皆抵涅盘城。"以方便、慈悲、愿力、禅定、神通等无量方式,游戏世间,显现无边自利利他事业坚不可摧的威猛之力,获得殊胜妙逝(善逝)、无退转逝、圆满逝之果。
由烦恼轮回所导致的一切痛苦荡然无存,称为善逝或妙逝,宛若潇洒男子,冠若美玉;沉溺轮回中的所有众生于痛苦因果未能逾越,佛则横超三界有情所有功德。永无退逆,已拔我见之根,犹如薪燃灰烬,不可复原,永无退堕轮回之中,如同麻疹病人痊愈,以后再也不会重新发病。在此解脱之人喻如麻疹痊愈之人,已获自在不退轮回之中,一生中绝对不会旧病复发。那些非想非非想天的茫茫众生,决然不能跨越世间轮回的藩篱,唯有佛陀全然超越未能舍弃我见之域外道的所有有漏功德。藉此则称其为"无退转逝"。断证究竟之功德,无余圆满获得。犹如宝瓶已满,无法再予增添。此"圆满"已超越声闻缘觉,虽然小乘罗汉所证功德不能退失,但是并未达到断证圆满。此即称其为"无余逝"或"圆满逝"。为何成立此三种逝?因为,心自性光明,暂为客尘所障,欲想彻底清除垢障,就要依靠空性之智。而且尚需方便助缘增上修行串习力,才能圆满断证功德……诸般道理,可以用事势理观察分析--从中生起信解是十分必要的。这般理论,广见于法称论师的著作中。以上是自利圆满方面的内容,下面讲解利他圆满。

世间解者,梵语"路伽惫"。所谓世间,其基本涵义包括器世界、有情世界和痛苦等诸方面,于此则是佛陀遍知之智,无碍明见众生,依何因缘调伏,幻化无边事业--此一大悲智慧体相,即是世间解或知世间。佛陀洞察世间有情,谁在衰败、谁在痛苦、谁可调化--观照整个世间,待到调化机缘成熟,无一遗漏,毫不拖延,予以度化。这就是利他圆满之因。依靠这一殊胜大悲心,成办调御丈夫无上士的种种事业。

无上士、调御丈夫者,藏语中二者前后次序颠倒,即调御丈夫、无上士。调御丈夫梵语是"富楼沙昙藐菩罗提",无上士梵语是"阿耨多罗"。总体显示佛陀调化世间有情功德事业之义。丈夫,是所调化者,佛具备令其趋入正道的能力。调御,比如有马车与马匹,驾车人可随心所欲驾御马车到任一地方,佛陀将众生从轮回危险的山崖边引导安置于解脱安全之地,此即是调御者。如何调伏有情呢?并非如同国王以法治国惩罚众生施加痛苦,而是佛陀以善巧方便引入断除二边之正道,依靠无尽安乐之源引导到解脱之地。《宝鬘论》第一品中云:"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对于极难调化者,诸如贪心炽燃的难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增胜的饮光外道和痴心缠覆的优楼频罗迦叶等,佛用殊胜调御方便法门,令其无有疑虑,悉皆调伏。佛所说调伏法门殊胜易行,以远离欲乐、远离无益苦行、有无二边等方式,引入中道,达于涅盘,获证不退……则称其为调御丈夫。
无限时空整个宇宙的生灵,佛不曾舍弃一位,无余予以调化。对于具有三乘解脱种姓的有缘有情,佛以声闻、缘觉、菩萨之法,安置三乘三种菩提。对于不定种姓有情,佛亦用方便法门令其趣入无住大般涅盘。对于暂时无三乘解脱种姓的无缘有情,佛导之以五戒、十善之法,渐令引入人天善趣,最终予以调化。佛陀的调化事业,广大无边,乃至虚空未尽之间,事业无尽。此即无上士。在《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调心最胜方便,是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用什么方法调伏呢?当以天人师等形象予以调化。

天人师者,梵语"舍多提婆摩舍哺"。是一切众生导师之义。佛陀现生人间,于人间天上说法教诫,人天诸众于佛陀座前恭听法要,成为圣道法器,此即天人师。在有情诸趣中,唯有人与天人才能堪受佛法。人与天人也就代表一切有情,于四圣谛法中获得解脱。佛陀断证功德圆满,以利他悲心宣示正法,是无上导师。于自他来讲,无论怎样分析抉择,佛陀的确是殊胜导师,无有能与类比者。对此,应该生起恭敬信仰之心。

佛、薄伽梵者,此二皆是梵语音译。佛,梵语音"浮图"或"布达"。自他二利圆满究竟的佛,就是薄伽梵。佛显示断证两方面的功德,薄伽梵亦能表示断证两方面功德。佛,是觉悟或增广之义。即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觉慧增广圆满。"觉"有觉察觉悟两种解义。觉察烦恼,无所能害,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事理,了了分明,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由此二智自他觉行圆满。又因断德圆满、智德圆满、悲德圆满,则称其为佛陀。
薄伽梵,即出有坏。所谓坏,是"破坏"义,显示佛能破除四魔。《方广大庄严经》第八品中云:"于是即入金刚喻定,降伏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魔军。魔王虽遣眷属,百方扰乱,终不可动,只得忧愁而去。菩萨即入狮子奋迅三摩地……旭日东升,长夜奄灭,智明忽起,生死永寂,豁然大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法报化三身,欢喜无喻。"所谓"有"是"具有"之义,佛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殊胜功德。所谓"出",是"超出"之义。佛超出轮回与小乘的暂时涅盘。《瑜伽师地论》中云:"能破诸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因此,佛与薄伽梵之名与义,已总摄上述所有断证功德。

参考资料: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http://www.budd.cn/book/readari.asp?no=44157